《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放式教学改革的探索
——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
2021-03-07徐辉丽
徐辉丽
(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广西南宁 530006)
心理健康是影响当代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障碍之一。所以,各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其个人健康发展,提高其培养质量意义重大[1]。然而,现实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关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辍学和自杀等现象时有发生[2]。2011年5月教育部正式印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 号)[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开始走向规范化建设道路。全国高等院校也均积极响应,开设相关课程,呈现出从单一到多样,从任选到必修的发展趋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广西民族大学贯彻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作为公共基础课在全校开展。然而,目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面临以下问题:(1)课时有限。对于非心理学类的学生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属于心理学类课程,仅在大学第一学期学习该课程,且仅有12 次课(36 课时)。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既能掌握到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能掌握到自学相关知识的方法,并将学到的知识和技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助人助己,这对课堂的教学教法等就提出了巨大挑战;(2)大班教学存在诸多弊端。广西民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均是采取大班教学的方式,平均每班人数在110 人左右,这种大班教学存在诸多弊端,包括①学生主体性原则得不到体现。课堂都是教师在主导,学生参与度低,参与积极性不高;②师生交流少,除教师采取提问等方式与学生交流外,学生很少主动找老师交流和沟通;③课堂秩序较难维持,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因此,改变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授课模式,探索出一种适用于大班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增强课程实效,还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引导大学生健康成才。
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课堂的教学改革,一些学者提出了相关的改革方案,包括:(1)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改革[4];(2)设置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导向的教学目标,构建以培养学生积极品质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实践以积极体验为核心的体验式教学模式[5];(3)设计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介、以活动为核心、以合作为主线”的原则,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6];(4)从“发展性咨询”视野提出课堂增加案例教学法、课堂体验式活动、情景模拟法和小组讨论法等[7-8]。总体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亟待改革已达成了共识。但涉及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难看出,大部分学者均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大班教学都必须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提出了讨论法、体验式教学、情景模拟法等具体的教学方法,但大多均以策略的形式提出,很少有课堂实践的研究报道。
因此,要让大学生在校期间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真正获益,培养出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加入更多的“实践”环节。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亟待改革。
1 开放式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1.1 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改革
1.1.1 心理学基础理论
教师每次课准备一个与本次课内容相关的心理学基础理论,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成PPT、H5 或微视频等形式,利用课前5 min 介绍给学生。这种信息传递不仅可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爱好,吸引其关注接下来的授课内容,还有助于其了解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以此来开阔学生的视野。
1.1.2 课堂讨论
虽然课堂讨论是一个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其依旧是一个活跃课堂气氛,积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课堂中,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可开展以教师为主导、组织及控制的同桌或多人小组的小组讨论(4~6 人/组)。讨论完毕后,每组随机抽取一名组员,现场总结所讨论的结果,并根据其阐述的讨论结果记入小组成绩(此方法可督促每组成员认真对待讨论)。同时,教师就其讨论结果的可取和不足之处与全班学生共同讨论,以达到现学现用的效果。
1.1.3 鼓励学生讲解知识点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但往往是教师讲得很辛苦,学生都没有听进去。鼓励学生讲解其所理解的知识点,就要求学生结合所需学的基础理论,自己搜集整理资料并制作成课件,在随堂合适的时间点演示给其他学生,锻炼其操作、收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对未知事物的探索能力及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1.1.4 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
心理游戏或素拓游戏是心理健康课程中常用的方式,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也是实践操作性很强的一门课程。通过制作微电影(根据教学内容自编、自导、自演、自剪制作微电影),创作话剧和舞蹈、演绎/再创作歌曲等形式不仅可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还可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2 教学手段的改革
1.2.1 多媒体
在授课过程中,涉及大量概念、基础理念和相关理论,板书等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多媒体教学可通过人机交互操作,将文字用图片、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可将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内容简单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扩大学生知识面和提供多种学习的途径。
1.2.2 影像
视频或声音影像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手段完全打破了传统以文字介绍形式为主的授课给学生带来的疲惫感,大大提高了学生对难点的感性认识和理解能力,同时还可提高学生对相应内容的记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3 课程考核及反馈机制的改革
1.3.1 降低期末成绩比例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成绩主要包括出勤、课堂表现、作业、期末课程论文4 部分。其中,期末考核方式普遍采用的是撰写课程论文的形式。然而,由于大一学生没有受过专门的撰写论文方面的训练,造成选题不当、论文观点不明确、论文撰写不规范等问题普遍存在。所以,期末课程论文所占比例过大不能反映学生对课程掌握的实际情况。故将期末课程论文考查成绩所占的比例设置为50%。
1.3.2 增加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环节成绩比例
注重考核和评价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表现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提高其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适当提高了课堂表现环节成绩的比例至30%。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阶段性反馈,纳入成绩核算,可以提高课程的紧张度,避免学生平时放松、考试周临时抱佛脚的情况,促进学生全程用心投入,增加评价的公平性,作业的成绩占比应该占到20%。
1.3.3 信息反馈
在课堂、答疑、课后辅导和课余时间增加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时间,对分配的小组任务给予指导,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和教师主导地位原则。认真对待学生评教过程中所提出的每项建议。但总的原则是以最快的方式,获得他们最直接的反馈结果,并及时纠正和改进。如此,才能将课程讲授得越来越好,才能更加吸引学生认真学习该课程。
2 教学改革的效果
通过近3年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效果逐步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构建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中,“心理学基础知识”板块增加了他们对心理学的认识;心理游戏和素质拓展活动,既增加了他们与人交流的经验,也积累了相关知识;心理情景剧的微视频制作,加深了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增加了课程的吸引力。与未改革时期相比,在测评指标“我能将该课程学到的概念和原理应用于相关问题”中,学生的评教分从4.3 提高到4.93,“课堂讨论提高了我的观察和思考相关问题的能力”中,学生的评教分从4.28提高到5.02,“教学过程使我对课程基础知识有了较好的把握”中,学生的评教分从4.44 上升到5.19。(2)构建的课程考核体系,使学生保持在课堂的紧张感和持续活力,增加了课程考核的公平性。与未改革时期相比,在测评指标“课程考核公平,能够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学生的评教分从3.16 分提高到3.73分。(3)实践内容的教学方式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学生的评教平均分从87.24 分上升到93.7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