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训练现状分析及建议

2021-03-07谭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20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中华课程

谭芳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151)

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文化强势袭来,面对挑战,我们需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他们,有选择性地进行吸收。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提升全民的综合素养,我们需要从高校大学生抓起,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为大学的一门必修课。如今,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中华经典诵读》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方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突出。大学时期是培养学生能力素养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可以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树立良好的生活态度。该文着重研究高校中华经典诵读训练现状及建议,以便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华经典,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为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做出贡献。

1 高校中华经典诵读训练现状分析

1.1 发音存在失误现象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要求朗诵者的普通话标准,发音准确,这样才能真正品读出其中的思想意蕴[1]。然而从我国高校中华经典诵读训练现状来看,发音存在的失误现象还较为普遍,这很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如有的大学生来自农村,普通话是后天所学,普通话发音带有很重的方音,常常出现“鼻音边音混淆”“前后鼻韵母混淆”等情况。有的大学生在诵读时咬字不清,随意添字、漏字现象严重,甚至出现“回读”,再加上生硬的语调,使得诵读极不规范。另外个别大学生由于语言习惯不好,往往将字习惯性读错,比如:券(juan)、械(jie)、剖(pao)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诵读的质量。

1.2 诵读心理素质差

高校中华经典诵读训练效果的好坏,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息息相关,但是当前许多大学生不仅诵读水平低下,而且诵读心理素质较差,难以达到预期的诵读训练效果[2]。从大学生的诵读状况来看,许多学生胆子较小,不敢开口说话,一让他们朗读,就会内心紧张而不知所措,不是结巴,就是语无伦次,诵读难以保证流畅流利,更别提“慷慨陈辞”和“表情达意”的诵读效果了。不仅如此,还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本身就不喜欢和他人交流,轮到其朗读时,常常会出现慌乱的情况,甚至会沉默寡言、一声不吭。不难发现,诵读训练存在种种问题和困难,无法达到预期的育人目标。

1.3 缺乏诵读兴趣

开设中华经典诵读课程,提升学生的诵读水平,一是为了提升他们的文化修养,二是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全方位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3]。不过,我国高校中华经典诵读训练现状并不乐观,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大学生缺乏诵读兴趣,其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足。例如,教师准备不充分,课堂教学内容比较随意,没有针对性地安排诵读内容,使得学生对课堂诵读的内容不感兴趣。课堂上,学生觉得中华经典诗文朗诵枯燥无味,抵触情绪较大。另外,教师在课堂上选取的经典诵读内容基本上都是书本上的现成作品,再加上有限的课堂时间无法满足学生的训练需求,只能在课外进行训练,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了学生对中华经典诵读的学习兴趣。

1.4 教师个人诵读修养问题、教法单一、教学功利化

高校中华经典诵读训练效果之所以不佳,与教师的综合能力息息相关,主要体现为教师个人修养问题、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功利化严重等方面[4]。首先,教师个人修养方面,有的教师自身专业功底欠扎实,对于中华传统优秀诗词作品的掌握不够,储备不足。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许多高校教师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诵读,学生跟读,教法单一生硬,从不变样,导致学生对经典诵读活动有抵触情绪。最后,在中华经典诵读训练动机方面充满了功利性,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一味地让学生学习与考试有关的知识点,难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诵读水平。

1.5 评价体系不健全

目前,中华经典诵读课程在高校算是一门比较新颖的课程,没有形成科学的保障机制,师资力量不强,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除此之外,高校中华经典诵读课程的评价体系也不健全,教学效果较差。实质上,考试成绩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诵读功底。考试只是一个测试,具有较强的“粗放性”特征,并没有深入到学生的阅读思维层面,不能够衡量其诵读潜力。高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意识较为淡薄,没有采用科学的评价体系,缺乏对学生思维层级的评析,以分数高低来评价经典诵读能力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2 高校中华经典诵读训练不足的原因

2.1 认知尚浅,重视不够

高校中华经典诵读训练不足的客观因素不可避免,但是本课程的主要实施者更是负有很大的责任,那就是教师的认知尚浅,对中华经典诵读的重视程度不够[5]。教师本身对经典诵读的兴趣不浓厚,讲课时的精神风貌也会大打折扣,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难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其学科教育不同,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的内容既严谨又高深,蕴含的育人内涵需要细细品味,认真对待,才能有所收获。但是,许多高校教师的思想观念落后,对其育人价值的认识不深刻,常常忽视了中华经典诵读对大学生人格发展、智力开发的积极影响。同时,在教学方法上,高校教师也不愿花费太多精力进行创新,自己平时诵读经典诗文的时间不多,储备不足,既不总结教学经验,也不借鉴其他教师的先进授课方法,导致中华经典诵读在高校的训练效果差强人意。

2.2 急功近利,水平不高

从当前来观察,不管是学校,还是学生,都没有把中华经典诵读当成一门必修课来对待。由于带有较强的急功近利色彩,导致中华经典诵读在高校的训练水平不高,几乎看不到明显的育人效果[6]。一方面,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上,虽然高校基本上都能认识到开设经典诵读课程的必要性,但是大部分高校没有付诸行动,没有开设“中华经典诵读课程”。原因在于课时不够,也缺乏功底深厚的中华经典诵读授课教师。另一方面,在选修课程方面,学生主要是为了“修学分”,并不是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一旦完成学分,大多数学生就会对该课程不闻不问。部分学校开设的中华经典诵读课程以“讲座”的形式为主,无法在中华经典诵读方面打牢学生的基础。

2.3 措施欠缺,成效不大

高校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教学成效不大。例如,高校师生普遍认为个人兴趣、普通话水平是影响学生中华经典诵读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鉴于此,学校开设了经典诵读班,通过训练来提升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并要求学生通过相应等级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但实际上,提升普通话水平只是诵读的一个前提和基础,对提升中华经典诵读的兴趣并不能起到决定的作用。学校需要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下功夫,在课堂形式和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上下功夫,不断提升中华经典诵读的训练氛围,引导学生自主诵读。

3 优化高校中华经典诵读训练方式的建议

3.1 培养学生的兴趣

中华经典诵读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高校教师一定要采用合理的训练方法,尤其是要注重“看”“讲”“范”“练”“评”等多方面的相结合[7]。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挖掘经典作品的外延知识,注重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诵读课堂真正的主人。例如,课堂上可采用“片段表演”的方式,组织多人进行表演,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参与经典诵读活动,并在此基础上更深入地了解经典诗文,充分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魅力。同时,高校教师要修炼“内功”,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功底,锻造过硬本领,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吸收经典作品的丰富营养。

3.2 注重情感诵读

诵读经典一旦缺乏情感的基调,整个诵读活动将毫无内涵可言。为此,高校教师应当培养学生情感诵读的好习惯,让其由内而外产生力量,修养身心,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8]。例如,在诵读抒发民族精神的中华经典诗文时,需要注重语调的抑扬顿挫,把握节奏和停顿,同时要以饱满的热情来感叹祖国的美好和对人民的热爱,或者高昂地颂扬祖国的繁荣景象。民族精神是民族自强不息之源,情感式的中华经典诵读可以让学生陶醉在中华文化的肥沃土壤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塑造其完美人格。

3.3 多学科融入教学训练

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倡导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教学方法也要趋于多样化,高校中华经典诵读不能单一、机械地授课,而要让课堂“活”起来。高校教师可以在中华经典诵读中引入多学科的知识,科学地选取内容,结合专业,围绕“立德树人”目标,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去其糟粕,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发展。作为教师,要善于将传统文化与专业知识进行结合,结合课程思政,实现跨学科的融会贯通。例如,对于音乐等专业的学生,需要倾向于《礼》《乐》等的诵读;对于管理等专业的学生,可以倾向于《孙子兵法》等的诵读。另外,在课堂形态上可以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革,开展“双师课堂”“三师课堂”等授课方式,以经典诵读和解析为主,辅以美学、音乐等学科知识作为补充,让学生全方位的接受新知识,不断加深理解,强化训练,从而达到提升诵读水平的目的。

3.4 举办诵读成果的展演

经典诵读是一种艺术活动,良好的诵读效果会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与人们在心灵上产生共鸣,让人们产生对传统文化和经典作品的热爱之情。因此,在高校中华经典诵读训练中,教师可以举办诵读成果的展演,渲染积极向上、振奋人心的诵读精神。高校可以在校园中成立“国学经典研讨会”,打造优秀的“经典文学场”,让学生定期参与,提升其文化品位和文化素养,增强中华经典诵读训练的效果。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团”,鼓励学生参与比赛,并给予相应奖励。另外,在互联网时代,借助融媒体、公众号、校园官网等平台,高校可以开辟诵读表演栏目等,为大学生的经典诵读训练提供良好的指导,创设优质的学习环境。

4 结语

综上所述,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文化积淀的过程,只有经典的文化才能世代传承。中华经典历经了几千年,后人读起来仍朗朗上口,悦耳动听,蕴含着积极的思想情感,这无不体现着古人的伟大智慧。将中华经典诵读引入高校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不断从中汲取宝贵的知识,有助于将大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较高的现代化人才。从当前高校中华经典诵读训练现状来看,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正确,也没有认识到中华经典诵读的育人作用,再加上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要想克服困难,推动高校中华经典诵读训练的科学化发展,必须培养兴趣、注重情感、多学科融入教学训练、举办诵读成果的展演等,品味传统文化的魅力,夯实思想基础,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诵读水平,坚定文化自信,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中华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