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育人思想探微

2021-03-07李勇图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斯大林人民出版社恩格斯

李勇图

“文化育人”是极富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的一种名词表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不断向前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出现的一种新概念。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以“文化育人”命名的相关理论,甚至直接使用“文化”概念的论述也相对有限,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着眼于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时,非常关注无产阶级文化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并对这方面的实践经验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深刻的论述,形成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其中很多涉及到了“文化”“教育”“人”三大领域,其主线集中在“紧紧围绕人、人的解放和人的价值的实现这一主题”,(1)邹广文. 当代文化哲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73.并与“文化育人”有着紧密的关系。由此,我们可以从中管窥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育人思想。

一、文化是人的本质性存在

“文化”这一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出现的频次并不多,曾有人统计,在第一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马克思恩格斯直接使用“文化”概念的次数仅有58次。(2)陈飞龙. 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思想[N]. 文艺报,2014-11-24(002).虽然这些概念体量在全集三千二百多万字的总体量中,所占比例非常之少,但我们并不能由此断定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文化的创见。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就“文化”给出一个专门的定义,但从“文化”概念所呈现的语义及其在文本中所处的具体语境来看,我们不难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化的创见主要体现在“文明”“意识形态”“知识”“精神生产”等相关表述之中。文化是人的本质性存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类通过不同视角或不同层面的文化来确证着自己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对“文化”进行专门的论述,但是对于文化问题却有着准确的把握。从狭义上看,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的“文化”不仅可以理解为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和知识水平,还可以理解为经济基础之上的人文精神意识,即强调文化的精神性质。从广义上来看,马克思恩格斯把“文化”与“文明”互通,除了指代人们在物质上、精神上取得的成就,还用其指代“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而这种指代就将“文化”的概念几乎等同于了“文明”的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文明包括物质因素、制度因素、精神因素等多种因素,是人们生活内容、生活方式的统一体。然而不论是狭义的文化还是广义的文化,马克思恩格斯都强调在人们日常生活和现实活动中产生的文化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是实践性、社会性、主体性的人,作为一种能动的存在,人类确证自身的方式是通过自我意识的对象化来完成的,而文化便是人类自我意识对象化的结果。这也就是说,文化是人的本质性存在,人类通过文化来确证自己的本质存在。

文化作为人的本质性存在,首先体现在作为文化主体的人的实践性。实践是创造文化的动力,人的实践活动怎样,就会形成怎样的文化世界。马克思恩格斯从实践观的立场出发,提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类特性”,“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2.而人的“类特性”是人的精神的自我确证,其主要还是在于人的实践性。人的“类特性”是通过实践活动来体现的,只有实践才能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实践的结果(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可以表征文化的基本内涵。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人的真正本质也在于类似于实践活动这样物质的、感性的文化创造活动。其次,文化作为人的本质性存在,体现为作为文化主体的人的社会性。文化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社会交往的象征符号系统,是人类社会劳动的成果。而人又是社会性的存在,是“他们表现自己生命的一定方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0.“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5.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是在特定的社会发展条件下现实存在并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特性而不在于人的“肉体”的本性,人的社会性是由社会关系所决定的,并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他们从社会关系、现实的人入手,阐述了人的社会属性,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他们认为不能片面地、抽象地去理解人,要从现实的、具体的角度去理解。人是活生生的人,是有着实际生活过程的人。作为社会产物的文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社会特质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所以对于作为文化存在的人的理解、分析和批判都应着重于现实的人,要把握人的社会特质。最后,文化作为人的本质性存在,还体现在作为文化主体的人的主体性。主体性是人所具有的固有属性,人是文化的主体,任何文化活动都是人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的主体性出发,指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人要成为真正的主体,就必须以自由为前提,在实践中获得自我超越,所以人的深层本质是人的不断发展完善,也就是作为文化主体的人的自由和自觉。人的自由源于人的感性的、充满偶然性的生活,“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9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0.但是,自由须以人们可以拥有并支配的自身生存条件为前提。在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分析中,马克思曾指出工人不占有生产资料,工人的劳动“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1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9.,而在共产主义自由人的联合体中,人们在自己的联合中可以获取自己的自由。所以,尽管人的本质力量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的,但只有平等、正义的社会,人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才能使人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因此,人需要在经历自在自发的存在、异化受动的存在后,才能走向自由自觉的存在。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主导着人的各种文化追求,人通过实践将自身确立为与自然相对立的主体的同时,也创造了只属于自己的文化世界,人作为主体完成的文化价值上的成就就是主体的自由和解放,所以对于文化作为人的本质性存在的考察也必须要将文化与人的主体性联系起来。

实践性、社会性、主体性阐明了作为文化存在的人不再是简单的自然人、生物人,而是在社会风俗习惯的影响下,不断学习社会规范、不断学习社会行为方式的能动的人。脱离社会的人不能称之为人,而人不能脱离社会,就必须主动地学习“文化”,文化是在人的对象化活动中生成的,文化所反映的是人的实践活动本身以及这种活动所产生的成果的综合。那么这个过程也就是文化对人“文而化之”的过程,这也构成了人的社会性、实践性和主体性存在的前提。而人一旦与“文化”产生联系,有意识或无意识之间,便会受到文化的影响。无论“文化”化的人还是人的“文化”化,对于作为文化的存在的人的探讨都离不开文化对人的作用的探讨。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来自于人,而文化反过来也会塑造人,即文化使“人”成为人。所以,作为文化存在的人的实践性、社会性和主体性共同构成了文化育人实施的人学基础,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人的发展,因此人与文化相互促进。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育人不仅必要而且可能,文化是人的本质性存在的思想也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育人的内在理论基础。

二、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意识形态属性的本质是阶级性,文化的阶级性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意识形态是代表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11)俞吾金. 意识形态论[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97.意识形态属性是文化的最本质属性,而在阶级社会中,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又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共时性认知样式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结构性关系,他们指出,“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1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2卷 )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马克思恩格斯在解析人类社会的结构时,即把法律、政治、文学、艺术等文化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定位于上层建筑之中。文化存在的场域,是一个受制于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上层建筑双层互动的整体场域。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与文化的社会属性及“人学”功能密切相关,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但同时它又有其自己的独立自由性。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既说明了文化的本质,也显示了文化存在的社会功能和意义。其实,马克思恩格斯曾在多种场合对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进行指认,比如在法国盛行“意识形态是虚假的意识”等否定性用法时,马克思恩格斯便指认过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并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理解为“编造幻想”“掩避现实”等否定性的概念。而后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的定性问题趋于中性态度,在阐述文化是社会和社会关系中的意识、观念的范畴时,指出文化最高的理论表现就是具有意识形态性的社会精神文化,对于意识形态的批评转向了对敌对阶级意识形态非科学性的批判。从这个角度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马克思恩格斯每在论及涉及文化与生活、文化的社会功能、文化的倾向性等方面的问题时,都要涉及意识形态的概念。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的思考和他们对人类历史发展总目标的思考是一致的,所以他们更多的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去考察文化,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与全人类的解放相结合,提出要推动文化朝着有利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事业去发展。

在马克思恩格斯眼中,文化一开始就不是纯文艺、超功利的,而要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高命题紧密关联。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和全人类的解放的高度来看待文化的存在,指出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在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的文化的阶级性,内在地存在对共产主义与人的解放的审美辩护。比如在1844年6月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为反对工资被降低而举行起义时,马克思就高度赞扬了流行于纺织区的革命歌曲《血腥的屠杀》,以至于在比较法国、英国和德国的工人运动时,还赞扬道“请回忆一下织工之歌吧,这是勇敢的战斗的号令。”(1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3卷 )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90.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在德国的迅速发展》一文中,对于德国画家许布纳尔给予了高度赞扬,认为他的油画《西西里亚织工》所呈现的主题,“从宣扬社会主义这个角度来看,这幅画所起的作用要比一百本小册子大的得多。”(1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2卷 )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589.在《致明娜·考茨基》一文中,恩格斯提到,在面对大量“资产阶级圈子的读者”时,作者能够写作和发表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小说”,并通过小说的传播“动摇资产阶级世界的乐观主义”,到这时“这部小说也完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1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0卷 )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5.再比如,恩格斯在《致斐迪南·拉萨尔》一文中提到,自己用最高的标准来衡量作者的作品是“为了党本身的利益”,所以他说自己所提出的“批评必然是尽可能坦率的”。(1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0卷 )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7.在这样的文字描述中,其实恩格斯所暗含的前提就是党员的文化创作已经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要与党所担负的使命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从这些零零散散的具体事例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文化尤其是文艺作品的理解一开始就没有将其作为一种超功利的、纯粹的审美对象或精神事实,他们认为文艺作品可以传递创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通过散论、兼论等多种不同的方式高度赞扬那些对人类精神起到积极作用的文化创作,批判那些阻碍人类精神健康发展的文化创作。同时,他们还热情地支持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作家,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们提升创作水平。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文化创作尤其是文艺创作有着非常殷切的期盼,他们肯定文化的阶级性,认为文化所蕴含的基本东西不能与为实现人类理想社会的努力奋斗相悖离,他们高度赞扬具有革命性、进步性倾向的文艺作品,认为文艺作品必然要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并将它们的赋能与自己一贯的审美理想、社会理想等融合在一起。

文化的阶级性贯穿文化形成、发展的始终,是马克思恩格斯理解阶级社会中社会精神文化现象的重要维度。文化的阶级性说明文化总是服务于一定的阶级,其从根本上反映着不同阶级或阶层的思想意识。文化不可淡化的阶级性也很好地彰显出文化所具有的“化人”功能。所以在文化育人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化具有阶级性的基本观点,科学理解和对待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正确区分和把握不同意识形态属性的文化。在文化育人的过程中,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促进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的实现。

三、文化环境能够“创造人”

文化环境是人的现实存在中诸多文化条件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广义上的文化包括人的一切创造物,按此观点,被对象化了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等都是广义上的文化环境。人作为文化的动物,其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环境而独立存在。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阐明了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其中便包含了包括文化环境在内的环境对人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但同时也指出,人不是机械地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马克思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指出人的思想意识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辩证发展的关系。一方面,“环境创造人”,另一方面,“人也创造环境”。这种辩证的环境观点既是对环境无用论的批判,也是对机械的环境决定论的否定。“环境创造人”体现了环境对人的价值,“人创造环境”又体现了人对于环境的意义。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环境的观点体现了人与环境相互之间的价值与意义的统一。

为了更好地澄清人与环境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人与动物区别的阐发,充分肯定了人在创造人化世界、人化自然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人靠自然界生活”,(1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 )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1.人的存在、发展都离不开自然。他们认为,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与自然之间实际上是统一的,是一个整体。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细致地探讨了自然的演化,他指出,人是在自然界从非生物到生物、无机界到有机界、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的演化过程中逐渐进化而来的,如果要追溯人的最初形态,其很可能就是某种单细胞动物,这种进化意义上的人与其他生物没有本质的区别。人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产生了实践属性,比如最为典型的实践活动即是劳动,是劳动促成了人自身的进化。人的社会属性也离不开实践,人类社会由各种社会关系、社会活动构成,能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出发点,人存在于社会中就一定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人,其所具有的社会属性离不开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同时,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提出,人的天性只能在社会中实现,这便明确了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1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2卷 )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51.因此,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自然和社会所提供的必要条件。人的自然属性也体现在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人是肉体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1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 )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0.这里说明,人的存在具有对象性,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人只有在认识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才能验证自身的存在,才能发现人与动物的区别,才能体现其作为人的价值,人也只有在劳动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身的进化。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在利用实践活动改造作为客观存在的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思想意识,而思想意识与客观存在的自然环境不同,作为主观存在的思想意识是人之为人的一种根本属性。

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肯定了人对环境改造的一面,把“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2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 )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4.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也肯定了包括文化环境在内的环境因素对人的主观世界的改造。人创造环境即人对环境的能动作用,他们提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2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9卷 )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9.环境对人思想意识的作用以及人的思想意识对环境的反作用,都是通过作为中介的“人”来完成的。“既然是环境造就人,那就必须以合乎人性的方式去造就环境”。(2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 )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5.所以人不仅能对环境进行创造,还能以合乎人性的方式去创造。人们能够对环境进行创造的方式有很多,一般而言,人对环境的创造可以通过改造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等多种方式来完成。其中,对生产力的改造,是人创造环境最直接的方式。人可以通过改造生产力来改变环境,生产力的水平高低体现着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大小。人们可以通过提升自身的素质能力不断改造生产力,从而达到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目的。比如对生产工具的改造,工具作为人的延伸物,其先进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人对自然的改造。同时,人们还可以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来改造自然界。在生产活动中,人们必然与各种人、事、物发生各种关系,这些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关系,就是生产关系。众多的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关系的基础,其中便涵盖着经济关系、文化关系、政治关系等多种关系。人们可以通过调整或改变生产关系的方式来促使其作用于生产实践,再通过生产实践对自身所依存的外部环境带来影响,由此便可以逐步实现对环境进行改造的目的。当然,生产关系越先进,对环境的改造效果也将越积极。改造生产力和改造生产关系的过程,同样也是对人的思想意识进行改造的过程。人对环境的所有创造,都要经过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改造来加以实现,先进的思想意识将有助于强化人对自己精神世界的改造能力,从而加强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同时,他们还指出环境能够“创造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2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9卷 )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9.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其实就是意味着,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下,会产生所谓“以往”的“道德”,这就很清晰地阐明了环境对人思想意识的影响作用。“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2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5卷 )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人生活在环境中,便总会受制于环境的因素,人们在头脑中所知晓的、认同的东西,毫无例外的都是“当时”环境的产物。更进一步而言,环境对人的价值还在于环境使人同时成为实践人、社会人和自然人。“人”作为在改造自然环境的实践中形成的“社会存在物”,他们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逐渐同时具备了以上三种属性。环境为实践意义上的人创造了实践对象,为自然意义上的人提供了直接的物质基础,为社会意义上的人创造了社会关系。而在此基础上,才最终形成了具有思想意识的人。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的各项属性和自然环境密切相联。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论体现了环境、人、实践之间的关系,其中文化环境能够“创造人”的观点对于文化育人的理论指导作用也体现在文化环境、人、育人活动的关系上。育人活动是处于一定的文化背景、文化环境之中的,作为育人活动中主客体双方的教育者、受教育者都离不开文化环境的影响,育人活动的整体展开也离不开文化环境的影响。文化环境“创造人”昭示着文化环境必然会对文化育人活动产生影响,并对改变人的思想素质、行为方式等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影响育人活动的重要外部条件,环境的好坏尤其是文化环境的好坏将对育人方式、育人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甚至能够决定人的思想意识的性质以及可以改变和提高的程度等。“一定的文化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离开了特定的文化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最主要的载体及特定支撑。”(25)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另一方面,文化环境也可以被优化,“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2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 )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0。这说明,在特定的条件下,育人活动尽管会受到原有文化环境的影响,但是也可以在传承中创造发展出新的文化环境,并通过对环境的创造,为新阶段育人活动的展开创造条件。

四、文化发展促进人的解放

人的解放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思考文化问题时始终关注的核心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文化的发展必须要与人的解放有机结合在一起。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的文化活动其直接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但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人的解放的最高境界也是为了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所以人的解放和文化发展都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离不开人的解放和文化的发展。而在人的解放与文化发展的关系上,人的解放能够引起文化发展,而文化发展又能促进人的解放,因此,人的解放和文化的发展相辅相成、息息相关。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都与人的解放息息相关。人的解放是人类与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人的解放的进程也构成文化发展的进程。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的解放作为自己最崇高的理想追求,他们认为人的解放包括人的劳动实践的解放、人的社会关系的解放、人的个性的解放等等。比如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出人的劳动实践的解放就是人在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所能调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2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5卷 )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5。的整体性解放。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劳动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体力、智力等方面,人的劳动实践能力的解放也主要是体力、智力的解放。人要在劳动实践中实现全面的解放,就要在应对不同劳动要求时,有效地将体力、智力集于一身。同时,“社会关系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2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3卷 )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95。而要实现社会关系的解放,就必须建立丰富的社会关系,积极去参加社会交往活动。人的劳动实践的解放和人的社会关系的解放是人的个性解放的前提。人的个性表征着人的本质,要实现人的个性的解放,就必须要尊重人的个性,努力为全面发展的人创造条件。所以,人的解放以人的劳动实践、人的社会关系和人的个性的解放为内容和前提,这其中就蕴含着人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认识和改造的过程。人的解放过程就是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这也就是文化发展的过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人的解放的历史就是文化发展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入手,以人类社会形态的历史演进来考察人的解放的过程,他们指出人类社会从第一种形态、第二种形态到第三种形态的发展分别对应的是从“人的依赖关系”到“物的依赖关系”最后到人的“个性自由”的发展。第一种社会形态即包括我们所熟知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在这个阶段中,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2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8卷 )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到第二种社会形态时,人们已经进入了以商品经济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社会,这时人们已经开始进行“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3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8卷 )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当社会发展到第三种形态时,人们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阶段,尤其到共产主义社会阶段,“人”将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以每一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3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5卷 )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3。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的财富也将由人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构成。到这时,人们将摆脱了对物的依赖,人成为了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人将真正成为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主人,人也将实现全面的、真正的、彻底的解放。也因此,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得到充分的发挥,文化将得到极大的发展。

另一方面,文化的发展是在人的解放的过程中来实现的,文化发展的过程是人的解放的过程,也是人的潜力和才能不断发挥的过程,文化的发展是人的解放的确证。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实际创造一个对象世界,改造无机自然界,这是人作为有意识的类的存在物的自我确证”。(3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 )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2.而文化作为人的创造物,其一旦形成,便会对人产生巨大的反作用。人一出生便处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中,会受到该时该地文化背景的熏陶,这种文化背景中的世界观、价值观等都会在人的身上充分体现,进而会影响人的思维方式、价值标准、伦理原则等等。同时,文化的发展可以为人的解放提供工具和手段,能够使人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力,提升自身的素质,不断开拓新的领域。所以,文化作为人的创造力的凝聚可以启蒙人,文化的发展也将会促进人的解放。而由于文化的发展具有时代性,所以对处于一定时代内的人而言,在其寻求自身解放的过程中,只能以当时的文化发展为基础。也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人的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关系的状况促成的。”(3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 )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7。无论是劳动实践的解放、社会关系的解放还是人的个性的解放,都是要以文化实践的发展为基础,需要以文化的发展为条件,以文化发展为标志和准绳。所以,文化发展与人的解放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文化发展的过程与人的解放的过程都是相统一的。同样,文化育人也是以现实的社会文化发展为基础的,文化育人的过程不仅是促进文化发展、促进人的解放的过程,而且还是运用文化来促进人的解放的过程。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育人对人的解放的促进,其最为重要的还是文化对人的文化主体性解放的促进,亦即对人的文化实践能力、社会关系、人的个性等各个方面的解放的促进。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文化发展对人的解放的促进作用也是文化育人的根本宗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解放引起文化发展,文化发展促进人的解放”的理论同样构成了文化育人的重要理论支撑。

猜你喜欢

斯大林人民出版社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抉择
人民出版社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恩格斯服兵役
斯大林猝死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