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性资助视阈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帮扶机制研究

2021-03-07许力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21期
关键词:资助导师少数民族

许力文

(江苏开放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 210013)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及疫情影响,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因民族习惯、语言文化、学习能力等因素在就业市场尤为艰难。加大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帮扶, 以发展为目的构建其就业能力提升帮扶机制是为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和教育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就业不仅有利于学生发展,更有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最终推进国家建设和发展。

1 发展性资助的内涵

发展性资助是一种以经济资助为基础,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以学生能力和素质提升为目标,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 健康成长的资助理念[1]。 与传统的经济帮扶相比,发展性资助更加重视学生的精神资助、心理培育和能力提升。运用发展性资助理念开展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通过构建物质帮扶、道德浸润、能力提升、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长效机制, 意在促进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2]。而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能力提升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在开展少数民族学生资助工作的同时也应坚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在保障学生正常求学的同时,更要考虑学生的未来发展,重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育,为少数民族学生踏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2 当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困境

少数民族学生肩负发展民族地区的重要任务,是民族地区建设的中坚力量。 解决好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问题对于巩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发展、实现国家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受世界经济下行和疫情影响,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尤为困难。

2.1 毕业生积压严重,就业竞争大

从2020 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获悉,我国20 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874 万人,较去年增加了40 万,规模和增幅都达到了近年来的最大值, 加上受到疫情影响,2020年度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 在此种就业环境下,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压力剧增。

2.2 自身硬实力不足,就业层次低

少数民族学生多来自边远地区,教育资源有限,学习能力不足。进入大学后,在课程知识的理解和专业技能掌握上都不尽如人意。再加上英语、计算机等专业知识水平不高,进入就业市场后,其自身竞争力明显不足,就业岗位选择受限,层次不高。

2.3 就业观存在偏差,就业成功率低

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就业观念仍较为陈旧, 对就业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对就业区域和就业岗位期望过高, 对就业形势没有正确的认识, 就业思维固化,一味追求高薪和稳定,这种落后的就业观念,直接影响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选择,增大了就业难度。

2.4 就业创业指导缺乏针对性

高校现有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并没有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民族特点, 缺乏基于少数民族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体系[3]。虽然国家大力倡导困难生就业帮扶, 但现实是高校并未形成完善的就业帮扶机制,日常帮扶流于形式。在这种教育环境下, 民族生受到的就业创业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极为有限,在求职应聘中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2.5 存在一定的就业歧视现象

在劳动力市场中,企业为了降低用人成本,往往会择优录用逻辑思维清晰、语言表达流畅、专业技能突出的毕业生,而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民族风俗习惯、汉语言水平、宗教信仰、团队融合的问题在与汉族学生的就业竞争中明显处于弱势。 这使得企业在用人选择上更倾向于汉族学生, 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就业歧视。

3 发展性资助理念下, 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帮扶的具体举措

3.1 发展为本,加大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创业政策扶持力度

3.1.1 加强顶层设计,加大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创业政策扶持

政府应从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 制定相应的就业政策和规章制度, 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功就业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鼓励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创业,设立创业基金,为少数民族学生创业提供小额贷款,并通过免费的财务、法律、管理方面的咨询、培训以及简化行政审批手续、 减免税收等政策来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学生融入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中去,以创业带动就业,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竞争力。

此外, 政府也应制定一定的就业优惠政策和人才引进机制,在民族地区创造更多非农就业岗位,增加非农就业机会,例如,借助独特的文化资源,发展以旅游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 鼓励民族生回生源地就业[4]。

3.1.2 引入社会资源,协同推进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训机制

政府应积极拓宽就业空间, 通过税收减免等一系列优惠措施, 在充分利用社会力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帮扶机制, 与企业一起构建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训机制,例如,面试培训、职业胜任力提升训练、模拟创业营等。 政府和企业协同作用, 一则有助于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则可以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 实现学生——企业的双赢。

3.2 以发展为理念,建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帮扶长效机制

3.2.1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职业规划意识

虽然当前高校都已经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所有学生进行基础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但忽视了学生的民族性特征, 缺少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体系。首先在课程学习方面,要完善课程教育体系, 有目的性的加入少数民族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提升他们的职业规划理念;其次在职业指导方面,要做到因材施教,在充分了解民族特性的基础上进行职业指导;最后在职业技能培育方面,应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职业规划目标, 有方向性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取长补短,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

3.2.2 加强就业指导,加大就业帮扶力度

通过调查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需求, 并在总结分析其当前就业困境的基础上, 抓住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的难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一是可以建立党员教师和少数民族学生一对一就业帮扶机制,由党员教师全程跟踪学生的就业情况,并及时提供就业帮扶,直至学生成功就业;二是端正学生的就业态度,引导学生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就业活动,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三是鼓励学生扬长避短, 去往能发挥自己个人优势的地区就业,增强就业的成功性。

3.2.3 加强创业教育,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力已经上升为国家竞争力。 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储备力量, 如何培养其创新创业力是现今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亦是难点。 而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创业能力,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更是民族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1)构建多层次创业教育体系。

①以发展性资助理念为基础,开展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作为高校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载体和渠道, 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应主动涵盖两种不同的创业培育理念, 即创业者培养和岗位创业者培养。

创业者培养亦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创业教育,该培养模式主要是通过高校开展一系列的创业教育活动,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并进行一定创业实践指导, 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创业活动。在此种创业教育下,针对创业意愿较高的少数民族学生可以向其提供创业法律、税收、管理、商务等方面的系统培训,并结合民族特色,以企业或者项目运作为目标,激励他们积极开展创业活动。

岗位创业者培养模式,也称为内创业。内创业理论是1985年由美国学者Pinchot 在著作《创新者与企业革命》中提出,他把内创业者定义为:能够在现行公司体制内,发挥创业精神和革新能力,敢冒风险来促成公司新事物的产生, 从而使公司获得利益的管理者[5]。 岗位创业培养模式,并不局限于企业开办等创业活动, 而是将创业理念延伸到了一切工作岗位,鼓励个人强化自身的创业精神并结合工作实际,推陈出新,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提升工作效率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此,高校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传统创业教育的同时, 也需重视岗位创新意识培育, 不断向社会输送具有职业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

②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 构建跟踪与反馈融合的长效机制。

近年,随着创新创业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攀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导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既要具备丰富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 又要具备较高的创业实践能力, 这就要求高校在搭建自身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同时重视创业导师队伍建设。首先,学校要从工作量考核、科研成果认证、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创业导师一定的倾斜,激发导师的工作热情;其次,学校要定期邀请专家对导师进行创业培训, 提升导师的创业授课技巧和创业实践水平;再次,高校也可邀请校外创业名人和导师共同组建创业导师团队,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特点,为其进行专业的创业指导,分享经验、锤炼品格、提升技能;最后,需构建少数民族学生创业跟踪和反馈的长效机制。 导师要及时掌握少数民族学生的创业进度,并积极给予创业指导,坚定创业自信,促使其成功创业。

(2)搭建多渠道创业实践平台。

①以学生创业社团为依托,创建创业交流平台日常的创业课堂教学和实践效果受到授课内容、形式、课时、师资的制约,不能充分满足创业学生的个性化需求[6]。 为此,高校可以创建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创新创业社团, 将具有创业意愿的学生都吸引到社团中来,开展头脑风暴,激发创新思维,在提升个人创新能力的同时, 找到创业伙伴, 组建创业团队,积极开展创业实践。

②组建师生创业团队,以赛促创,开展创业活动。

在少数民族学生创业能力提升方面, 最有力的举措之一就是开展创业竞赛,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创”。 可以由创业导师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参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等。 通过这些创业竞赛,激发学生的创业思考,并推动学生能将创业理念积极付诸创业实践。此外,结合学校的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相关课程内容,在创业导师的指导下开办具有民族特色的网络直播、线上网店,进一步将课堂理论应用于实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③以能力提升为目标,建立创业孵化基地。

孵化器承担着造就科技人才和科技企业的重要责任。高校作为重要的教学科研基地之一,亦可以借用自身的科研优势积极招揽社会科技人才, 共同构建创业孵化基地,并吸收大学生参与其中。一来可以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二来可以进一步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推动产学研相结合,促进高校发展;三来可以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因此,通过建立创业孵化基地,高校可以将少数民族学生吸收进创业孵化基地, 以创业项目为依托,鼓励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带动少数民族学生的创业热潮。

3.2.4 搭建就业信息平台,拓宽就业渠道

高校必须积极拓宽就业渠道,主动出击,和相关的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合作机制,例如,校企合作订单班等, 有意识的输送少数民族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参与顶岗实习或者介绍其参与社会实践, 提高专业技能,积累实践经验,为未来就业做好准备。同时,高校应建立校友会或校友信息平台, 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为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搭桥铺路,为其构建广阔的就业信息平台,增加就业机会。

3.3 少数民族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是就业成功的动力

面对就业竞争力不足的困境, 少数民族学生首先要以“自我发展”为理念,尽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设立自己的就业目标,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其次加强专业积累,掌握专业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业水平; 再次学习之余积极参与校内外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 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既不盲目自信,失败后也不过分气馁,及时总结经验,加强面试技巧;最后扬长避短,善用民族优势,发挥自身特长,增加就业成功概率。

4 结语

国家与高校应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情况,并以发展性资助为视角,构建和完善少数民族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 推进少数民族学生的个人发展,为我国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猜你喜欢

资助导师少数民族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V eraW an g
导师榜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