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训练现状分析及建议
2021-03-07谭芳
谭芳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151)
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文化强势袭来,面对挑战,我们需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他们,有选择性地进行吸收。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提升全民的综合素养,我们需要从高校大学生抓起,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为大学的一门必修课。如今,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中华经典诵读》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方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突出。大学时期是培养学生能力素养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可以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树立良好的生活态度。该文着重研究高校中华经典诵读训练现状及建议,以便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华经典,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为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做出贡献。
1 高校中华经典诵读训练现状分析
1.1 发音存在失误现象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要求朗诵者的普通话标准,发音准确,这样才能真正品读出其中的思想意蕴[1]。然而从我国高校中华经典诵读训练现状来看,发音存在的失误现象还较为普遍,这很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如有的大学生来自农村,普通话是后天所学,普通话发音带有很重的方音,常常出现“鼻音边音混淆”“前后鼻韵母混淆”等情况。有的大学生在诵读时咬字不清,随意添字、漏字现象严重,甚至出现“回读”,再加上生硬的语调,使得诵读极不规范。另外个别大学生由于语言习惯不好,往往将字习惯性读错,比如:券(juan)、械(jie)、剖(pao)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诵读的质量。
1.2 诵读心理素质差
高校中华经典诵读训练效果的好坏,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息息相关,但是当前许多大学生不仅诵读水平低下,而且诵读心理素质较差,难以达到预期的诵读训练效果[2]。从大学生的诵读状况来看,许多学生胆子较小,不敢开口说话,一让他们朗读,就会内心紧张而不知所措,不是结巴,就是语无伦次,诵读难以保证流畅流利,更别提“慷慨陈辞”和“表情达意”的诵读效果了。不仅如此,还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本身就不喜欢和他人交流,轮到其朗读时,常常会出现慌乱的情况,甚至会沉默寡言、一声不吭。不难发现,诵读训练存在种种问题和困难,无法达到预期的育人目标。
1.3 缺乏诵读兴趣
开设中华经典诵读课程,提升学生的诵读水平,一是为了提升他们的文化修养,二是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全方位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3]。不过,我国高校中华经典诵读训练现状并不乐观,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大学生缺乏诵读兴趣,其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足。例如,教师准备不充分,课堂教学内容比较随意,没有针对性地安排诵读内容,使得学生对课堂诵读的内容不感兴趣。课堂上,学生觉得中华经典诗文朗诵枯燥无味,抵触情绪较大。另外,教师在课堂上选取的经典诵读内容基本上都是书本上的现成作品,再加上有限的课堂时间无法满足学生的训练需求,只能在课外进行训练,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了学生对中华经典诵读的学习兴趣。
1.4 教师个人诵读修养问题、教法单一、教学功利化
高校中华经典诵读训练效果之所以不佳,与教师的综合能力息息相关,主要体现为教师个人修养问题、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功利化严重等方面[4]。首先,教师个人修养方面,有的教师自身专业功底欠扎实,对于中华传统优秀诗词作品的掌握不够,储备不足。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许多高校教师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诵读,学生跟读,教法单一生硬,从不变样,导致学生对经典诵读活动有抵触情绪。最后,在中华经典诵读训练动机方面充满了功利性,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一味地让学生学习与考试有关的知识点,难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诵读水平。
1.5 评价体系不健全
目前,中华经典诵读课程在高校算是一门比较新颖的课程,没有形成科学的保障机制,师资力量不强,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除此之外,高校中华经典诵读课程的评价体系也不健全,教学效果较差。实质上,考试成绩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诵读功底。考试只是一个测试,具有较强的“粗放性”特征,并没有深入到学生的阅读思维层面,不能够衡量其诵读潜力。高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意识较为淡薄,没有采用科学的评价体系,缺乏对学生思维层级的评析,以分数高低来评价经典诵读能力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2 高校中华经典诵读训练不足的原因
2.1 认知尚浅,重视不够
高校中华经典诵读训练不足的客观因素不可避免,但是本课程的主要实施者更是负有很大的责任,那就是教师的认知尚浅,对中华经典诵读的重视程度不够[5]。教师本身对经典诵读的兴趣不浓厚,讲课时的精神风貌也会大打折扣,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难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其学科教育不同,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的内容既严谨又高深,蕴含的育人内涵需要细细品味,认真对待,才能有所收获。但是,许多高校教师的思想观念落后,对其育人价值的认识不深刻,常常忽视了中华经典诵读对大学生人格发展、智力开发的积极影响。同时,在教学方法上,高校教师也不愿花费太多精力进行创新,自己平时诵读经典诗文的时间不多,储备不足,既不总结教学经验,也不借鉴其他教师的先进授课方法,导致中华经典诵读在高校的训练效果差强人意。
2.2 急功近利,水平不高
从当前来观察,不管是学校,还是学生,都没有把中华经典诵读当成一门必修课来对待。由于带有较强的急功近利色彩,导致中华经典诵读在高校的训练水平不高,几乎看不到明显的育人效果[6]。一方面,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上,虽然高校基本上都能认识到开设经典诵读课程的必要性,但是大部分高校没有付诸行动,没有开设“中华经典诵读课程”。原因在于课时不够,也缺乏功底深厚的中华经典诵读授课教师。另一方面,在选修课程方面,学生主要是为了“修学分”,并不是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一旦完成学分,大多数学生就会对该课程不闻不问。部分学校开设的中华经典诵读课程以“讲座”的形式为主,无法在中华经典诵读方面打牢学生的基础。
2.3 措施欠缺,成效不大
高校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教学成效不大。例如,高校师生普遍认为个人兴趣、普通话水平是影响学生中华经典诵读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鉴于此,学校开设了经典诵读班,通过训练来提升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并要求学生通过相应等级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但实际上,提升普通话水平只是诵读的一个前提和基础,对提升中华经典诵读的兴趣并不能起到决定的作用。学校需要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下功夫,在课堂形式和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上下功夫,不断提升中华经典诵读的训练氛围,引导学生自主诵读。
3 优化高校中华经典诵读训练方式的建议
3.1 培养学生的兴趣
中华经典诵读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高校教师一定要采用合理的训练方法,尤其是要注重“看”“讲”“范”“练”“评”等多方面的相结合[7]。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挖掘经典作品的外延知识,注重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诵读课堂真正的主人。例如,课堂上可采用“片段表演”的方式,组织多人进行表演,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参与经典诵读活动,并在此基础上更深入地了解经典诗文,充分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魅力。同时,高校教师要修炼“内功”,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功底,锻造过硬本领,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吸收经典作品的丰富营养。
3.2 注重情感诵读
诵读经典一旦缺乏情感的基调,整个诵读活动将毫无内涵可言。为此,高校教师应当培养学生情感诵读的好习惯,让其由内而外产生力量,修养身心,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8]。例如,在诵读抒发民族精神的中华经典诗文时,需要注重语调的抑扬顿挫,把握节奏和停顿,同时要以饱满的热情来感叹祖国的美好和对人民的热爱,或者高昂地颂扬祖国的繁荣景象。民族精神是民族自强不息之源,情感式的中华经典诵读可以让学生陶醉在中华文化的肥沃土壤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塑造其完美人格。
3.3 多学科融入教学训练
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倡导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教学方法也要趋于多样化,高校中华经典诵读不能单一、机械地授课,而要让课堂“活”起来。高校教师可以在中华经典诵读中引入多学科的知识,科学地选取内容,结合专业,围绕“立德树人”目标,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去其糟粕,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发展。作为教师,要善于将传统文化与专业知识进行结合,结合课程思政,实现跨学科的融会贯通。例如,对于音乐等专业的学生,需要倾向于《礼》《乐》等的诵读;对于管理等专业的学生,可以倾向于《孙子兵法》等的诵读。另外,在课堂形态上可以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革,开展“双师课堂”“三师课堂”等授课方式,以经典诵读和解析为主,辅以美学、音乐等学科知识作为补充,让学生全方位的接受新知识,不断加深理解,强化训练,从而达到提升诵读水平的目的。
3.4 举办诵读成果的展演
经典诵读是一种艺术活动,良好的诵读效果会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与人们在心灵上产生共鸣,让人们产生对传统文化和经典作品的热爱之情。因此,在高校中华经典诵读训练中,教师可以举办诵读成果的展演,渲染积极向上、振奋人心的诵读精神。高校可以在校园中成立“国学经典研讨会”,打造优秀的“经典文学场”,让学生定期参与,提升其文化品位和文化素养,增强中华经典诵读训练的效果。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团”,鼓励学生参与比赛,并给予相应奖励。另外,在互联网时代,借助融媒体、公众号、校园官网等平台,高校可以开辟诵读表演栏目等,为大学生的经典诵读训练提供良好的指导,创设优质的学习环境。
4 结语
综上所述,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文化积淀的过程,只有经典的文化才能世代传承。中华经典历经了几千年,后人读起来仍朗朗上口,悦耳动听,蕴含着积极的思想情感,这无不体现着古人的伟大智慧。将中华经典诵读引入高校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不断从中汲取宝贵的知识,有助于将大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较高的现代化人才。从当前高校中华经典诵读训练现状来看,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正确,也没有认识到中华经典诵读的育人作用,再加上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要想克服困难,推动高校中华经典诵读训练的科学化发展,必须培养兴趣、注重情感、多学科融入教学训练、举办诵读成果的展演等,品味传统文化的魅力,夯实思想基础,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诵读水平,坚定文化自信,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