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创新探索

2021-03-07胡杨峰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思政思想大学生

胡杨峰

(河北农业大学渤海学院,河北沧州 061100)

随着网络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正快速步入新媒体时代。新时期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挑战,因此,高校在对青年学生实施思政教育时,应强化信息技术的利用,为高校思政教育供应技术支持。

1 网络新媒体时代下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1 新媒体平台信息对青年学生社会意识的影响

网络新媒体的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在这当中,年龄在20~29 岁的网民数量占网民总数量的29.9%,超过2.05 亿人,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网民总量的19.6%,超过1.34 亿人。根据对某大学1~4年级大学生网络使用分布、网络使用地点分布、网络使用频率、手机上网频率、网络使用功能分布、网络关注偏好分布、网络生活辅助功能分布、网络消费结构、网络下载结构、网络娱乐结构、网络交流功能分布、网络好友陌生人比例、网络交友有效性等项目的调查,网络多媒体的使用在学生中已经普及,影响极大[1]。一是从网络使用时间分布来看,主要上网时间是在晚上,占90.21%;课间、中午、下午上网比例接近,分别占29.62%、27.91%和19.77%。整体而言,青年学生上网随意性比较强,各个时间段都可以上网,而且存在课堂上网甚至逃课上网的现象,比例分别达到4.07%和1.16%。二是从网络使用分布来看,随着手机网络化的推广,有86.63%的大学生会用手机随时随地上网,学生在宿舍上网,占56.98%;同时在图书馆和机房上网的比重为15.12%和6.40%;随着学生公寓无线网络的覆盖率的提高,以及手机网络的普及,网吧上网的比重越来越小,仅占4.0%,这也是值得关注的特征。三是从网络使用频率来看,每天上网1~3 小时的大学生比重最大占54.07%;每天上网3~5 小时的比重次之,占25.58%。这两个群体代表绝大多数学生的平均水平。每天上网7 小时及以上的大学生占1.74%。四是从手机上网频率来看,经常使用的比例占38.37%,有时使用的比例占45.35%,二者合计83.72%。可见,手机网络作为新媒体在青年学生中的使用率比较高,这给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很大启示,青年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随着手机网络的发展应拓展到手机平台,研发出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手机信息平台载体。五是从网络使用功能分布来看,大学常用网络看电影或其他视频所占比重最大,占81.40%,聊天比重次之,占68.60%,网络游戏占55.61%。这3 项数据显示网络使用的娱乐性占主要位置。大学生常用网络浏览新闻的占57.6%,查询资料、收发邮件的占53.49%。这两项数据显示其信息功能所占位置也比较明显。此外,登录论坛、贴吧和写日志、微博的均分别占25.00%,这两项数据显示网络交流是大学生网络使用功能的第三主体。

毫无疑问,手机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拓展了信息传播方式,极大地扩大了信息传播的覆盖面。随着信息传播的迅速、便捷以及涌现的新事物、新思想、新潮流给大学生原有相对稳定的价值体系带来的极大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大学生的价值观遭到外来文化、三观、政治思想的冲撞。虽然网络没有被灌上为社会政治体系的标志,但新媒体平台信息的传输技巧与方式拥有较大发扬空间。因此,其他发达国家运用其自身经济上风,以及其信息传输的影响力与主导性,潜移默化的传输其主流思想、生活方式、国家文化以及价值理念。导致网络中的意识形态趋向多元化以及繁杂性。大学阶段的学生,其三观还未稳定,网络中繁杂的信息与多元思想,导致大学生对祖国主流文化与思想的认同感逐渐降低,甚至产生疑惑与否认。这一现状,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形成了反向影响[2]。

1.2 网络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不完善

互联网具有平等、交流、互动等特征。信息通过网络的传播,不再是传统的网民被动接收、网络单向传播,而是趋向交流互动、多向传输,通过多个维度全方位占领。使网民间可以自由、民主、平等的交流互动。然而,陈旧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教师是思政课堂的主体,学生在思政教育中处在客体地位。这一关系使教师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拥有控制课堂、教学内容的权利以及绝对的话语权。这一教学体系中,教师权威性较强,在思政教育中可以,而在交流互动性以及平等性较强的网络平台中,师生在思政教育中的关系趋近同质化,师生主客体联系逐渐模糊。部分高校思政教师,仍利用陈旧的思政教学方法,高校相关教育工作者对革新思政教学方法忽视,导致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落后,大学生接触新知识以及新思想的机会较少。这一思政教学体系,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挑战较大,也阻碍了思政教学发展和创新[3]。

1.3 网络自由对青年学生品格与德行产生不良影响

网络技术的飞速进步与发展,其平台拥有的匿名以及自由等特征被大学生群体热爱。当今,较为流行盛行的社交平台,例如,微信、新浪微博、抖音和各类直播平台深受大学生群体的喜爱,在课余时间沉迷于虚拟的网络环境中。这一现状使互联网文化的可控性以及确定性受到反向影响。同时,由于互联网技术进步,致使信息传输成本减少,信息的分散与编纂均可利用匿名方法在网络平台发表,信息来源清晰度欠缺,消极信息与言论无法获取其出处。多数迷信、媚俗以及暴力等不良信息大量产生,对学生群体的品行以及道德精神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而大学阶段的学生,其辨别能力以及自控意识较为薄弱,无法准确分辨错误的思想以及行为,导致大学生道德观念模糊,三观受到冲击。甚至做出失范行为、言论放纵等行为。这一现状,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序展开形成不良影响[4]。

1.4 新媒体环境虚拟空间对青年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新媒体时代,将孤立的电脑终端整合成虚构的网络世界,改变了大学生原有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大学生群体将多数时间投入到网络中,对思政教育以及其他学科学习逐渐忽视。网络平台亲近了国民的时空距离,却疏远了国民在生活中的心理距离。据研究表明,多数大学生过于依赖网络平台,其生活中离不开手机与网络。严重的甚至患病,例如,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等心理病症。据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高达90%的中少年患有这一心理问题。同时,大学生长期沉迷网络,对其沟通能力以及交往能力均具有不良影响。并形成冷酷、焦躁、自闭等消极情绪。进而诱导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对大学生生活以及学习均形成反面影响。当前,大学生群体因为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违法行为逐渐增加,不仅是校内与室友或教师,还是校外的犯罪事件,对我国建设文明社会以及大学生的良好发展具有消极影响。因此,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教师应持续反思这些问题,并在教育中及时掌握大学生思想以及心理动态,培育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5]。

2 新媒体时代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研究

2.1 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管理机制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应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繁杂性拥有准确的认知。在教学活动中确凿重视密切融合院校实际,革新思政教育管理机制。学校应明晰相关领导的工作使命,改变原有的教学手段,并采用针对性管理方法。革新高校思政教育管理机制。一方面,应转换传统管理决议方法,结合学生会实施决议,利用集体决议手段,强化高校思政教育活动决议的合理性以及针对性。另一方面,团委、学生部等组织,应明确职责分工,进而强化思政教师职业责任感。同时,思政教育相关管理组织应紧密关注学生动态。设计合理的管理计划。增加对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层面的帮助。除此之外,高校应减轻管理层次,延伸管理范围。健全与高校革新思政教育管理机制的专业团队,保障管理规范贯彻到位[6]。

2.2 充分发扬信息技术的优势

新媒体时代到来,陈旧的思政教育体系缺陷逐渐凸显。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实施思政教育时,应强化信息技术的利用,为高校思政教学供应技术支持。首先,教师可凭借网络平台助力,强化大学生正确思想指引。利用网络平台,结合传统教育的优势,在线上指导学生学习与正确政治思想的形成。在师生以及学生间沟通的同时,减少学生间的差距,并通过沟通,学习其他人的优秀学习方法以及共同点。其次,高校可以开发自身的互联网思政教学平台,并在平台中开设多个教育与学习板块,为学生思政学习、教师思政教学提供便利。具体而言,教师在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时,可以通过电子问卷方法。通过分析学生答题结果,了解学生当下思想。进而设计个性化的思政教学内容,对原有的思政教学体系进行完善,在培育大学生思政正确发展的同时,推动高校思政教学有序进行。

2.3 改善网络思政教育环境

教育平台的创建、教学资源有效整合是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有序开展的基础。各所高校应兼顾网络媒介,健全思政教学平台,落实教学信息与资源分享。一方面,创建教学资源分享平台。有效运用高校原有的校园官网以及校园论坛,与全国各所高校进行联网,进而落实资源重组。落实网络资源分享,各所高校共同为学生传输正能量,合作解决网络消极信息,强化我国高校思政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开发网络传播媒介。近年来,MOOC、微课等风行的教育平台,逐渐普及到大学生群体中,其运营机制已经成熟。高校可以利用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校园网络平台的共同应用,提升网络服务精神。由传统的教育宣传转为教育服务,进而充分使用网络媒介调动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力。

2.4 优化网络思政教育团队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几乎形成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资源或直接利用网络平台教育学生的模式。而思政教师仍然具有主导地位,其在网络思政教育具有参与、组织以及探究的作用。在网络思政教学中具有无法替代的地位。因此,创建网络思政教育团队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具有重要价值。首先,应评价思政教育背景,为网络思政教育供应理论引导。同时,注重思政教师的综合素养培育,强化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以及人文素养。利用网络技术以及思政教育相关培训,模仿实践操作等融通的形式。设计明晰计划以及具有针对性的强化教师互联网知识填充。深化教师对网络特征、信息辨别、网络问题解决等能力的优化,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和网络深度结合,磨炼出专业能力极强、相关经验充足的教育队伍。强化教师解决网络对学生思政教育难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大学生对思政学习的激情,发扬学生在网络思政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在思政教学活动中,择选出部分优秀学生,运用校园或自身媒体平台,引导优秀学生对实时热点进行转播,延伸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范围。进而强化高校思政教育对大学生的正向影响[7]。

猜你喜欢

思政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