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2021-03-07德吉曲珍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21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语文课程中华

德吉曲珍

(西藏职业技术学院,西藏拉萨 850000)

教育部指出, 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弘扬和继承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各高校各科课程都在积极施行改革创新,大学思想政治课与语文课也不例外。 前者,需要积极探索拓宽教育领域,与其他课程做好融合文章,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后者,需要进一步挖掘语文中所具有的各专业通识教育的价值和效用,增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上的、新的与当代相辅的思想文化, 改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因此,实施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既是两门课程深化改革的需要, 也是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高校进一步做好做实思想育人工作的需要。 发挥好大学语文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立德树人和文化传承作用, 将大学语文课作为一门当代大学生思想升华的政治思想课, 这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生观有着极大的帮助。因此,探讨大学语文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势在必行。

1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是指按照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方向,基于素质教育目标,强化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探索创新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促进语文课程和思政课程的融合。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 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各高校先后进行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各项探索, 并将课程思政作为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重点领域,就如何提升专业课、基础课教师的思政教学水平, 如何在各类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 如何制定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等层面开展有益尝试。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他课程,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学生的思政道德水平均能得到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但目前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开展的实际效果与学生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根据对该校500 名学生发放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 有81%的学生认为,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方式还是趋于单一, 学生在学习中还是处于被动状态。 有64%的学生表示尽管现在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讲解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理论时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是由于课程缺乏实际体验,所以学习获得感不强。 有66%的学生认为大学语文课程思政难以将所学的课程内容用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去。 最后有超过50%的学生在评价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效果时选择了“较不满意”。

根据问卷情况分析原因, 之所以学生始终表现出对大学语文思政课程的不满意, 主要原因还是本校没有找到一条合适的建设路径。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还停留于理论阶段,在实际教学中实践不多,教学生动性不够、实效性不强、作用度不大。 因此需要找到一条有效路径, 提高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

2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探讨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的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因, 是因为大学语文具备课程思政密切融合的现实可行性。

2.1 重要性

大学语文是集基础性、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通识性的教育学科, 其与课程思政的育人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运用大学语文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切入课堂思政建设中, 充分开发优秀传统文化中思政教育资源, 发挥其具有的当代人文素养的理念和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 将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思想教育和文化自信, 在进行包含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思想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三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程思政的提出是符合现代化教育发展观的, 其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了全方位教书育人的重要理念。课程思政的出现, 也对大学语文的教育内容及其功能定位进行了提升和升华。 大学语文是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知识的教育和人文教育理念的一种基础通识教育。一般而言,大学语文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的能力, 注重其基本的文学常识传授和传统文化教育, 意在提升学生的精神品格和思想境界。而如今,加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 进一步地加强了大学语文课程现代化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给予其一个全新的定位,丰富大学语文课程的内涵,加强其德育功能,使其更加顺应时代的发展。

2.2 可行性

大学语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有着紧密的关系。一方面,大学语文不仅对大学生进行阅读、写作和说话等基础素质方面的培养,而且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都渗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和精髓,体现着人文精神、弘扬着正能量、透露着爱国爱家情怀、 褒扬着真善美, 这都沁润着大学生的思想,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为开展思政教学提供了丰富素材。 而将这些内容进行归纳与总结,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有助于更好地教育和引导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 另一方面, 课程思政的主要目的是要以深刻的正确的思想去带领学生深入思考自己的人生, 规划自己的价值观,从而缓解他们心理上的不适,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对其生活或人生中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可以根据大学语文内容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创新教育模式和方法, 突出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此外,对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课程体系的建构应该注重内容的整体性和关联性, 在对作家作品的选择上应该兼顾经典型和可读性, 充分考虑当下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做到审美性、哲理性、趣味性相结合,使大学语文的学习切实与社会文化传承需求、 个人职业发展需求和个人素养提升需求相契合。

3 目前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情况

大学语文中包含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土壤,许多课文教材都含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大学语文更是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重要途径[2]。 但目前,就该校而言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一方面表现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利用和思政内容的挖掘不充分及不深入, 对教师加强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的引导还不够; 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大学语文课程的边缘化。 学校对于大学语文所产生出来的教育价值判断不足,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入引出也就更加轻视。 在人才培养上,过分强调目标导向,重视实用型、技术型专业的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心放在满足产业需求上, 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都较为缺乏,致使一部分教师和学生不重视大学语文,于是造成了大学语文日渐趋于边缘化地位。 这也会加剧语文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缺失, 课程思政教学中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其次是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度不足。 一些教师未能领会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对教学改革模式认识不足,并且缺乏实际经验,过于重视语文的工具性作用和应用性特点,忽视了人文性和教育性的功能,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未能充分促进其课程思政的建设。 大学语文课包涵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篇, 每一篇文章所传递的思政信息都可以引申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而大学语文教师或因重视程度不高,或因教学水平受限,未能有效挖掘出其中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同时在课堂教学模式上还是以灌输式讲授为主,没有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导致教育的有效性不高。

4 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建议

结合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该文提出当从调整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挖掘语文课程资源,优化语文教学模式, 提高语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学能力4 个方面入手打造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的新局面。

4.1 纳入思政要求,重构语文教学目标

通常认为, 大学语文与思政课程在教学目标上是存有差异的。 语文的目的在于增进学生对中国文学史的了解,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和文学创作能力,并从中提高思想品德和人文修养。可以看出,其中的思政要素并不是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 而是属于一种附加产物。 因此,要实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语文与课程思政教学有机融合, 就需要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要求, 重新打造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将语文课程目标设置为:挖掘语文课程思政要求, 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语文课程中去, 在讲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思想政治价值引导,实现公共基础课隐性育人的功能,抓牢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用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塑造。

4.2 突出素材整合,挖掘语文教材的思政内涵

大学语文之所以能具有相应的思想教育的作用, 其根本原因是大学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各种具有思想教育功能的文学作品和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对现行教材进行深度分析, 提炼出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如含思政教育功能、职业教育功能和心理健康培育功能的名篇佳作,可运用专题化教学,整体规划、有机融合,为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内涵充实、形式多样、特色各异的人文载体[3]。教师可以通过多维度组织教材,从中选取文本,重新开展编排,最大化挖掘教材作用,比如,可以根据相同主题、相同作者、相同情感等维度去组织,打破原有教材较为僵化的编排,使教材的传授由“单篇”转向“群文”,从而进一步释放了经典育人的活力[4]。 同时,为了尽可能地充实阅读内容,教师可以统筹阅读资源,引入课外读物,选编一些当代流行的文学作品,挖掘其中的思想政治价值,在文学鉴赏的同时达到思想育人的目的。

4.3 实施多种方式,优化语文教学模式

课堂是教学的最主要载体, 要促进两门课程相互融合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 还需要对现有语文课堂教学有所创新。可以探索情景教学,充分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兴趣,促使学生对其中思政内容主动思考和探究[5]。如在教学中开展经典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演讲等具体活动,注重思政元素引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可以探索问题教学, 可以将生活实际中发生的相关问题与思政元素结合起来,设置悬念或创设趣味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习并找到理论依据,论证破解社会上的热点、难点问题。 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课下多阅读文学名著,课上采用合作探究、自主研讨的方式探究内容,分享学习心得、交流思想,并以小组展现的方式,向其他学生分享学习成果,从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6]。 可以尝试实践课堂,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结合并向社会延伸,组织学生开展红色研学、历史考学,或者到当地的党建或廉政教育基地公益讲解, 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语文魅力,接受思想政治洗礼。

4.4 推进队伍建设,提高语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学能力

教师是教学的核心要素。在推进大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课程思政相互融合的背景下, 大学语文教师不仅需要具备高度的语文素养、 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积累及执教能力, 同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素养。所以,大学语文教师应主动提高自己的文化和文学素养和教学水平,正确处理“育人”与“教书”的关系,转变教学理念,借助各种方法,依托语文课和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感染和熏陶学生,真正地发挥大学语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教师应主动提高教学能力,参与学习和培训,以获取新的知识理念和教育方法。 此外,提高教师的学术修养、思想政治水平,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使他们能够更加适应课程融合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借助与之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运用新技术开展教育教学。

5 结语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不论是对于丰富大学语文学科的内涵,还是延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且大学语文课程中丰富的思政元素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 该文从教学目标设置、教学内容挖掘、教学模式丰富和教师素质提高4 个方面提出建议, 为构建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新局面找到了实现路径。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语文课程中华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教学纾解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