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工业遗产:“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现实抓手

2021-03-07丁小珊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四史工业化遗产

丁小珊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反复强调,以史鉴今、资政育人,要把坚定的理想信念与“四史——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结合起来。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教社科厅函〔2021〕8号),进一步强调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在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中有效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目前学界对“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意义及逻辑关系进行了梳理,并对其路径做出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但“四史”从时长上看,四者分别为100年、70多年、40多年、500多年,并非全部依照历史演变顺序从前到后依次衔接;就内容而言,各有主线和主题,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交错重合。因此,“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容易出现散、杂、虚的情况。如何着力解决这一问题,并找到行之有效的路径,这是一个亟需交流讨论的话题。

笔者认为,“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除了结合思政课不同的课程特点和个性要求之外,还需找准串联“四史”的主线,并由此寻找融入点,进而实现点、线、面多维有效融入。中国由一个一穷二白的农业国发展为世界工业大国,一切源于工业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可以成为贯穿“四史”教育的一条主线。新中国工业遗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见证,蕴藏着深厚的红色基因,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及背后的“中国工业故事”正是“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融入点。故本文将围绕新中国工业遗产资源这一融入点,讨论其为何、如何融入高校思政课程。

一、选择新中国工业遗产资源融入的原因

“四史”教育需要深度挖掘红色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1)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 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N]. 人民日报,2021-03-31(001).新中国工业遗产特有的红色基因及其映射的历史事实——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是贯穿“四史”的一条主线,这是选择融入的两个原因。

(一)历史事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武汉重型机械厂时指示:“工业化很重要,我们这么一个大国要强大,要靠实体经济,不能泡沫化。自力更生任何时候都不能少。”(2)行走在荆楚民众中间——习近平总书记在鄂考察纪实[N].湖北日报,2013-07-24(001).一部中国工业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不甘沉沦、奋力自强的曲折复兴史。

1.党史:工业化成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体现

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工业化建设实践中,党中央根据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实际情况,先后制定了十四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在每个“五年计划”中都着重提出了工业化发展战略。例如,“一五”计划开始把有限的资源重点投向了工业部门,布局的156个重点工业项目初步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三五”计划开始“大三线”建设,在辽阔的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了一批工业基地,也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十一五”计划提出了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十二五”计划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强大的领导力取决于正确的战略方向选择,也取决于领导团队强大的行动力。中国只用了短短几十年时间,就完成了欧美社会几百年的工业化过程,并成为全世界少数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是一个值得骄傲的成就,这个工业化成就的取得正是中国共产党强大领导力和行动力的体现。

2.新中国史:工业化进程贯穿党和国家成长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国家领导人就认识到中国工业基础的极度薄弱和落后,并树立了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从此,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从始至终贯穿于党和国家的成长历程。七十余年的工业化进程与新中国史一样,呈现出波浪式曲线前进的局面。即使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遭到挫折的历史时期,工业化道路仍是国之重策,“三五”计划时期工业总产值增长率为11.7%,一汽、二汽、成昆铁路等典型工业成就成为新中国史浓墨重彩的一笔。

3.改革开放史:工业发展变迁是改革开放时代的见证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业化道路,工业总量快速增长,原煤、水泥、钢材和发电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工业产出国,工业化结构也得到优化,工业化成果惠及千家万户。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进程中,工业结构调整、工矿企业兴衰变迁正是改革开放时代的见证。

4.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工业化道路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创新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蓬勃兴起,世界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科技时代”,社会主义运动在工业化潮流中曲折发展。中国仅用70余年时间,在国家主权完整的前提下,完成了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工业化,成功解决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存在的问题,纠正了苏联不曾解决的工业结构失衡的弊端,为后发国家提供了新的工业化经验,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做出了重大贡献,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创新。中国工业也是在苏联、捷克等社会主义国家资金、技术援助下得以起步的,社会主义国家携手共进的这段历史也是社会主义发展史重要篇章。

(二)新中国工业遗产的特点

国际工业遗产保护的纲领性文件《下塔吉尔宪章》指出,“工业遗产由工业文化的遗留物组成,这些遗留物具有历史的、技术的、社会的、建筑的或者是科学上的价值。”(3)工业遗产之下塔吉尔宪章[J]. 建筑创作,2006(08):197-202.其后,《都柏林准则》在《下塔吉尔宪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不仅需要重视显性的物质工业遗产,还要重视无形遗产,“技术工艺知识、工作组织和工人组织,以及复杂的社会和文化传统,这些文化财富塑造了社群生活,给整个社会和全世界带来了结构性改变。”(4)都柏林准则[EB/OL].(2017-12-18)[2021-11-13]. http://www.doc88.com/p-9032836332998.html.新中国工业遗产既有代表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物质遗产,也有文献、技术、事迹与记忆等非物质工业遗产,更为重要的是,新中国工业遗产存在党史价值。这是任何工业遗产乃至一般意义上的文化遗产都无法取代的价值,这些正是新中国工业遗产成为“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抓手的重要原因。

1.新中国工业遗产是中国迈入工业文明的重要物证

工业遗产是人类从农耕时代步入工业时代的重要产物,也是人类逐步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新中国工业遗产的厂房、仓库、办公楼、生活区等物质遗产呈现出我国工业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历史风貌与时代特征,是我国迈入工业文明的重要物证。

(1)着力布局完成工业积累阶段(1949—1957年)

这是新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探索阶段。1953年,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明确提出了要在相当长时期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重工业优先发展。“一五”时期在苏联帮助下布局的“156重点工程”初步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洛阳拖拉机厂等是建国初期工业遗产代表。

(2)工业体系初步建成阶段(1958—1978年)

这一时期,经过近30年的工业化建设,新中国建成了一批三线军工企业,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打下了较好的工业基础。三线工业遗产分布广、数量多,绵阳两弹城、攀枝花三线博物馆即是三线工业遗产代表。

(3)调整工业生产结构阶段(1979—至今)

这一阶段进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逐渐步入工业化后期,开始强调新型工业化,优化工业结构,中国工业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深圳蛇口工业区、上海浦东工业区即是改革开放工业新遗产代表。

2.新中国工业遗产的红色属性

新中国工业遗产非物质工业遗产部分最有特色的是具有党史价值。韩晗首次提出红色工业遗产的概念。他指出红色工业遗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物证与重要的革命文物,既包括建党之初党领导工人运动、在红色政权内部进行工业特别是军工生产,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工业现代化与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建设等一系列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工业遗存。(5)韩晗. 红色工业遗产论纲——基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视角[J].城市发展研究,2021(11):66.这些新中国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工业遗产资源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的历史物证。因此,新中国工业遗产的底色自带红色。

新中国工业遗产的红色属性还体现在各个行业涌现出来众多行业楷模,他们背后的“工业故事”及呈现的工业精神,如“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三线精神”等成为我们民族的重要红色文化基因。这些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6月,中组部、中宣部印发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通知,指出:“要组织深入学习弘扬爱国奋斗精神,保护利用“三线建设”“两弹一星”等重大工程项目遗迹,挖掘有关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资源,作为进行这一活动的重要载体。”(6)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通知[EB/OL]. (2018-07-31)[2021-03-02].http://www.wenming.cn/bwzx/jj/201807/t20180731_4779502.shtml.可见,国家亦认同通过挖掘工业遗产红色属性,重塑历史记忆。

以三线建设时期重庆市涪陵区白涛镇“816”地下核工程为例,这个工程以“世界上已知最大的人工洞体、全球解密的最大核军事工程”著称。该工程建于1966年,直至1984年全面停工,工程秘密建设了17年。“816”地下核工程在建设中形成了“816”精神。具体包括:第一,无私奉献、不畏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816”工程作为国家的绝密军事工程,由中央军委直属工程兵54师承建,6万余名工程兵和参建者云集白涛,建设者们历经艰险,以大无畏的精神开山掘洞、架桥铺路,76名官兵为之献出了平均只有21岁的年轻生命;第二,执着理想、艰苦奋斗的精神。三线建设时期国家物质条件还不丰富,建设者们经受住了各种磨难考验。他们离开城市,毫无怨言地来到祖国的西部地区,用自己宝贵的青春浇铸这片贫瘠的土地;第三,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核工程要求建设者对工程内容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工程建设者们守在大山深处,一辈子坚守秘密,从未能在山洞里完整走一遍,直至作为景点对外开放后,他们才前往参观;第四,勇于创新、自力更生的精神。“816”工程在山体内部建设军工基地,本身不仅是工程难题,更是科技挑战。其于1984年工程停建后的军转民艰难创业之路更是体现了这一精神。全厂职工迎难而上,从开垦荒山、栽茶树、做玩具、糊纸扇、养蚯蚓、种蘑菇、打铁钉开始艰难起步。1984年,原一分厂利用原来的技术条件,自行设计、开发出了电视共用天线,成为816厂第一个能够自己养活自己的单位。到1989年底,“816”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发出了16个项目19种产品,当年实现产值3977万元,基本实现了自己养活自己的目标。到2003年,建峰集团已形成以化肥为龙头,多品种、多行业的经营格局。”(7)涪陵辞典编纂委员会.涪陵辞典[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193.众多三线企业因有了这样的精神,才在改革开放时代大潮下起死回生、获得持续发展。

这四种精神是在爱国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孕育形成的先进思想意识,是两代“816”建设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和言行,是民族精神、奋斗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红色故事正是“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程需要大书特书的部分。

3.新中国工业遗产资源分布广、类型多

通过工信部公布的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可见,新中国工业遗产数量多、分布广,不同时期的工业遗产代表不同年代的工业发展水平,见证了国家建设、科技进步等重大事项相关的历史事件。

以西部省会城市成都为例。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成都先后建立了以电子10所、电讯工程学院、东郊工业区为代表的国家电子产业中心,以132厂、420厂为代表的国家航空工业中心,以及在东郊和青白江区布局的机械、冶金、化工制造基地。三线建设期间,成都在龙门山和邛崃山一带布局了彭州中和无线电厂(913厂)、亚光电工厂、5719厂、157厂、西南通讯研究所、柴油机系统的“三江”厂(岷江、锦江、湔江),都江堰西南电子设备研究所,大邑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等;龙泉山一带布局了成都旭光仪器厂(8800厂)、成都无线电二厂(8810厂)等电子仪表工业;南部双流布局了成都电视设备厂(630厂)、星光电工厂(4431厂)、7018厂等电子企业以及总后勤部西南军需材料供应站;北部在金堂设置了四川锅炉厂。三线企业调整期间,有航天062基地、天兴仪表厂等40余家大中型以上企事业单位先后搬迁到成都发展。目前,这些新工业遗产逐渐得到活化利用,例如大邑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遗址被开发为主打三线建设文化的雾山酒店,成都无缝钢管厂分厂、滑翔机制造厂等改造为梵木创艺区,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改造为驰名海外的东郊记忆。通过对老旧厂房进行改造,企业招引和产业内容导入,文创消费场景打造,生活美学空间搭建,实现了业态升级。这些工业遗址都成为了网红打卡地。成都还有一些规模小的工业遗产改造项目,突出与社区融合共生,创意十足。例如双流莲花社区、曹家巷地瓜社区等,这些工业遗产改造项目弘扬了工业文化与创新精神,保护与传承了城市文脉,彰显了新时代文化自信,同样有着社会教育意义。

很多城市都拥有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这些工业遗产及后续活化利用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民族禀赋,这些正是融入“四史”教育不可多得的教学素材。

二、新中国工业遗产资源融入的路径

大学是学生三观形成的最重要阶段,也是学生自我意识最强的时期,鉴于大学生特点,高校作为“四史”教育的核心渠道,更需要寻找丰富的教学资源、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一)课堂融入

1.思政课堂融入

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几门思政课的生动形象的讲授,学生能更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地位及作用,系统学习中国工业精神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时代价值,客观分析工业建设的历史功绩与不足之处,进而深刻感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下编“工业化”每章都有涉及,例如“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二节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三节建设成就、“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第二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等。如果根据章节来讲工业化,只会泛泛而谈,倘若采用专题的形式,将工业化结合新中国工业遗产资源进行讲解,图文并茂,更容易吸引学生,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2.开设专题选修

结合地域特点,以专题形式开展公共选修课教学是高校“四史”教育切实可行的一个方式。2020年底,中宣部、教育部发文《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教材〔2020〕6号),要求高校“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开设选择性必修课程,确保学生至少从‘四史’中选修1门课程”。新中国工业遗产可以作为“四史”公共选修课下的专题选修,新中国工业遗产资源相当丰富,有大量图片和视频资源,有众多网站有相关介绍、报道,也有众多结合工业遗产改造的城市更新项目作为案例支撑。通过系统的专题选修教学,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感受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引发其对现实问题的关注。

3.依托云端课堂

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可依托超星学习通等教学平台资源,开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新中国工业遗产数字化后,制作可视化虚拟产品,通过三维动画等形式实现工业遗产的可视化,复原当年的场景,再现、解读“工业史”“三线人”。也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对无法接触到的航天设备、芯片制作、核武器研发等知识、设备、技术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利用人机交互技术、触觉反馈技术等让学生在虚拟情境中体验钢铁铸造、火箭发射等项目。以及以游戏通关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课程吸引力、感染力,切实提高育人成效。

(二)实践教学活动

1.实践教学

目前,大学实践课程过于单一,就思政课、党团课、青马工程等实践教学课程而言,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工业博物馆或工业遗址、观看系列纪录片,通过沉浸式体验,重温工业历史,教师从中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树立学生科技报国、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实践教学课程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读书会”或邀请“五老”——老劳模、老厂长、老工人、老技术员、老党员来校讲述他们的奋斗故事,为学生思想深处注入精神力量。

实践教学亦需要根据当地情况开辟更多实践教学基地,例如四川三线企业众多,四川高校实践教学可以将这些企业作为实践基地。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宿舍、班级、团支部等为单位,围绕实践课题形成实践团队,开展三线建设口述史活动。让学生团队深入三线厂区调研,通过去厂区大院现场,感受特有的场所精神,通过对当年建设亲历者的调查访谈,分析他们的理想信念、生活状态、精神世界,以学生找、学生讲、学生议的方式,找到工业遗产新的叙事模式,使年轻人重塑历史记忆。

此外,实践教学需要建立一套评价标准机制,最后评选出课程实践优秀团队、优秀调研报告,并积极推送参加各类比赛。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可以根植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文化,让其感怀先辈的革命斗争,为国奉献的精神,从中汲取力量,树立正确的三观。

2.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新中国工业遗产特别是有代表性的红色工业遗产是极其珍贵且有限的文物与社会教育资源,有着存史、资政、育人的社会教育价值。但是,许多见证我国工业化历程的档案、图纸等文献,因企业改制等历史因素,流散到了民间。与此同时,一些搬迁的工矿企业仍然处于荒芜未开发的境地,一些在历史上产生过积极意义的关键生产技术也大多失传,与工业史有关的不少人物事迹也逐渐被人遗忘。高校可以与地方政府签订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课题,依托高校平台,让高校教师利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各科学生暑期展开新中国工业遗产调查。调查既有利于对当地工业遗产进行分类保护,整理搜集企业文献资料、先进人物故事,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结语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要避免散、杂、虚的问题,重在寻找行之有效的教育路径以及开发更多的教育资源。新中国工业遗产成为“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抓手的重要原因在于新中国工业遗产本身特有的红色基因及其映射的历史事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新中国工业遗产既是工业化的有机载体,更是新中国70余年奋斗的见证,经济技术进步的生动见证。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就树立了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短短几十年内实现了工业化,走完了西方人用了几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道路。这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决策的正确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新中国工业遗产具有红色属性,各个行业涌现出来众多行业楷模,他们呈现的工业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红色基因。他们的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新时代广为传扬,这是新中国工业遗产资源融入的内核。具体融入途径主要通过思政课堂融入、专题选修、云端课堂和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实现。

猜你喜欢

四史工业化遗产
遗产怎么分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千万遗产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