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陕北文化走出去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以榆林文化为例
2021-03-07王小芳
王小芳
(神木职业技术学院,陕西神木 719300)
进入21世纪,世界格局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转折性变化。一方面是越来越紧密、频繁的全球联系,另一方面则是人类面临的诸多共同挑战。在这种背景下,2013年,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意在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在助力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中,中国在深化政策沟通、加快设施联通、推动贸易畅通、促进资金融通和增进民心相通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面交流过程中,增进民心相通是关键要素,而心相通的关键则在于各种文化的融合与交流。所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对外交流呈现出举足轻重的作用。
1 “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交流的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华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中,逐步形成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特征的丝绸之路精神。这种丝绸之路精神体现出当今时代背景下文化交流的一般特点。首先,在文化交流中,差异性与包容性并存。差异性体现出国家、民族甚至区域的独特性,而包容性让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成为可能。这种包容性的实质就是“以和为贵”;其次,互学互鉴、互利共赢意味着文化传播与交流要坚持普惠共赢的发展思路;同时,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文化交流中具有世界性的元素莫过于人类情感中普世的真情真性,所以,“以人为本”是文化传播的基本路径,我们要在文化传播与交流中坚持民众的广泛认可,实现各国人民共同发展。这也是各种文化互通的重要基础。
2 榆林文化近年来在“对外交流”中做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果
提及陕北,既是一个地理名词,同时也是一个文化概念。作为陕北的重要区域之一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的结合处,是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交界处,也是多种文化相互融合、渗透、逐渐积淀而成的。同时,榆林也是新兴的以能源化工为主要产业的地区,其文化原始资源丰富。近年来,在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下,榆林在文化的“对外交流”上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具体如下。
(1)文旅共建,旅游搭台,文化唱戏。积极参与国内外的旅游博览会,一边学习借鉴,一边发掘自身的文化旅游资源。笔者通过资料收集与整理,从2014—2020年,榆林参与过的文化旅游相关活动约二十多场。以丝博会为例,从2014—2018年,榆林几乎每年都会积极参与,设立展区。另外,从国内到国际,榆林逐渐与国际接轨,迈出了“走出去”的新步伐。
(2)媒体宣传,助力“走出去”。当今社会,“酒香也怕巷子深”。文化的传播除了自身的魅力,还需要有效的宣传手段。“十三五”期间,榆林通过以央视为主的各类文化、生活节目让全国的观众开始了解这座小城和区域的民风、文化。
(3)“走出去”的案例。凭借文旅共建共促,主流媒体的宣传,榆林文化逐渐被外界熟知,从国内到国际,也有一些典型成功的“走出去”的案例。如2017年“靖边”剪纸远赴印度、尼泊尔艺术交流,2020年绥德唢呐亮相第六届中国非遗博览会等。
3 榆林文化在对外交流中遇到的问题
上述努力,有的让异域的人们开始熟知榆林文化,有的在文化领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沟通与交流,但从产业发展和对外交流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上来讲,还处于起步阶段,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第一,对榆林文化的内涵挖掘还不够。
文化的传播形式虽然多样,其核心在于文化的内在价值,这也是文化最具核心竞争力的要素。虽然榆林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迹,但我们对于榆林文化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很多只是停留在表层,深度与广度不足,这也是榆林文化目前研究较为零散琐碎,没有形成体系的重要原因。
第二,缺乏专业的对外交流团队,人才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文化的交流涉及多方面的要素,需要文化研究者、文化传承者、文艺工作者、翻译者等,目前我们的文化对外交流尚未形成合力,许多好的文化艺术形式,虽然能够“走出去”,并且受到了其他区域甚至国际上的一致好评,如剪纸、陕北民歌,但缺乏专业的翻译、活动策划团队,使得交流缺乏动力,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第三,文化创新力不足,缺少文化品牌。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须经历创新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地域文化的创新需要考虑“现代化”和“时代化”的要素。目前我们看到的优秀的榆林文化虽然蕴含着实用、审美兼学术价值,但在发展与传播过程中,没有被更多的年轻一代所熟悉、接受,这种现状的根源在于当下的榆林文化创新力不足,未形成系统的发展产业链,缺少文化品牌。
第四,传播力不强,渠道不够广泛。
从榆林文化对外传播的形式上看,较为单一,传统媒体为主,且除了电视节目,相关的书籍、宣传册出版较少,且普及性不够,大多都是收藏于馆或者学者做研究翻阅。近两三年我们也开始运用新媒体进行传播,如动漫版的榆林、云赏榆林民俗博物馆,但数量相对较少。
此外,榆林当地的人们虽然逐渐开始重视文化的重要性与影响力,但在实践过程中,传播力不强,表现在文化对外传播只是政府机构和少数人的事儿,大众的传播意识还需要加强。
4 榆林文化对外交流的对策分析
针对榆林文化在自身发展与对外交流中的现状,笔者认为,结合文化交流中的成功案例,寻求有效的解决策略需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1)“走出去”的关键——立足自身。
榆林文化作为陕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区域包括两区一市九县,包含民俗类(如绥德石雕、榆林三边剪纸、清涧道情、榆林说书、民歌等)、历史文化类(如榆林古城、统万城、石峁、杨家城等)、红色文化类(如米脂杨家沟、佳县神泉堡等)、自然风光类(如神木红碱淖、榆林红石峡)等丰富且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各个县市区对自己的这些文化资源都非常熟悉,也很重视,但在研究过程中对史实的挖掘不够深入,内涵的解读较为零散,没有形成系统的文化叙述,就很难把人带入到历史的空间与情景中去认知和感受。
所以,“文化”要走出去,进行对外交流,首先要立足自身,结合时代需求,进行深入解读,挖掘本区域的特色优质文化中的人文内涵。另外,文化的发展与交流除了着力于“保护”,更要强化“传承”,对内要让当下的年轻人接受喜欢自身的文化,对外要让异域受众了解和认同。要注重传播内容的普世化和特色化,除了传统的,还要巧妙融合时代的,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塑造鲜明的文化主题,充分考虑不同受众群体的文化传统、文化心理以及语言习惯等。
(2)“走出去”的保障——形成合力。
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是一个需要各界力量广泛参与、积极发力的过程。参与的主体不单单是政府和高校,还有企业、社会文化团体、文艺工作者及媒体等。
具体来讲,第一,高校与研究机构要深入合作,在充分调研基础上进行文化的内涵研究,为“走出去”提供理论支撑;第二,文化产品的衍生则需要广大文学文艺创作者的实践,需要文化企业的各种尝试与推广。以文艺作品为例,20世纪,路遥的创作是陕北文学中的精品,时至今日,仍然能引发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人的情感共鸣。其成功得益于他对农村家庭生活、传统人伦关系的深度思索,并立足人民,与时代相结合。所以,他的创作才能成为民间读者心中的经典。可见从文艺创作来讲,创作出蕴含本地文化元素并富有时代特色的作品尤为重要;第三,拥有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后,需要进行传播,而对外传播离不开相关的外联人才,以及媒体等平台的全面推广。
所以,除了加大政府支持的力度,文化的对外交流还需要动员、组织社会各界,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构建优秀的人才队伍,形成研究、实施、推广的综合团体。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决策、学者的研究、文艺工作者的努力、民间的传承,缺一不可。只有人才充分,形成合力,才能为“榆林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保障。
(3)“走出去”的根本——文化创新、文化品牌。
在文化的发展与对外传播中,交流的次数频率虽然是一个指标,但更重要的是自身文化创作的动力。因此,文化创造力就显得非常关键。
文化的创新不是天马行空,根植于人类发展的土壤。世界需要怎样的文化? 我们具备什么样的文化? 如泰国总理在中泰文化交流论坛中说,“中国每一个人都有一颗爱国心。这就是中国最优秀的文化。应该把这种中国优秀的文化与世界各国、世界各个城市进行交流,尤其应该传承给年轻一代”。所以,当我们在进行文化创新时,内涵价值要立足自身,在展示自然生态、风土人情、生产生活习俗时,更要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等道德元素展现在异域受众面前。
同时,在文化创新的基础上,还需要树立品牌意识,整合文化资源,形成文化品牌。世界范围内有许多因交流而形成的文化品牌,如爱丁堡的国际艺术节,巴西里约的狂欢节,上海的国际艺术节,西双版纳以生态立州的独特发展模式……都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走出去” 的根本在于以开放创新的思维发展文化品牌,既要有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同时要注重开发当地文化资源,将地方文化特色和普世的价值观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
(4)“走出去”的途径——融合传播。
当今时代,榆林文化走出去还需要通过有效的传播渠道才能被广泛接受。
第一,要注重新旧媒体的优势整合。传统媒体的覆盖面总是有限的,尤其是当代年轻人,他们对新媒体的使用与关注更为频繁。所以榆林传统的文化内容尤其是那些时间久远的民俗艺术,更需要融入现代元素,要被包装、宣传、解释其文化意义,才能易于被年轻人了解和接受。除了传统媒体,可以将微电影、动漫元素、网络游戏等文化形式有机融入,增强传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第二,区域内的传播还需要依靠教育来宣传。这也是由文化传播交流的长远性与全民性决定的。教育传播可以通过编写普及教材、将各类文化资源的介绍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各级各类的培训教学计划中,并通过“互联网+”的模式,多角度宣传展示榆林文化的特色内涵,提高其在该区域市民中的影响力。
第三,重视外媒宣传、外事接待工作与各有关单位的涉外工作。随着榆林经济的发展,韩国、美国、匈牙利等国家都曾来榆林访问考察调研。文化走出去,一定要利用好各类外事活动,抓住重要会议、重要节展、重大节庆和国家文化节、文化年等系列活动,向异域推荐自身具有特色的文化精品。
第四,借鉴经验,推动“文化+”,丰富传统产业。如法国的香奈儿、路易威登就是将文化与传统的化工、皮革相融合,发展成为享誉全球的企业,属于“文化+”的成功案例。以该区域产业特点来讲,榆林是新兴的以能源化工为主要产业的地区,可尝试在其他产业中融入相关的文化元素也可以带动文化的传播。如2020年10月,榆林空港生态区的榆林中能文化创意产业园对外开园,该文创园就是以煤炭为核心元素,通过“文化+工业”的模式,立足工业遗存,打造文化创意园区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总体来看,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榆林文化的内涵式探究与“走出去”是文化长足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要立足自身,深入挖掘并传承好自身文化的优质资源,然后学习借鉴其他地方文化对外交流的成功案例,多方合力,形成产业链,提升地域文化的品质。另外,借助“一带一路”的发展契机,在文化传承中对外树立好“榆林”形象,并依托当代国际化平台,在传播与交流中不断反思、创新自身文化,进而探索出独特适合的文化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