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分析

2021-03-07姜海东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思政传统

姜海东

(宿迁学院,江苏宿迁 223800)

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财富。它滋润与引导着代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奋斗进取,始终为中华民族提供着强大的精神动力,反映中华文明的永恒价值特征。所以在现代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我们也应积极融合优秀传统文化,以在完善大学生健全人格,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同时,更好地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发展。

1 优秀传统文化的含义与特征

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含义,历代学者对它的界定不统一,但学者们的认定观点并非绝对的对错,只是一种对优秀传统文化范围理解的差异。参照多种观点,我们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涵盖了政治、经济、哲学、艺术、文化等多方面内容,它引导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决定着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高度,是中华民族与每一个华夏儿女之根。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诚如学者罗豪才教授所讲,从国家观上讲具有天下一统性,从文化观上讲具有兼容并蓄性,从社会观上讲注重人伦和谐性,从生活观上讲崇尚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等。在过去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对外抵御侵略,对内对抗天灾的主要精神支撑,在现在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的重要精神力量。

2 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部分大学师生对思政教育认识片面,重视不足

目前许多大学思政教育教师和大学生都对思政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认同程度偏低。部分教师认为思政教育就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说教,而一部分大学生也不太重视思政教育,认为对学习生活没有作用。这些看法显然是片面与错误的。

2.2 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调

目前许多教师的思政教育方式过于单调,在思政教育实践中一味注重课堂知识传授,很少开展其他形式的思政教育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机械单调地灌输教材内容,根本不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长期下去,大学生就对思政教育课充满了抵触与厌恶情绪[1]。

2.3 没有与其他学科知识充分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课本身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如果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将其与社会时事或其他学科知识密切联系,那么就会使课堂教学氛围沉重压抑,教学内容枯燥,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思政教学质量不佳。

3 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价值

3.1 有利于帮助学生对抗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袭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外来文化不断涌现,已快速渗透与影响到了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在这些外来文化中有一些糟粕的资本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严重危害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诱导了大学生不良行为。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大学生对抗外来糟粕文化的有力武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融合二者,将优秀传统文化灵活应用于大学生思政教育活动中,可收到良好教育成果。不但有效培养大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精神文化的认同感,成功激发大学生内心的民族自豪感,还促使大学生对外来文化保持理智,舍去糟粕,萃取精华,运用好的外来文化,促进自我发展。

3.2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统优秀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与宝贵财富。从理念上讲,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共通性,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宣扬的家、国、仁、义、礼、智、信等,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爱国、诚信、友善、和谐、文明等内容相对应。要将大学生培养成建设国家的新生力量,就应充分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寓于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与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

3.3 丰富大学生思政教育课的教学资源

我国传统大学生思政教育课大多偏理论学说,教学资源匮乏枯燥,思政教育成果不理想。而近些年思政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将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应用于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能显著丰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空间,实现潜移默化地文化育人。这对提升思政教育教学水平,优化大学生思政学习质量,激发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涵的理解都有不可低估的积极促进作用[2]。

3.4 有助于传播与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中国精神

大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是社会发展的新兴与中坚力量,义不容辞地肩负传播民族文化,弘扬中国精神,实现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使命。而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5 000年风雨沧桑历程中逐步发展与总结出的思想精髓,体现着一代代先哲智者们对自然世界、社会发展的正确与深度认识。所以在新时代,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可促使大学生们明确自身所肩负的深化改革开放,实现民族复兴、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使命。通过在生活学习继承发扬与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国精神,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历史责任。这些中国精神涵盖范围丰富,既包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乐善好施、公平正义、甘于奉献、中庸和谐等传统文化内容,也蕴含着长征精神、航天精神、井冈山精神等时代思想精髓。

4 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与应用问题

4.1 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

之所以将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并与之灵活有效融合,是因为二者在以下两方面存在良好的一致性与共通性, 二者有效结合具有较强可行性。第一,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目的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教育目的高度一致。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个体、家、国、社会关系的探讨,如《论语·学而》中孔子学生就主张,孝悌是“为人之本”;范仲淹所主张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意识;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所抒写的“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的报国精神等,都在倡导人们成为一个行善、重孝、爱家、爱国之人。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目的也是通过思想教学方法,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这点讲,二者基本一致。第二,二者教育内容相通。优秀传统文化中许多内容在本质上与大学生思政教育课的内容相通,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以传统儒家思想主张的“仁、义、礼、智、信”为例,这与现代思政教育中的友善待人、换位思考、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等内容基本相通,将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既有利于进一步传播、传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又可革新大学生思政教育形式,提升思政教育水平。

4.2 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问题

第一,部分师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认识肤浅。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一直倡导培养吃苦耐劳、与人为善、尊老爱幼、自律自省等良好品德,但目前部分师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认识不足,认为这些传统文化已与社会发展环境不相符,于是在生活学习中,纪律观念淡薄、爱好享乐、不思进取、以己为大、行为举止失度、谈吐不雅,急需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于思政教育中,对这些不良行为进行有效改善与引导。第二,流于形式,宣传力度有待提高。目前我国许多高校思政课还是以传授课本教材内容为主,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有限,且受互联网经济影响,很多大学生将精力放在追求新鲜事物上,对传统文化基本一知半解。

5 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5.1 营造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对大学生成长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与文明积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将其科学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可更有效实现校园文化的良好育人功能,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走向[3]。

第一,在高校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高校的物质文化建设一般包括教学楼、图书馆等硬件基础设施的修建、装饰、环境布置等,在这个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可适度增加一些相关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高校可在图书馆、学生教学楼悬挂传统名人名言文化展板,让学生随时了解古代圣贤、文人志士的家国情怀、理想信念与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时高校也可在宣传栏、楼牌、路牌等物质设施上添置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或者建设一条传统文化长廊,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内涵直接展现。这些都可在提高大学生文化涵养与审美品位的同时,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对马列主义、共产主义信念的理解与认同。

第二,在高校精神文化建设活动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精神文化是高校师生整体精神风貌的重要体现,高校管理人员应密切结合高校自身的办学目标办学特色,积极融入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制定校训,打造文明、和谐、友好的校风与校园文化氛围。这样一方面可引导全体教师认真履行自身教书育人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可帮助大学生对抗受不良风气与有害思想的侵袭,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4]。

5.2 革新课程教学内容,在思政教材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教材一般是由国家教育部门统一编写,教材质量较佳,但一些具体的理论与案例严重脱离大学生生活,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思政教师在备课阶段,应充分了解教材,在传授现有教材内容的同时,将一些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或区域特色文化、地方传统习俗融入其中,革新思政课程教学内容,为思政课注入时代活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在具体融入过程中,思政教师应深刻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一致,教育内容相通,站在“大思政”立场上,找准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与思政教育价值的有效契合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教育主线,精选一些具有典型性、区域性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内容中。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思想内涵与情感态度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发展方向,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价值取向。

5.3 革新教学方式,拓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载体

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应用于大学生思政教育中,需要教师积极革新教学方式,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载体,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日常思政教育活动中具体的表现,充分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育人功能[6]。一方面,思政教师针对现代大学生个性鲜明、爱创新的特点,可利用相关新媒体平台,开辟校园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直播,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高校可通过社团活动展示、文化展演、道德课堂等方式,有效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的深度与广度。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将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与内涵传授给学生。

5.4 强化教师队伍的职业素质

将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到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学校要在教师配置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注重优化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与文化层次。不但要配置教学水平较高的思政教师,还要通过灵活的教师聘任制度,定期邀请传统文化研究专家、民间艺人、传统工艺大师、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人等到学校为学生授课或进行传统技艺展示。通过强化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来提升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学习成果。

5.5 开展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

大学生思政教育不仅是一门纯理论性的课堂教育课程,更应走出课堂,走近学生生活。一方面,在一些传统节假日,学校可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展览或民俗文化展览活动,让大学生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节日礼仪风俗及节日服饰、地方文化等。另一方面,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家乡传统古巷、古街道或传统乡村实地调查与深入研究当地习俗或传统技艺发展史、发展现状、传承状况及内在文化价值。这些都可有效丰富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体验,让大学生亲自实践体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大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

6 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在漫长发展历程中,创造了许多源远流长、大智大真大善的优秀传统文化,它们是中华民族面对每一次时代巨变的精神养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与核心。教师积极采取有效策略,将它们应用于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既可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可丰富思政课教学资源,提升其教学质量,而且还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传承,可谓一举多得。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思政传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