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朗读式微现状与应对策略探究

2021-03-07纪少斐蔡桂琴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内驱力音准笔者

纪少斐,蔡桂琴

(厦门金鸡亭中学,福建厦门 361008)

最近一段时间,线上教学很火,上网课成了常态。教师们也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特长,速成了各种网课所需要的信息技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适应了“十八线主播”的角色。纵观语文教师上课的内容,大部分还是教材上的,偶尔也会上些与时事相关的内容。在这种情境下,听、说、读、写4 种能力中,学生的“读”被弱化了,甚至退出一线。这是避无可避的现实。王崧舟教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学生“读”的现状是阴盛(默读)阳衰(朗读)。确实如此[1]。不只是我们现在疫情这个特殊时期,即便是在平时,除了小学,教学时较注意朗读教学(其实小学也存在年级越高,朗读越不被重视) 外,初中生的朗读现状是朗读教学日渐式微,而到高中,学生们则基本上是学哑巴语文了。

1 初中生的朗读式微现状及其原因

出现此尴尬现状,在笔者看来,有下面这些原因。

1.1 认识有偏差,行为少动力。

语文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但是,人们对“语”的理解,只停留在“会识字会说话”就可以了;对于“读”的理解,也就止于“看得懂文章意思(默读)”就行了,而不知课标上还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这一要求。于是,久而久之,朗读就成了可有可无的行为了。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学生有“内才”却无“口才”,内秀外拙的原因之一。南怀谨老先生指出:读书,尤其是读中国书,就要高声朗诵。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通过反复朗读,背诵,能够让我们潜移默化,体悟情感、培养语感,掌握写诗技巧,最终达到会写诗,会“吟诗”的目的。而最后这个“吟”,还是离不开“朗读”。至于“朗读”对于强化记忆,培养自信、形成形象思维,加深对文意理解等方面的作用,很多人还是重视不够。思想上不重视,行为上自然少动力,不积极。于是,长久以往,只重“文”不重“语”,人为割裂“语”与“文”之间的天然联系,陷入只重文的怪圈。同时在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上,也人为造成了学生能力方面的长短脚。这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上,是个硬伤。

1.2 忽视正向评价,朗读缺失外在驱动力

众所周知,考试是指挥棒和方向标。考啥教啥,这是人们的共识。在实际教学中,初高中学校因为有着应试的压力,也都忽视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因为没有一科考试叫朗读的,朗读从来不在考试范围内。英语以前还有口语考试。而现在,就是学生高考时,除非一些专业的要求,学生才想去参加英语口试考试;而语文学科,则是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考试要求了[2]。这对于升学功利思想较强的教师、家长、学生们来说,朗读自然就旁落到可有可无的境地。朗读没有外在驱动力,朗读式微则是必然的趋势。

1.3 学生自信不足,有畏难情绪

朗读式微现状,究其因,少不了朗读主体自身的原因。学生自信不足,自卑心理在作怪是不可忽略的罪魁祸首。大家都知道,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我们地处闽南方言区,相较于北方人来说,说普通话,本身就有诸多天然的劣势。南方人的普通话水平,普遍不够高是事实。更何况,闽南方言中,又有各个不同的地方方言派系,“土腔”“地瓜腔”比比皆是,类似“福州”和“湖州”的笑话屡见不鲜。由于人们从思想上没有重视朗读,行动上也没有朗读的实践,更不会去营造朗读的氛围。因此,孩子们开口朗读的机会就少了。至于朗诵比赛,那是个别有天赋学生的专利,是少数精英学生的比武场。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只是看戏的旁观者,从来不是主角和当局者。自信不足,自卑作祟,怕开口,难开口,直接导致不开口,开不了口。

正由于上面种种原因,直接导致整个学生群体的朗读状态被压制成了一种悄无声息的“闭口立”状态。学生对能朗读的人,徒有“羡鱼情”了。

2 初中生朗读式微现状的应对策略

那么,该如何应对朗诵式微的尴尬现状呢?笔者认为,可以从激发学生内驱力方面做一些尝试。

2.1 纠偏——走出认知误区

谁走出认知误区? 师也,生也。

首先,教师要改变认知。在朗读教学上,不应该把音准和技巧放在第一位。如果先注意音准和技巧,然后才是有感情地朗读,这会使朗读教学陷入停滞不前、无法自拔的泥泞。因为对于方言区的孩子们来说,音准是他们难于跨越的坎。强调音准,孩子们会因此对朗读心生畏惧,不敢越朗读雷池一步。长此以往,越不敢读就越怕读,越怕读就越不愿意读。因此,教师应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之后,把有感情地朗读放在音准和技巧前面。

其次,学生要改变认知。由上面析因可知,学生们在对待朗读问题上,存在着认知上的一个误区:朗读好的人,一定得先要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这让我们很多学生因此对朗读望而却步。其实,音准不够好的学生照样可以将一篇文章读得有感情,照样可以打动人。董卿的《朗读者》中绝大部分朗读者,他们都不是音准好,朗读能力特强的人。无论是垂垂老矣的耄耋老人,还是声音嘶哑的年轻人,甚至还有方言音很重的普通人,他们的朗读照样能给我们带来震撼,一样能打动听者和观众[3]。为什么?原来,音准不是障碍。可贵之处,在于他们朗读时,投入了足以打动人心的真情,与观众产生了共鸣!因此,纠偏,澄清错误观念,是让学生走出自卑,树立自信的第一步。

2.2 驱动——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纵观以上种种造成学生不爱、不善朗读原因,归根到底,是学生缺少朗读内驱力。朗读教学,最重要的首先是唤起学生热爱朗读的内驱力。因为热爱,学生才会有主观的朗读意愿,也才能做到真情朗读。关于兴趣对朗读的重要性,笔者亲历的一个案例,可以证明。

曾经,笔者要为一家医学科普公众号面试和挑选朗读者。有个特别爱好朗读的学生来应聘。当时笔者没有看上她。因为她的语音面貌不够好,而且很难纠正“j、q、x”的语音缺陷。但是一个月后她来找笔者:“老师,您上次教我的方法,我每天都会想起,我现在再读一遍,您看看怎样? ”笔者惊讶地发现不管是读文章还是对话,她的语音缺陷居然消失了!才一个月!笔者问她怎么做到的? 她说:“我每天都会琢磨,甚至在日常讲话时,也会突然停下来,回忆自己刚刚讲的话中,“j、q、x”读对了没!”她终于得到了那个心心念念的朗读机会。

是什么促使这个学生很快地纠正了自己朗读方面的“硬伤”呢? ——因为兴趣!这件事颠覆了笔者曾经的教学方法:先抓音准再抓技巧,挑选语音面貌较好的学生来朗读。笔者反思了自己的做法,确实不对。笔者不是播音系的教师——负有培养朗诵人才的任务。笔者首先是初中语文教师,笔者的朗读教学应该面向整个班级群体,这关乎教育的公平和语文朗读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有兴趣热爱的铺垫,技巧与音准的掌握也就迎刃而解了。3年后,她因为有朗读特长,被一所重点学校录取。她说“我的热爱和兴趣是前进的动力;良师益友是我前行的明灯……”

笔者认为,真正的良师不是指明她语音缺陷的人,而是激发她对朗读感兴趣,引领她走进朗读殿堂的人。因为热爱所以努力,所以发自内心,声情并茂,感人动己。因此,当学生明确了音准并不是衡量和评价朗读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后,接下来,教师就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了——驱动学生朗读内驱力。

那么,如何驱动学生爱上朗读呢?

(1)主课堂——抢占朗读教学主阵地。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当然也是朗读教学的主阵地。我们在备课时,一定要把朗读教学纳入备课的范畴,要有意识地将朗读兴趣和能力培养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在教学各环节中渗透朗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让学生在朗读中解文,悟情,得道。课堂上,教师要设计活动,尽可能让全班参与,并让学生体验朗读带来的成功。久而久之,当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活动常态,学生就不会羞于朗读,视朗读如猛虎了;当学生课堂中体验到朗读的成功时,学生就不会认为朗读是高不可攀的山,反而有了翻越它的勇气和自信了[4]。

(2)鼓励——战术上吸引学生热爱朗读。

该校有位要考传媒的学生,在给母校的信中写道:“初一时,我是一个连普通话都说不好的小菜鸟。从小便不知天高地厚,凭着一腔热血冲刺各个舞台,那时候的心是明快的,同时也是脆弱的。感谢我的老师们的鼓励,学生们的包容,还有我亲人的喜鹊式夸奖。感谢你们当时对于读的完全乱七八糟一塌糊涂的我的包容,爱的力量实在无穷大,我终于在高中时由初中累计的经验而取得了市级比赛的佼佼者。”从她的文字当中,你可以看到满满的感恩,是周围所有人给予她的鼓励,激起了她对朗读的热爱,而热爱又往往会创造奇迹; 她从一名普通的朗读者到医学科普公众号心路星尘的朗读志愿者,她在朗读的路上越走越踏实,越走越坚定!我们可以从她分享的心路历程中收获成长的力量。也可以在她的朗读中感受到声情并茂的朗读者的力量,在如今这样一个信息时代,语言的魅力会日渐凸显,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因而,作为教师,应该在朗读上多给予学生包容和鼓励。对学生朗读的培养要重视过程而不是结果,要立足长远而不是眼前,要站在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看问题,战术上鼓励吸引学生热爱朗读。

(3)自媒体——趣中乐朗读。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大背景下,简书、美篇、抖音、微信、QQ 等程序或软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东西。朗读教学,当然也可以在这里,找到一片属于它的新天地。对于初中生来讲,好胜心和爱表现是他们的普遍心理。如果教师能提供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朗读风采的平台,无疑会是激发他们朗读兴趣的一剂非常有效的兴奋剂。学生被人围观和喝彩,获得赏识性的评价,更会强化了他们爱朗读的兴趣。因此,在自媒体背景下,要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这里有所作为——为学生提供平台,让学生的朗读作品,在这些程序里粉墨登场。尤其是疫情当前,师生隔屏教与学时,若能把学生的朗读视频、音频播放在人人可见的QQ 群、微信群或优酷等平台上,学生朗读的成就感一定会大大加强。笔者近段时间,设计了一个在微信群里上传“闭眼诵读”视频的活动。没料到,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火爆,成了最受欢迎的实践性活动[5]。原因在哪? 就是学生们觉得活动有趣,好玩。而教师设计此活动的目的,除了好玩,有趣,更主要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对文本的解读、理解能力。朗读兴趣培养了,也能使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得到锻炼,进而真正达到听、说、读、写能力齐头并进,全面发展,最终实现提高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

(4)创新——维持学生朗读兴趣

如何让学生的朗读兴趣不是“三分钟热度”呢?特别是当前乃至将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人群聚集都不会被提倡。朗读的路该怎么走呢?可能有人说网上教学让孩子们掌握新知识都有点儿奢望,特别对于自律性较差的初中生来说,经常要催作业,千呼万唤始出来或不出来,要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就更有些奢望了。确实如此。要维持学生朗读“第一生产力”——兴趣,还需要教师有创新性思维,能通过各种方法,来激发和维持学生热爱朗读的内驱力。譬如,学生作品通过各种媒体平台展播、点播、评播、赛播……积极参加《诵读帮》等软件所在单位组织的语言类节目。成立学生线上朗读高管群,培养一支管理组织学生一起朗读的队伍。参加医学科普公众号朗读服务[6]。教师若能以人为本的思想多一些,就能够激发自己创造的热情,寻找种种创新朗读的做法,形成创新的成果,再通过学生们的全员分享,全员也变成了驱动力。这是一个成就感不断凝聚的过程。特别是网络时代,自媒体成为最低的门槛,给人们的创造提供了更多便利和想象的空间。创造激发成就感,成就感激发再创造。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孩子们的朗读意愿得以重塑,朗读兴趣得到强化,朗读内驱力不断加强,那么,其音准和技巧等问题也会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个体的最优化。而朗读带来的种种正效应,也是可期的了。

“这里的课堂静悄悄”是当今课堂朗读教学缺失的明证。笔者希望有更多的教师能意识到朗读对学生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将产生深远影响,从而重视朗读教学,并努力通过朗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学生将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奠基。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各种努力,似朱熹所言“凡读书,需字字响亮!”还语文课堂应有的书声琅琅的清明气象。

猜你喜欢

内驱力音准笔者
唤醒内驱力,让孩子拥有“自推”的力量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合唱中的音准问题和训练方法解析
论新时代创新文化内驱力提升的三个维度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内驱力 决定孩子能走多远
初探价值观提升内驱力
把握歌唱关键期 有效培养音准感
浅谈影响合唱音准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