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

2021-03-07孙铭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16期
关键词:应用型校企区域

孙铭

(青岛黄海学院,山东青岛 266555)

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国方针的推进与实施,新时代教育事业改革发展面临许多新挑战,要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作出科学部署和战略安排,努力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在十九届四中全会的精神指导下,高等学校要深入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刻认识到坚持党的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制度建设是“依法治教、依规治教”的重要保障,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是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我国即将由“大国制造”向“大国智造”转变,在此时代浪潮的推动下,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渴望达到顶峰,人才是新旧动能转化的源动力,也是生产力发展的生力军。高校毕业生是向市场注入新鲜血液的主体,毕业生能否与市场零距离无缝对接成为国家生产力发展速率高低的重要条件之一[1]。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应用型技能人才将是人才培养的目标。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意在培养拥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其模式是一种集实践、创新、就业、创业、发展五位一体的综合性人才培养平台,在此平台的指引下,各高校都在努力建设一条适合自身发展并能促进大学生学习与创新创业摇篮的新道路。

1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创新思想

国内众多院校都在探索应用型技能人才的育人新模式,各高校因地制宜根据自身区域的发展优势逐步开展建设校企合作育人模式。该模式的重点在于有效开展资源优化配置,结合当下的“新旧动能转换”的时代步伐,加强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摆脱传统不变的教学及管理思想,打破传统授课,打破传统评价机制[2]。必须建立校企共创、人才共育、专业共建、师资共培、资源共享、评价共检、就业共保的长效运行机制,如此一来,可有效地解决高等院校面临的实习实训场所难、双师型队伍建设难、服务区域经济产业难、校企共建课程难等实际难题。高等院校应大力推进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给应用型人才更好的发展平台,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必须具有前瞻性和未来理念。信息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遵循外部环境的变革规律,教育与经济、文化、政治、区域等发展要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科技的进步伴随着产业的变革、行业规模与技术的更新、区域经济产业链结构的升级、实体经营模式与新兴职业的兴起都对行业的发展起着不小的作用,同时也对高校专业的制定和人才培养起着引导作用。不光让学生思想动起来,手也要动起来。思维转动时专业性、实践操作是技术性,大胆的思维结合实践的突破就是创新性,让技术性、专业性、创新性的人才诞生才是应用型本科高校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地方产业链更新发展的必要途径。

2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需要资源优化配置

(1)整合学校各类教学资源、企业市场资源完成资源最优化配置。在校内资源方面,学校的资源重点在于师资队伍、设备仪器、实践场地、专业知识与多种评价机制的合理配合,可灵活设计实践教学部门将所有校内资源全部整合,针对实践季节、实践项目重新组合,达到“学生动起来、设备转起来”的效果,杜绝使用率低的设备浪费。想要将人才与市场的无缝连接,绝不能缺少了市场资源的环节。校内外同时整合专业设置与产业资源,实行专业对接产业,专业群对接产业链,面向市场,服务区域经济,鼓励校企跨专业、跨媒介的多元化融合,旨在以实践项目带动人才培养动手强、敢创新、有创意的新型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

(2)坚持让教师们“走出去”,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接受当下成熟的市场运营经验,以承接实际项目案例为载体,组建以老师学生自行组队的方式形成“项目实践组”或“项目实践工作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大胆的打破传统课堂建制,把课堂搬进车间,把企业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市场中练。在校内制定一套操作性强、科学性强的教师任职制度,制度中必须把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放在首位,以保证教师本身的应用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将市场上实践案例资料传递给学生。专业课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的方式是深入贯彻校企合作机制的有效手段,校企合作不仅是单纯的对学生的培养,也为应用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提供了便捷的条件,教师深入行业一线进行挂职锻炼,能丰富实践知识的同时,还能使其真正成为一名既能够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能具备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双师型人才”。与此同时可鼓励教师积极创业。教师作为创新的主力军、科技研发的主导者,教师积极创业能够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教师创业能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也能够给学生提供示范案例支持。

(3)坚持让学生“走出去”。对于学生的成绩认定,开展多媒介、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方式,打破传统的上交作业并完成考试给分数的评价模式。现代课堂教学打破了教室的空间局限,让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案例中去才是检验知识的最佳方式[3]。目前,全国应用型高校都在开展“工作坊模式”下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目的在于把商业案例引入课堂并打破行政班级介质,学生科自由组队,学生有权选择导师,导师也有权利选择学生,这样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完成与市场的零距离接触。这种以校内导师牵头进行师生自行组队,师生双向选择、校外导师跟进评价考核的模式越来越符合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校企合作工作坊模式” 成熟的关键在于多种评价机制的科学性、多样性、合理性。

3 创新课程促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3.1 应用型高等教育课程重点在于实践能力培养

应用型高等教育课程相比学术型课程更多地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课程要以实际的产业技术与实践操作技能为指导,依靠产学研的深度合作,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资源,配合多媒体、多媒介的先进教学技术,开展线上、线下多样课程形式来推动现代课程体系的改革。在传统授课形式上也可以寻求变化。要建立新形势的创新育人课堂体系,把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育人为导向,合理配置校内外资源,达到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融合发展。学生在学习校内理论的同时应该多接触市场,丰富实操经验。任课教师要不定期去企业挂职锻炼,带回实际案例经验,用项目学时替换课程学分,课堂教学从“重理论、轻实践”向“重理论、更重实践”的方向转变,最大限度地加大学生与市场的接触面以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

3.2 “以赛促学”应用型高等教育课程

应用型课程的重点在于应用型知识的掌握,可大力推进以专业大赛促进应用型教学的方式,各专业针对区域经济、产业链的发展动向,参与侧重实际操作的应用型技能大赛,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赛”中学、“赛”中练的模式中提升实操能力,建设并完善学科专业群,以专业为单位成立“大赛科研团队”“创新、创业俱乐部”,定期举办“大学生创业论坛”“创新、创业沙龙”等活动,让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的优秀学生加入,以校内外导师团队为指导小组,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创新意识[4]。对于有条件的高校可设置地方支柱企业及知名企业校友专家为评委的专业大赛,打造符合创新创业实训体系要求的专业赛事,以赛促学带动新时代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改革。

4 应用型创新人才需要服务区域经济

4.1 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的创新意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应用型高校要特别重视校企合作的市场服务定位,已创新的理念做到行业匹配精准、高新技术时效、优势学科互补、跨行业跨学科合作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校企合作为区域经济现代化的生产制造、建设布局、策划发展、营销管理等环节的需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供给。应用型高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符合区域品牌发展的应用技能,增强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依托地方特色产业需求精准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应用型高校要强化自身的教育竞争意识,要打破原有的毕业生就业评价机制,不以“就业数量论成败”,以“就业品质论能力”。根据青岛西海岸艺术类高校毕业生跟踪调查大数据显示,艺术类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就业率不足30%,此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进入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岗位,极大地浪费了教育资源,也错过了最佳择业时间。学生就业的迷茫与择业的盲目,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的品牌意识不强与发展目标不清。高校应打造独特的品牌教育意识,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本着依托地方、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反馈地方、以人为本相互发展的精神才能够在时代的洪流中站稳脚跟[5]。高校也需要积极地和地方政府建立密切合作关系,积极地配合地方的教育工作,利用高效的科研技术能力为支撑,完整的师资队伍为导向,灵活运用地方政府的政策方针,与企业合作承接区域经济项目,检验了教育科研能力,增强了技能人才的应用能力,增大了就业空间。

4.2 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

应用型高校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首先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建设“应用型本科专业群”,推动专业整合和新兴专业的发展,大力扶持服务第三产业的新专业发展。高水平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的专业学科设定,要大力发展适应区域经济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第三产业的专业学科,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实用型、创新型技能人才。在专业群建设的选择上要深入了解地方政治、经济、环境、文化历史等要素,可实现“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个专业”“一个专业创新一个企业” 的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模式。搭建校内实践课程的平台,配套企业实践基地,让学生“学得懂,用得上,做得好”,这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符合经济发展的落脚点,同时增强区域经济的文化竞争软实力。应用型本科高校应面向地方产业链的供需结构,面向社会急需的行业产业设定学科专业,面向时代前沿科学制定专业发展方向及人才培养模式,因地制宜地与地区产业链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以达到为地方区域经济培养应用人才的长远目的[6]。

4.3 拓展服务区域经济范围

拓展应用型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范围要与建设“本科专业群”同时进行。专业群的完善程度越高,校内外的资源配置越优化。国内绝大多数高校的服务区域经济的都会选择商学或工学来开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快餐式的生活习惯变化,给新兴的艺术类、影视类、多媒体类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带来朝阳。高校的专业设置和本科专业群建设应向新兴的产业链倾斜,建设并完善服务业为导向的相关专业。本着以市场为导向优势学科带动新兴学科的优势互补的方式,跨学科、跨专业、跨媒介的多元资源调配模式拓展服务区域经济范围。

5 结语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需要从等多个方便大胆变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企业提供急需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为了实现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实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应用型校企区域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分割区域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区域发展篇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