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探析

2021-03-07易超英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19期
关键词:素质专业教育

易超英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000)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力量源泉,当前,国家正在鼓励全民进行创业,其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经济进步,广大人民积极加入创业队伍当中,使我国经济呈现出良好态势。近几年,国家推行了一系列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实现良好创业,但是整体效果并不乐观。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高校应该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对创新创业课程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推进课程进一步发展。

1 目前我国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整体情况

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为了对产品、管理模式、技术和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在人才培养上应该注重创新、创造意识和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要实现全方面覆盖和联通专业的教育,加强实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学习环境。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从“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开始,其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在此期间,通过不断推进跨学科、跨学习阶段的教育模式,努力寻找更为合适的发展道路,创新创业人才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规模,取得了显著成效[1]。然而,目前,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观念老旧尤为突出,主要体现在未能与专业进行良好的融合,能够提供给学生的实践平台有限,社会教育资源短缺;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严重脱离专业,未能将素质性和职业性教育相结合,二者之间相分离,只注重单方面培养;教学方式不够灵活,师资力量不够,课程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探析

2.1 树立新型“大创业”教育观念

“大创业”教育观指的是通过探索,找到全面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将创新创业与专业知识相互联系,以此进一步深化教育变革。具体需要从以下3 个方面加以实施。

首先,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帮助学生找到如何创办企业的渠道,而且要通过教育让学生掌握其中的技能,形成创新创业思维,在心理和能力方面得到全面提高。此类能力不是针对某一专业或某一群学生,而是使全体学生都能够从中受益。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传统的“精英式”教学观念,加强改革以往教学模式中存在的运行机制,使之更适合全体学生。传统观念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有针对性地面向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及有创业想法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式,创新创业教育也就成了此类学生的专属学科。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大部分学生的创业热情,而且不利于其今后的成长和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不公平性。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从狭隘的认识当中走出来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需要加深认识并加以落实的必要方面。高校应该建立起全新的教育模式,使之更具本土特色,让全体学生都能够从中掌握到创新创业知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以后的工作和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应该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相结合,建立适合本专业的教育体系。对于真正想创办企业的学生来说,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探索和实践更具实际意义,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未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终究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极有可能屡次碰壁。高校阶段的教育应该为学生打好基础,培养其具备此方面的才能和素质,以便在今后的发展中得到有效的利用。每个学生都充满了无限的潜能,应该充分挖掘其内在能力,加强创新、创造能力,实现创业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应该结合不同的专业进行开展,针对每个专业的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就目前的教育形式来看,结合专业的教育模式已经得到认可,并且相关部门也能够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2]。然而,由于受到当前教育制度的阻碍,结合专业的教育模式还未能真正落实。所以,务必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等教育改革实施方略中,对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进行清晰而明确的定位,积极探索不同专业存在的教育资源,将其全面融合在专业教育和具体实践中,使创新、创业理念、思想、内容和渠道都能与特定的专业实现良好的碰撞和融合。这一做法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使其深入理解创新创业有关知识和技能,还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其专业性和多元化发展指明方向。

最后,努力增设更多的教育实施载体。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涵盖所有的专业,面向的对象为全体学生,同时要将其与各个专业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之更好地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中,深化教育观念的变革。为了进一步推进教育融合应该寻找更多的载体。融合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全面的、丰富的。从纵向看,贯穿于学生在校的整个学习过程,而从横向看,家庭及社会都应该与之产生联系,每个环节都不可忽视。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不应单纯着眼于学校教育,还应该充分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状况,并且要能够适应国家提出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不可局限于课堂教育,应该从中走出来,加强课外实践活动的延伸,坚持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确保学生在横向和纵向的各个环节中都得到锻炼和提高,全面提升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除了内部载体以外,外力作用也极为必要,高校要加强与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合作,实现与其他大学、国外大学、企业、地方政府等的合作,共同创新。明确并肯定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地位,凸显其重要性,吸引外界资源的流入,通过将资源加以整合使之为高校教育提供更多载体,有效提升教育效果。

2.2 加强建立“广谱式”教育理念

高校教育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高校应该注重学生创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并且兼顾实践教育,为学生的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要将素质和职业放在同等的地位,促进二者的相互交融,找到全新的教育途径,使之既具有广泛的覆盖范围,又能够体现出个体的差异性,深化教育改革。

需要注意的是,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内涵和要求[3]。广义上的创新创业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具备自主和永久性学习能力,心理素质过硬,能够随机应变,解决问题,为今后的学习和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狭义上的创新创业教育即传统观念中的教育,旨在通过教育重点向学生传达有关理论知识和技能,指导学生在社会中创办企业,增加收入,具有实在性。为了方便理解,通常认为广义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对于精神、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和强化,注重综合素养的培养;而认为狭义的创新创业教育即纯粹的职业性教育,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创业,如何从中获取更多的财富。从通俗的理解中不难看出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各高校更加注重对于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因此,目前多数高校正在大力开展广义上的教育,在形式、内容等诸多方面都有所改进,目的在于响应国家号召,改变人才培养方向,使学生在综合素质上得到提高。“广谱式” 教育的宗旨是实现广义和狭义教育的融合,兼具素质性和职业性,为社会培养综合性创业人才。因此,应该在加强素质教育的同时开展职业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创新创造性思维和能力,能够积极面对并较好地解决创业过程中的问题,还需要让学生掌握创业技能,加强培养其实际创业能力。该“广谱式”教育理念体现出素质性和职业性的相互交融,使创新创业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提升,有助于该领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当今社会对于创新创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在广度方面达到要求,还要具备一定的深度,而高校教育需要深刻认识到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将其加以落实,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当今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顺利融入整个教育体系中,提升教育质量,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2.3 形成“实践导向”型教育模式

对于真正想要创业的学生来说,需要具备多种知识和技能,然而很多能力的形成不可能通过简单的学习就能获取,需要长期的实践和积累。学术上将此类无法从课堂中获取的经验知识称为缄默性知识体系[4]。基于以上分析可知,如果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来达到创新创业教育,其效果必定不能满足实际要求,而且会降低整体教学水平。因此,应该加强对实践的重视,在探索中形成“实践导向”型教育模式,突出实践的重要意义,达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将平时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首先,构建“实践导向”型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开展需要明确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授课内容方面,“实践导向”型课堂应该着重突出实践性,尽量为学生营造较为接近实际创业的情境,借此环境向学生传授创新创业有关知识,锻炼其相关能力,加深理解与掌握。在教学方法上,应该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其进行探究,并结合具体的创业案例展开教学。在案例讲解中,教师应该掌握好度,避免对学生造成思维上的影响,违背创新和创业教育的初衷。实际上,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围绕教学目的进行选择,不管选择何种方法,只要达到最终目的便值得肯定。“实践导向”型课堂教学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创造性实践提升创业能力。比如,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查询有关资料,并写出自己对于资料的感受,课上针对资料互相交流并发表意见,教师此时应该认真分析学生的意见,并指出其中的不足,以此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其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目前,“挑战杯” 创业大赛成为大学生参与实践的绝佳机会,该比赛已经开展多年,受到各大高校的热烈欢迎。然而,有专家学者指出赛事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比如,其更加注重外在形式,而忽略了其中的内容;由于选拔要求等原因,其覆盖范围受到限制,基本上只有校内的精英才能有资格参与其中;虽然表现得极为隆重,但是并未达到理想效果。对于此类问题,学校、政府等方面应该通力合作努力解决。抛去其中的负面影响,“挑战杯” 创业大赛确实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在赛前准备阶段,学生能够加强训练,促进了教育和学习;在比赛过程中和赛后会有相应的训练和拓展活动,学生在参与中能够加深理解,并有可能从中找到创业机会。除了“挑战杯”创业大赛以外还有很多教育实践平台,比如,大学科技园、企业孵化器等,这些实践平台内部设施比较齐全,足以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高校师生可以在其中进行教学活动或开展相关实验。通过具体实验,学生可以针对结果进行总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能够对以后的创业产生一定的指导作用,提升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业社团或俱乐部等,此类组织要求相对较低,适合大多数学生参加,使之在其中得到能力上的锻炼和知识水平的提高;此外,创业论坛能够通过“一对一”式的针对性辅导,对学生提出的疑问给予解答,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探索“实践导向”型创业评价体系。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评价相当困难,原因是其无法通过试卷或书面形式进行考评,注重实践和过程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需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二是创业行为和能力的提升。显然,单纯通过理论测试无法进行准确判断。为此,有学者认为,应该建立全新的评价体系,由于创新创业教育产生的效果具有滞后性,因此可以以毕业生的创业成功率作为评价标准[5]。该评价方式认识到了教育的实践性,但是却忽略了素质性教育,未能认识到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在整体中的重要地位,单纯以能力或结果来做出评价,具有很强的片面性,而且创业能否成功取决于多种因素,不可一概而论,更不可脱离“广谱式”教育理念。所以应该建立“实践导向”型评价体系:兼顾实践的短期和长期过程,既要看到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要经过长期观察掌握其对社会贡献的力量;在评价内容上加以拓展,除了关注创业情况以外还要看到在具体岗位中的创新能力,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个人综合素质等多个方面展开全方位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效评价,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6]。

3 结语

当今时代强调了创新和创业的重要性,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主要阵地,高校应该对社会要求做出积极回应,转变传统观念,加强教育改革,扩大教育覆盖范围,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进行融合,注重个体化差异教育;兼顾素质性和职业性教育,强化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平台,优化评价方式,促进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希望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培养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素质专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专业降噪很简单!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