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词,学党史,进校园
——散议诗词中的党史
2021-03-07谭南周厦门市诗词学会会长
谭南周/厦门市诗词学会会长
门类艺术中都会有历史的痕迹,都可以寻觅出党史教育的素材。诗词作为一门文字性的艺术,更能表现历史的沧海桑田,显示党史的波澜壮阔。
党史存于诗词之中,或者说用诗词记叙党史,这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众多革命先烈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词记录党史,毛泽东同志表现得最为突出。从公开发表的毛泽东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旷世伟人是如何“以诗记史”的。他的诗词涵盖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阶段、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阶段。
在新民主主义阶段,几乎重大历史事件都有诗记叙,浓墨重彩地歌颂了伟大精神。在《菩萨蛮·黄鹤楼》中,面对大革命的低潮,“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坚贞不屈、豪情干云的心境跃然纸上。而从1928年秋的《西江月·井冈山》到1934年夏的《清平乐·会昌》,写于戎马倥偬、鏖战奔波之间。1962年,《人民文学》刊登了毛泽东未曾发表过的《清平乐·蒋桂战争》等六首诗词,送审时他本人在“小序”中回忆道:“这些词是在1929年至1931年在马背上哼成的。”展现出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途中,他写下八首诗词。《七律·长征》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就是长征精神的高度总结,而《沁园春·雪》的末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则是革命英雄主义的大力抒发。
其他众多革命家与开国将帅们中,也有不少记叙这一段段可歌可泣党史的诗篇。
革命低潮期间,陈毅同志的《梅岭三章》与《赣南游击词》,十分详实地表现出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艰苦与惨烈。其中一首:“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似同“绝命诗”,但又是何等的悲壮豪迈。
抗日战争时期,朱德同志于1939年冬天的大雪之夜,作《寄语蜀中父老》:“伫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战士仍衣单,夜夜杀倭贼。”鼓舞八路军将士英勇杀敌,保家卫国。1940年5月,又作《出太行》:“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元戎,亲赴前线,思绪万千,吟出气壮山河的诗篇。在1942年6月15日亲笔写下《吊左权》:“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声声泪、字字血,是对烈士的悼念,又是对八路军将士的激励。
面对国民党顽固派一手制造的“皖南事变”,周恩来同志写下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诗句,一针见血,正气磅礴。陈毅《“七七”五周年感作》:“即今抗战艰难日,累累新坟启我思。五年碧血翻沧海,一片丹心照汉旗。国中忍见儿皇立,朝内惟谋萁豆炊。九仞为山争一篑,同仇敢与亿民期。”既讴歌了新四军的血躯抗日,又表现忧虑抗战前途的家国情怀。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做出历史性的概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朱德用杜甫《秋兴八首》原韵作《感事八首》,最后一首为《寄南征诸将》:“南征诸将建奇功,胜算全操在掌中。国贼军心惊落叶,雄师士气胜秋风。独裁政体沉云黑,解放旌旗满地红。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刘伯承在1947年“豫北大捷”后作《羊山集战斗》:“狼山战捷复羊山,炮火雷鸣烟雾间。千万居民齐拍手,欣看子弟夺城关。”这都是大决战的真实写照。
而革命先烈的诗词,同样感天地,泣鬼神,极其生动地书写了党史画面。作为革命先驱的李大钊,离别日本时,写诗一首:“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凛然正气,顶天立地,读来可以从中领略到“觉醒年代”的党的主要创立者的风采。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引吭高歌,慷慨赴死。毛泽东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掀开了党的艰苦卓绝的又一史篇。
夏明翰在1928年《就义诗》写道:“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杨超在1927年12月27日《就义诗》写道:“满天风雨满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贺锦斋1927年9月作《浪淘沙》记录“四一二”大屠杀之惨况及共产党人的信心:“仰望蔚蓝天,与水相连,两岸花柳更鲜妍。可惜一片好风景,被匪摧残。蒋匪太凶顽,作恶多端,屠杀工农血不干。我辈应伸医国手,重整河山。”恽代英《狱中诗》:“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刘伯坚在1935年3月11日作《带镣行》:“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不胜枚举,这是党史上最悲壮的一页。
抗战时期,抗日名将、共产党人吉鸿昌因抗日而遭暗杀与冤杀。在1934年11月《就义诗》中写道:“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抗击倭寇而不惜头颅,何等慷慨激昂。东北抗联女英雄赵一曼在《滨江述怀》写道:“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酬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甘洒热血,是真巾帼英雄。
不少民主人士、社会贤达与普通诗人也写下了反映党史的诗词。流传很广的是柳亚子先生的两首作品。一首是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期间,他作诗《一九四五年八月三十日渝州曾家岩呈毛主席》:“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尚休。霖雨苍生新建国,云雷青史归同舟。中山卡尔双源合,一笑昆仑顶上头。”写出了那个时期的实情。一首是写于建国初期的《浣溪沙》:“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姐妹舞翩跹。歌声唱彻月儿圆。不是一人能领导,那容百族共骈阗。良宵盛会喜空前。”真实地表达广大民众因建立新中国的喜悦心情。毛泽东遂依韵和之:“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两词遂成为唱和佳话。
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阶段,毛泽东诗词为时代而歌,为江山而颂,为风云而呼喊,刻画出那个时代的党史与社会主义发展史。
他在1954年夏写下的《浪淘沙·北戴河》“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1956年6月写下的《水调歌头·游泳》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1958年7月1日写下的《七律二首·送瘟神》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1959年7月1日写下的《七律·登庐山》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是社会主义建设成绩的表现,是党关注民生、造福社会的写照。1965年写下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表达了不畏强暴,不惧艰难,敢于奋斗敢于胜利的精神。而《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念奴娇·鸟儿问答》《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是对国际风云变幻形势的回应,《卜算子·咏梅》《七律·冬云》用浪漫主义表达共产党人的崇高情怀。
在这个时期,也有不少领导人写下具有时代特色的诗篇。
朱德在1961年初来到浙闽赣考察,写下一批反映当地建设发展面貌的诗词。在福建,与谢觉哉同志唱和《泛舟古田水库》。在江西,作《和董必武同志初游庐山诗》:“庐山真面何难识,扬子江边一岭奇。公路崎岖开古道,林园宛转创新陂。行游险处防盲目,向导堪称指路碑。五老峰前庄稼好,今年跃进不须疑。”时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的陶铸同志,在20世纪60年代为湖南郴州的变化,写下和秦观词韵的《踏莎行》:“翠滴田畴,绿漫溪渡,桃源今在寻常处。英雄便是活神仙,高歌唱出花千树。桥跃飞虹,渠飘束素,山川新意无重数。郴江北向莫辞劳,风光载得京华去。”
董必武同志1963年2月有《歌咏雷锋同志》:“有众读毛选,雷锋特认真。不唯明字句,而且得精神。阶级观清楚,劳动念朴纯。螺丝钉不锈,历史色常新。只做平凡事,皆成巨丽珍,普通一战士,生活为人民。”这是对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的响应与诠释。雷锋精神是党史上的绚丽一笔。
陈毅1964年作《西行》,毛泽东为诗之颈联做出修改。诗曰:“万里西行急,乘风御太空。不因鹏翼展,哪得鸟途通。海酿千钟酒,山栽万仞葱。风雷驱大地,是处有亲朋。”表达了当时我国外交战线的景象。
叶剑英同志1965年秋在大连棒棰岛写下《远望》:“忧患元元忆逝翁,红旗飘渺没遥空。昏鸦三匝迷枯树,回雁兼程溯旧踪。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景升父子皆豚犬,旋转还凭革命功。”是对当时国际形势所咏。毛泽东很欣赏这首七律,曾经亲笔默写手书。
进入改革开放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时期,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作为国粹的诗词得到重新的重视与追捧,“盛世而发清音”,一大批“歌颂新时代,弘扬主旋律”的文质皆美的诗词不断涌现。
江泽民同志在1998年3月19日“两会”期间,应吉林同志所请,吟《思今》两首:“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又是神州草木春,同商国计聚京城。满堂共话中兴事,万语千言赤子情。”这是对改革开放带来国家变化与举国上下意气风发的描绘。
1986年,江泽民任上海市市长时,赠送回国访问的大学老师顾毓琇先生一诗:“尊师重教新地天,艰辛攻读忆华年。微分运算功无比,耄耋恢恢乡国篇。”1988年为朱自清先生诞辰90周年题诗:“背影名文四海闻,少年坡老更情亲。清芬正气传当世,选释诗篇励后昆。”是领导人对“尊师重教”“尊老敬贤”的最好表达。
2001年4月,他赴古巴访问,赠该国领袖卡斯特罗诗:“朝辞华夏彩云间,万里南美十日还。隔岸风声狂带雨,青松傲骨定如山。”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党与国家对外政策。
习近平同志在20世纪90年代初任职福州市委书记时写下两首诗词。一首是1990年7月15日,“中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写下《念奴娇·追思焦裕禄》:“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全词真切表达了对焦裕禄精神的深情赞颂和作者自己爱民为民、责任担当的情怀。
另一首是1991年1月9日,全国双拥会议在福州召开前夕,写下《七律·军民情》:“挽住云河洗天青,闽山闽水物华新。小梅正吐黄金蕊,老榕先掬碧玉心。君驭南风冬亦暖,我临东海情同深。难得举城作一庆,爱我人民爱我军。”生动诠释了毛泽东的“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论述,开创了“双拥”的新道路。
这些诗词,应该成为党史教育中的重要读物,更应该进入广大学校。我向来主张诗词进入中小学校园,2012年2月12日曾在《中国教育报》发表《让学生有颗诗心》一文,指出“让学生从古典诗词中得到人文精神教育”。在今天来看,读诗词,学党史,进校园,对学生开展爱党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历史与现实的伟大精神教育,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品读诗词,弘扬诗词,让这批慷慨激昂的诗词成为学习党史的重要方面。我认为似乎可以考虑几个方面的问题。
在各种诗词活动中加强这方面诗词的普及与推广
中国诗词大会以及“经典咏流传”等节目带来了“诗词热”,各地的诗词竞赛,中小学校与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成为这些活动的主体。
读记诗词,应该增加这些党史的诗词。中国诗词大会近几季增加了毛泽东诗词的分量,我们从中发现现场“百人团”与线上“千人团”对毛泽东诗词的认识度在不断加深。这是很好的,但还很不够。节目中出现老一辈革命家的诗词的面还比较窄,也只有陈毅的几首,不过是《梅岭三章》等少量诗作而已,革命烈士的诗词入选几乎为零,须大力加强。
各类媒体应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专题宣传
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经典美术中的党史”节目很有典型意义,应该推广到各有关艺术门类节目之中,尤其是诗词。可以邀请党史专家、诗人、诗词评论家来解读表现党史的具体诗词的创作背景、特点,及表现形式等。
表现党史的美术作品是后来的美术家通过阅读材料、实地采访和体验来进行美的创造。而表现党史的诗词往往是作者当时亲身经历而写,或以后回忆场景进行创作,现场感极强,感情最为丰富,更能打动人心。
进入中小学校园,进入课本与课外必读物
现在我们提倡弘扬国学,吟诵诗词,这是文化自信的表现。然而我们也必须清楚,并不是只有古人的学问才是国学,也不是只有古人的诗词才适合吟诵。毛泽东诗词不仅能吟诵,而且能谱曲歌唱。当人们听唱苏州评弹《蝶恋花·答李淑一》,“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无不热泪盈眶;听唱《忆秦娥·娄山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壮志豪情油然而生。这就是生动的党史教育效果。
学校还可以通过歌咏比赛、课本情境剧、书法美术作品、演讲朗诵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这些诗词,熟悉这些诗词。不同地区的学校还可以引导学生诵读当地的革命先烈、革命前辈的诗词,以及本地诗人歌咏当地红色资源的诗词,加强对本地党史的教育,更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