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策略探究

2021-03-07杜炳鋆张莹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贫困生程度

杜炳鋆,张莹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渭南 714000)

相对于家庭情况较好的学生个体而言,贫困大学生普遍敏感和自卑,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教育人员需要对其加强重视,科学分析导致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改进教学过程,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进行更高程度的保障,为了对其相关内容具有更为明确的认知,特此展开该次研究。

1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首先,贫困大学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学生虽然自主能力较强,但学生的自卑心理较为严重,大多数的贫困大学生不敢正面迎接各种竞争和挑战。

其次,还有一些贫困大学生普遍存在偏执心理,也有一些学生极端心理状况较为严重,对事物的价值观判断非好即坏。

最后,大多数贫困大学生经常会产生各种不良情绪。贫困大学生普遍存在焦虑情绪,对于自己的社交环境、学习成长、物质生活等各个方面不满意,但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这些问题,导致学生越发焦虑,由于学生越焦虑越无法正确看待这些问题。

除此之外,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也会导致学生难以融入社交环境中,学生经常会选择自我封闭,遇到困难不会向他人倾诉,往往会凭借自己的经验解决问题[1]。

2 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促进贫困大学生成长和成才是高校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环境变革日新月异,只有青年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具备正确看待问题的眼光,不断培养自身的专业技能,以正常的心态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从而更好地开启人生第二生涯阶段。贫困大学生作为青年大学生的主要组成群体,其心理健康成长才能更好地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只有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才能使学生德才兼备。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健康的心理,仅仅拥有高学历和丰富的知识,在走入社会后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还有可能会对社会和他人造成一些潜藏的危险因素。而进行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避免这些问题,使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3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

3.1 个人因素

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受限于家庭及个人成长环境,大多数贫困大学生经济较为困难,因此,生活条件较差。由于贫困大学生长期处在物质和心理上的不足,对学生的正常学习及生活产生了不利影响,学生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多数贫困大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较少,经常要为生活而发愁,甚至有一些大学生担心自己上学加重家庭负担,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大多数贫困大学生会选择不向家里要过多的生活费。久而久之,学生的价值观念受经济因素影响,一些学生迫切摆脱贫困的现状,做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行为,最终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一些学生会因此变得消沉,失去生活与学习的斗志。反之,还有一些学生会出现爱慕虚荣,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健康问题。

除此之外,受文化氛围影响也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由于学生长期处在贫困落后的偏远山区,导致学生的思想和思维方式较为封闭,对于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更加敏感,由于学生通过长期的奋斗,难以看到相应的结果,使得学生对贫困的现状更加绝望。学生在自己的行为标准和内心世界对照的过程中,出现了患得患失心理失衡等一系列情绪,也有一些学生自尊心过于强烈,来自外部的一点伤害都会使学生加重自卑心理,久而久之,学生对外界的反应较为冷漠,经常处在极度自卑或焦虑不安等紧张情绪中。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生希望得到良好的人际关系,但由于闭塞的生活环境,导致学生缺乏与他人正确相处的能力。

3.2 社会因素

整体社会风气会在很大程度内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步加快,不良思想会对贫困学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在具体生活过程中,大部分贫困学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与此同时,贫困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山区,相对于城市学生而言,金钱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存在很大程度的不同,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分歧,对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2]。在就业方面,贫困大学生也面临着一定程度的不公平待遇,因此,相对于部分贫困学生而言,贫困学生在生活中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挫折。

3.3 家庭因素

整体家庭因素和父母个人原因会在很大程度内影响贫困学生性格的形成,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家庭是其接受教育的第一站,在此过程中,贫困学生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价值,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导致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和焦虑性,从而使其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也造成很大程度的不利影响。与此同时,还有部分贫困学生在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过于重视文化教育,而在一定程度内忽视道德教育。最后,贫困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差,生活费相对较少,甚至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在个人花销方面具有较大的心理压力,从而造成心理问题。

3.4 校园环境

在学生进入高等院校之后,学校是其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也会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学生日常生活过程中,不同学习环境不仅需要确保满足学生具体需求,同时还需要有效避免对贫困大学生造成不良影响。贫困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后,受到自卑心理,经济条件和封闭的思维等方面影响。很难迅速融入学校环境,在与学生和同学相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心理压力,使其人际交往具有较高的难度。与此同时,现阶段高等院校存在一定程度拜金主义,导致经济条件较差的贫困学生具有较高的心理负担,学生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进一步适应学校环境,进而导致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除此之外,部分高等院校没有进行心理咨询机构和危机防御机制的科学构建,无法确保科学引导和调节学生心理问题。

4 贫困生心理问题解决策略

4.1 优化经济资助体系

通常情况下,经济压力是导致高校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导因素,如果要确保对其心理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教育人员首先需要科学解决学生经济贫困问题,在入学之初,高等院校需要针对贫困生设置绿色通道,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入学。与此同时,还需要针对贫困生科学构建资助政策体系,具体包括助学贷款、学费减免、特别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奖学金等[3]。在我国现阶段,国家励志奖学金已经在高等院校实现全面启动,学生每年最高可以获得6 000元,同时还会对其当年全部学费进行减免,以此为基础,能够在很大程度内缓解贫困学生经济问题。在开展日常教学活动时,教育人员还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争取助学金和奖学金。与此同时,学校还需要从社会方面争取更大的支持,使贫困生的学习负担可以减轻。除此之外,高等院校还需要与相关企业有效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俭学机会。最后需要对国家资助政策进行大力宣传,针对高等院校弱势群体构建保障体系,确保贫困生能够进一步明确国家政策,从而享受国家优惠。

4.2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基于贫困学生心理特点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基于贫困学生的心理状况,科学采取多种教育途径,确保贫困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贫困问题,与此同时,教育人员还需要引导学生科学应用社会资源,在发现个人力量无法支撑自己走出困境时,需要主动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利用社会力量摆脱当前的困境。在此过程中,高等院校还需要鼓励大学生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更为广泛的宣传。首先,在开展具体工作过程中,相关院校首先需要科学构建心理咨询队伍,确保教育人员心理咨询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同时进行过一定程度的专业训练,进而对其引导方法进行更高程度的保障,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辅导员和心理信息员3 个方面进行信息防范网的科学构建,确保能够及时明确学生心理问题,实现学生心理调节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提升,确保学生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全面发展。

其次,需要确保多渠道开展心理教育课程,相关院校需要通过学生心理健康社团、校园网等载体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更为广泛的宣传和普及,确保学生能够消除心里疑惑,积极应对和承受挫折。与此同时,还需要确保有效结合发展性咨询和障碍性咨询,个别辅导和团队辅导,进一步确保贫困生成长的健康性,对其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通常情况下,贫困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基于此,高等院校需要组织学生基于人际交往训练开展团队心理训练,确保学生能够掌握与人交往的相关技能,实现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有效提升,进行良好人际关系的科学构建,使学生防卫心理得以有效消除,对其健康心理进行更高程度的保障。与此同时,还需要对贫困生发展潜能进行有效激发,使其自身价值得到更高程度的体现,引导贫困生进行人生职业规划合理构建,科学完善指导服务工作,帮助学生更为有效地实现成才立业[4]。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普查,科学构建心理档案,设置追踪机制,确保能够理顺学生情绪,保障学生热爱生命,人际关系紧张,情感迷惑,考试焦虑,学业压力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教育人员必须对其加强重视,确保仔细观察和适时提醒。在此过程中,教育人员还需要引导贫困学生重新认识自我,明确自己的长处和实力,对自己进行更为客观的评价,使其长处得到更高程度的发挥,对其经济方面的负面影响进行有效弥补。最后还需要基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展精神教育,强化学生精神层面,使其自我意识存在的偏差得以改善,避免心理危机。

4.3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科学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通常情况下,相对于其他学生而言,贫困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使其人际交往,学习和工作中面临着一定的问题,高等院校需要合理优化校园文化建设,倡导学生个体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对其校园环境进行合理优化,确保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正确性,反对高消费,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避免虚荣心理对学生造成不良干扰。与此同时,还需要优化宿舍和班级内的文化建设,确保全体学生之间形成共同成长相关怀的理念,再对贫困大学生施予援手时,需要注意方式方法,考虑学生心理感受,避免学生产生不良情绪。除此之外,教育人员还需要定期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效提升学生各项技能,确保贫困生能够获得更大的启发,理解,锻炼和帮助,从而使学生心理危机得以减轻。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充分发挥社团和学生会的作用,定期组织开展互帮互助活动,对贫困生给予更大的关注和支持,使其在参与社团活动中能够感受到来自学校和社会的温暖,进而使经济贫困对其造成的消极影响得以消除,确保学生具有和谐的心理。

4.4 强化学生正面引导

教育人员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确保贫困生能够正确认识贫困,培养自身奋发有为,自立自强的精神。在此过程中,需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个人努力和不懈奋斗是改变自身命运的唯一途径,避免学生产生不劳而获和依赖心理。再开展具体工作,教育人员需要鼓励贫困生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勤工俭学,自主创业,科学应用个人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力量。使学生明确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勤工俭学是教育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确保贫困学生能够正视贫困现实,通过科学采取班级社团活动、主题活动、演讲辩论赛、典型案例教学、座谈讨论、个别谈话、专题讲座等措施引导贫困学生科学梳理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5]。教育学生不要完全从生活条件认识自我,需要在学业追求上倾注更大的精力和心思,有效结合个人前途和国家发展,确保学生能够克服现阶段生活中存在的困难。与此同时,学校还需要通过先进事迹报告会、座谈会、宣传栏,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优秀贫困大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范和感人事迹,进行良好社会导向的科学树立,确保贫困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树立信心,为其摆脱困境,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其在面对人生挑战时,始终具有健康积极的心态[6]。

5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优化经济资助体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强化学生正面引导能够确保在高等院校建设过程中有效解决贫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其教育教学效果进行更高程度的保障,推进我国现代教育工作的有效发展,使其更高程度的满足现代教育事业发展需求。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贫困生程度
精致和严谨程度让人惊叹 Sonus Faber(意大利势霸)PALLADIO(帕拉迪奥)PW-562/PC-562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将内燃机摩擦减小到最低程度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