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时代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的价值、基础与路径
2021-03-07王思
王 思
(扬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的问题。在国际、国内多个场合的讲话中,他多次强调,要“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1]。一方面,这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的现状,即目前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存在不能与我国的综合国力相适应的情况。另一方面,这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的目标要求,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进入强国时代,必须拥有能够适应我国综合国力甚至推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强有力的国际话语权。
一、强国时代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的价值定位
“强国时代”的概念出现于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它是指“从2012年算起到本世纪中叶这三十八年,是我国‘发展起来以后’使大国成为强国的三十八年”[2]。要想进一步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就必须深刻认识在强国时代背景下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的价值意义。
(一)回应西方社会话语霸权挑战的客观需要
西方社会的话语霸权是指在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占据强势地位的现代西方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资本主义优势地位,而以强硬的姿态向其他国家输入符合自身利益的价值观念。西方社会的话语霸权是长期存在且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破除的。尽管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国际地位的改善促使中国的国际关注度不断提高,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际领域的影响力仍显不足。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一方面,长期以来,西方社会凭借其“早发”优势,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了制定国际事务规则的权利,占据绝对的话语地位。为了维护其话语地位,一些西方国家“致力于……削弱共产主义口号的政治吸引力”[3]371,企图以其自身价值体系来影响甚至支配中国,“唱衰”和“抹黑”中国的论调此起彼伏,对中国国家形象以及全球治理环境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中国长期在掌握和运用国际话语权方面既缺乏经验又缺乏自信,“对国际话语权的掌握和运用,我们总的是生手”[4],这就导致了中国在国际上存在话语空间不足的境况。因此,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既是回应西方社会话语霸权的挑战,破解“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的客观需要,也是改变和重塑后发现代化国家话语弱势现状,响应“中国期待论”“中国富强论”的客观需要。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经过长期努力和艰苦奋斗,我国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形成了具有显著优势的制度设计、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随之产生了“以人民为中心”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念。随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感兴趣,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具有了走向世界的必然性。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不仅关系到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21世纪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上依然存在意图分裂中国、破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不稳定因素。列宁认为,“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都需要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刽子手的职能,另一种是牧师的职能。”[5]478其中,“牧师的职能”就是借助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话语对国家进行管理和统治,实现这一职能依靠的是话语权的力量。在成就与问题交织、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加强内部建设,搞好搞活国内经济,更需要不断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力量,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影响力。
(三)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途径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东欧等早期社会主义国家弃“社”投“资”的做法,让人们对于社会主义道路以及共产主义的正确性丧失了信心,导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潮,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包括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也遭受到严重的削弱。中国用改革开放以来飞速增长的经济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扛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性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扭转了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迷的局面。党的十九大以来,世界上不少政党政要、专家学者对中国的发展道路表达了认同、赞扬和愿意借鉴的态度。如巴西社会党总书记雷内托·卡萨格朗德认为,中国是现代化非常成功的国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杰弗里·萨克斯认为,中国的脱贫斗争是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斗争之一。这些都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再次得到了提升,说明了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是鼓舞世界社会主义力量、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强国时代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的多元基础
在强国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具有有力的提升基础,具体体现在实际进展、物质基础、文化力量、历史契机等方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取得了重要进展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的现状作出了一个积极的重要判断,即“我们在提高国际话语权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5]。一方面,从理论上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两制共存’的世界历史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仍然拥有一定程度的国际话语权”[6]。那么,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在国际上的确立就已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从实践上来说,纵观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和世界经济形势,中国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7],在拉动全球经济增长中的地位越来越不可动摇,同时,中国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推进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作用越来越不可或缺。这让国际社会尤其是部分西方国家不得不尝试从人类解放的角度加深对中国的理性认识,这是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取得重要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除此以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主要得益于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发展道路、发展理念的理解和认可。由于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交往理念没有政治战略性和侵略性,同时,发展中国家对了解和借鉴中国发展经验的需求不断增长,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有吸引力。
(二)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构成了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的物质基础
国际话语权作为国家的一种软实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的硬实力,这种硬实力主要是指综合国力。虽然一个国家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与其综合国力的提高并非必定呈正比关系,但是归根结底是以综合国力为基础的,其中必定内含综合国力增强的事实。从国内来看,“十三五”期间,我国“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8]。即便是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也已经突破100亿元,比上年增长2.3%[9]。由此可见,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潜能,综合国力的增强具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从国际来看,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中国位居2020年世界最佳国家第15位[10],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三个最强国家。这较为直观地描述了中国在世界上的政治力、经济力、军事力和综合影响力。综合国力影响话语地位,不论是提升中国在经济、科技、军事领域的国际话语权,还是提升在政治、文化、生态领域的国际话语权,都必须依靠提高综合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创造了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的文化力量
软实力之父约瑟夫·奈教授认为,“在一些情境中,文化可能是重要的权力资源”[11]。中国有着五千年延绵不断的文化传承,中华文化历经几千年发展变迁,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碰撞中形成了海纳百川、博大精深的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包含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而且包含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于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的吸引和感召功能。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和制度设计。如“一枝一叶总关情”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与生态文明建设,“天下大同”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无不体现贯穿古今的治国理政哲理。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确定中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的重要参考。无论是在世界文化遗产的数量上,还是在文化产品的进出口总额上,中国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国际话语创新,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力量。
(四)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提供了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的历史契机
强国时代国际形势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国际力量对比、世界竞争格局、全球治理体系结构等发生深刻变化。具体来说,一方面,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治理,国际地位与国际影响力迅速提升;而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主导地位相对削弱。另一方面,从世界交往的角度来看,科学技术和交通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国际交往不断深化,在各国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的同时,各国之间的利益关系也更加复杂。第二,全球性新冠疫情、网络空间安全、美国对华态度等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走向成熟,全球治理体系正在走向变革。尤其是2020年初以来,新冠肺炎疫情成为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全新的不稳定因素,给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历史性衰退,世界政治和文明冲突明显加剧。因此,在这样复杂而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只有不局限于本国的狭隘利益而兼顾到相关各国的利益,坚持普遍性、道义性、公正性的准则才能够获得持久的国际话语权。中国一直以来强调互利共赢的国家间互动模式,内在契合了当今国际秩序的发展朝向,特别是在有效遏制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形势,有序开展常态化疫情防控,迅速实现经济复苏后,积极与世界各国进行抗疫合作,受到了国际舆论的广泛肯定。越是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越能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的复原力和感召力,越是要把握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契机。
三、强国时代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的路径选择
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既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也需要方式方法的创新运用。因此,应当结合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的现实基础,从话语的立场、根基、优势、纽带、体系等层面思考其提升路径。
(一)高举正确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话语立场
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政党来说,旗帜问题至关重要,它决定了一个国家或政党的发展方向和话语性质。苏东国家改旗易帜导致国家解体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尽管马克思主义遭受到“过时”“终结”“狭隘真理”等言论的质疑,但是不得不承认它始终保持着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与开放性的本色,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我们要始终保持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话语立场,同时善于总结和吸收马克思主义政党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基本经验,提高识别西方资本主义话语陷阱的能力,准确把握时代问题和时代内涵,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立场的国际话语权。
(二)完善制度建设,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根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体现的是中国国家软实力的增强,这种国家软实力是一种整体性的综合性的力量,其存在的基础和内在的本质是国家有机体健康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力的总和。软实力必须有坚实的根基,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根基就是强大的综合国力,它来源于正确的发展道路、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有效的制度安排。因此,一方面,要将这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既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又要及时将实践的成果反映到制度设计中;另一方面,要着眼于制度建设,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的制度优势和人民当家作主、全面依法治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等重要的制度优势。以勇于改革的精神和富于创造的发展来完善制度建设,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根基,增强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的底气。
(三)讲好中国故事,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优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的深厚源泉和重要途径。既能“说得出”又能“说得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关键在于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运用好“讲故事”的方式。为此,我们要确立“讲故事——讲什么——讲清楚”的理路。第一,从“讲故事”的方式来说,不能机械地“读故事”和“背故事”,而是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并将其加以创作,借助中国传统的或是国际流行的活动形式进行讲述。第二,从“讲故事”的内容来说,必须明确讲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续前进、中国人砥砺奋斗、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故事。第三,从“讲故事”的效果来说,要能够讲清楚,即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道路特色和突出优势。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印记,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必须从历史发展的视野中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优势。
(四)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搭建融通中外的话语纽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获得国际话语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交流交往、塑造形象、赢得认同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国际传播的途径来实现的。马克思认为,报刊代表着社会舆论,是“国家中的第三种权力”[12]544。恩格斯则指出,德国“一切信息的来源都在政府控制之下。”[12]576可见,对于统治阶级而言,利用报刊可以发挥舆论的力量,从而达成自己阶级的政治目的。在新兴媒体快速壮大的时代,舆论获得了新的传播场域。舆论力量的发挥不仅可以通过报刊的途径,而且可以通过新兴媒体的途径。因此,我们要从载体、形式和内容上发挥好新兴媒体的作用,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在载体上,要集中优势资源,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外宣能力和国际影响的官方媒体,及时有效地捕捉和应对国际舆论动态;在形式上,要利用融媒体创新技术,借助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方式积极传递中国声音;在内容上,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例如体现人类共同利益的“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合作抗疫等,从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出发寻找新话源、设定新的国际议题,搭建融通中外的话语纽带。
(五)加强理论研究,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
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不仅要注重从载体、形式和内容上下功夫,而且要更加注重从学理上做文章,做到以“理”服人。“就中国话语体系的自主构建而言,其最大的发展掣肘是既有的知识体系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也就是‘概念短缺’问题的出现。”[13]为此,必须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的作用。其一,在宏观思路上,要紧紧围绕“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14]开展理论研究,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民族性与世界性、时代性与开放性上的统一。其二,在具体做法上,我们要提炼“标识性概念”,积极依托国际学术会议、智库发展论坛等开展国际性合作研究,增强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国际认可度。其三,我们要完善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鼓励学术型人才全心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研究中,形成具有国际传播度的研究成果,从而为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开辟畅通的学术理论通道。
结语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国际话语权经历了从建立和稳步提升,到在曲折中提升,再到取得重大进展、稳步提升的演变。鉴于此,一方面,我们要从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和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历史演进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另一方面,我们要结合强国时代的国内大局和国际变局,思考国际话语权的提升路径:就国内大局而言,“十四五”已经起航,我们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就国际变局而言,单靠某一大国发挥影响力构建世界秩序的时代已经过去。在无限发展的世界中,我们应当及时把握有限的发展机遇,逐渐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