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自制学具的初中科学探究式教学探索

2021-03-27周新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矿泉水瓶学具浮力

周新平

(浙江省江山城南中学,浙江江山 324104)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我们对环境是熟悉的,就会产生一种亲切感,同样的,学生做实验用的材料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就会产生一种亲切感,这样可以提升兴趣,对理解知识就会带来很大的便利,就可以在自制学具过程中体会到快乐,对挖掘资源、培养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会有较大的帮助,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1 学生利用学具进行科学探究的必要性

现实中,仅靠学校实验器材,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抑制了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发展,自制学具就显得很有必要。此外,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总趋势是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在近几年的中考中也体现得比较充分,无论是应用、探究,还是运用规律来解决现实问题,自制学具已经成为科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指导学生进行自制学具就显得必要。

以下以《水的浮力》教学片段为例做简要说明。

1.1 传统教学方法

(1)教学程序:要求学生观察手按矿泉水瓶—归纳结果,学生观察。

总结得出:矿泉水瓶在水中受到浮力,且浮力的方向向上。

(2)简析:学生通过看教师的演示和短暂的现象,可以得到结论,那如何让学生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掌握和理解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多少的关系呢?

1.2 学生自制学具的探究式教学

(1)教学程序。

要求学生:制作学具—分析讨论—动手操作—归纳结果。

学生用矿泉水瓶制作如图1 所示的浮力感受器,用手按乒乓球,用铅笔画出矿泉水瓶中水上升的多少与乒乓球浸入水中多少的关系,同样可制作图2 中浮力产生原因的解释器,通过下面的一次性杯子中有无水(上面容器一直有水),可以显示浮力的产生是由于物体受到液体上下压力存在差值(见图2)。

图1 浮力感受器

图2 浮力原因解释器

(2)评析。

矿泉水瓶和乒乓球的组合,看似简单,但可以突出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浮力与排开液体多少的量上关系。这样处理,不仅达到教学效果,而且浮力产生的原因也迎刃而解。

该案例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实验中。实验容易完成,激发了兴趣,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弥补了学校实验室器材的不足。

2 自制学具在学生学习科学过程中的作用

笔者在近两年浙教版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实践及调查学生的自制学具有效性进行研究,发现它有如下作用。

2.1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如对新进初中的学生布置制作学具,制作一份精美的书签、一个笔筒、放大仪器、温度计等(见图3、图4)通过各类小制作,让学生提前接触将要学习的科学知识,也为以后的课堂教学提供素材。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实践证明这种方法非常有效。

图3 书签

图4 笔筒

2.2 制作学具,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利用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如利用日常器具(如矿泉水瓶、吸管、纸盒等)做实验,学生利用饮料瓶和香味食物等器材,制作一个蟑螂捕食器(见图5),真得让饮料瓶“活”起来。使生命活动调节的学习“活”起来,学具取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环保理念,还可以让学生真正理解科学确实来自生活等优点。

图5

2.3 制作学具,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学具的制作,使学生主动参与了实践过程,很显然会提高他们的实验与动手能力,在整个过程中还会促使他们主动了解器材的操作要领。例如,过滤器的设计和制作(教参建议:把重点放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结合生活经验,学习沉淀、过滤的原理)。对照学校的实验装置(见图6),通过对比,使对比评价能力可以提升,会对规定器材的使用更加熟悉。

图6 简易过滤器

2.4 制作学具,可以更好地提升思维能力

《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教学参考书》指出,“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这里强调了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在《电动机》一课教学中,直流电动机的组装从磁铁到线圈,从线圈到换向器,再转化整个电路的连接,让学生动手操作设计,对于降低难度有很好地帮助,整个过程的完成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见图7)。

图7 组装电动机

2.5 制作学具,提升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著名教育家G·波利亚,有句名言:“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也就是说,自己探索发现理解更深刻,自制学具便是解决从抽象到具体的很好的办法。如电路的连接是一个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一个难点,特别是女学生更感到难以理解。笔者就在课前布置自制手电筒,或者说怎样让小灯泡亮起来,然后利用他们连接好的电路,分析电流怎样流动来认识连接方法,从简单到复杂,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见图8)。

图8 自制手电

3 基于自制学具的初中科学探究式教学实施

自制学具如何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除了时间和精力,还需要把握以下3 个细节。

3.1 重视教师在制作学具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自制学具并非是不要教师的指导。当学生在设计上、方法上、安全上感到困难时还是要进行指导。如“自制小喷泉”实验。怎样使它喷得更远、更安全?失败了,原因是什么?怎样加深对原理的理解?加以指导就会减少盲目性,增加有效性,对(流体流速越大压强越小)理解会更为深刻(见图9)。

图9 自制小喷泉

3.2 把握好学生制作学具的时机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自制学具是一种需要,是提高有效性的关键。

简析:如课本中的蒸馏实验。在讲解实验前,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器材多,操作起来不方便,让他们感受到需要简化,提醒他们参观农村里的酿酒过程,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有自制的欲望,以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3 学具的制作要别具匠心

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和对知识的理解体验。

(1)制作学具,透过现象揭示其本质。

在以往实验教学中,实验器材都是教师直接提供的。让学生自己制作学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事物外观的观察,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学习长度测量时,笔者就让学生自制一把 “20 cm长,最小刻度为0.2 cm”的刻度尺。制作过程如下:步骤①在硬纸上画一个长20 cm,宽1 cm 的长方形,如图10 所示。

图10 步骤1

步骤②从长方形的左边量起,每隔2 cm,画一条竖线,如图11 所示。

图11 步骤2

步骤③将每一格进行10 等分,每等份长度等于0.2 cm,写上长度,如图12 所示。

图12 步骤3

当学生自制过刻度尺以后,对刻度尺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就有了较为深刻的感性认识,知道记录读数时,为什么是记录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也为“量筒、温度计、托盘天平、测力计、电流表”等仪器的使用,做好了知识储备。

(2)提供多样选择,增加实践的空间。

在自制学具相对熟练了以后,可以改变方式,让学生选择仪器或装置,组成较为复杂的实验装置,完成某种探究活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例如,给学生如图13 所示的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并完成有关的科学实验活动。

图13 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①实验室利用C、E 组合,可以制取______气体;写出所制取气体的反应方程式______;装置C与装置B 相比,有何优点______?。

②G 装置具有广泛的用途:

A 集气:收集某种气体,若需要利用装置G 由a端进入,则可推测该气体具有什么性质?。

B 如要收集较为纯净的氧气,可以先将装置G灌满水,再将气体由______(填“a”或“b”)端进入?

C 储气:若要将储存在G 中的氧气排出,水应从___(填“a”或“b”)端进入?

D 气体或液体到底从a 端进还是从b 端进,与瓶中的的气体或液体的______(填“密度”或“温度”)有关。

爱因斯坦说过:“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所以教师要首先“动起来”,引领学生“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让学生从制作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在探究中提升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猜你喜欢

矿泉水瓶学具浮力
“浮力”知识巩固
我们一起来“制服”浮力
浮力大小由谁定
用矿泉水瓶制造喷泉
矿泉水瓶制作小飞机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神奇的浮力
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应用
62岁大爷用15万个矿泉水瓶造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