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构建
2021-03-07卜庭梅
卜庭梅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07)
现阶段,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在总体经济体系建设框架之下,一方面,需扩大市场经济在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中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将“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践与中国职业教育结合,在新的工业生产制造产业链条件下,推进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应用,进而培育出与即将实现的工业4.0 时代相符合的新型职业化人才,通过人才与产业间的互动,逐步升级我国制造业发展水平。以此为出发点对主题展开具体论述。
1 新时期高职院校教师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1.1 总体经济体系要求培育工匠精神
在总体经济体系建设的新时期,我国在总体经济框架下,扩大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一方面,将我国市场经济与国际经济进行了全面对接,从而使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另一方面,在国内市场实施的金融体制深化改革,与“中国制造2025”工业战略的全面实施,实现了中国工业转型升级,并在转型升级的基础上,使中国制造业具备一定的“工业设计能力”[1]。因而,在两大市场获得深度统一的前提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已成为必然要求与必要选择。
1.2 制造业发展扩增了工匠精神需求
全球经济危机发生后,世界各国纷纷掀起了工业改革浪潮,并且将工业向4.0 时代转型发展,作为改革的基本方向。中国在这股工业4.0 改革浪潮下,从顶层设计的层面,制定了与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相一致的“中国制造2025”工业发展战略,在吸收制造业历史发展中经验时,发掘出有中国特色的工匠精神,认识到工匠精神在制造业领域的重要性,形成了工匠精神与工业设计间的新关系,促进了中国制造业在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以及在工业设计能力方面的水平升级[2]。因此,制造业发展在实质上证实、扩增了对工匠精神的培育需求。
1.3 高职院校职业教育需要工匠精神
在中国社会不同的发展时期,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目标定位与教学方法也随之发生变化。就当前而言,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应用经验表明,在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实践中,要在目标定位层面,将综合素质培育与工匠精神联系起来,透过对工匠精神的深入研究,使工匠精神成为引领中国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并通过打造工匠精神培育的新体系,使高职院校培育出与工匠精神相一致,具备工业设计能力的新型职业化人才[3]。因此,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阶段,需要进一步将工匠精神转化为职业教育中的核心理念,并通过对它的体系化应用培育人才。
1.4 工匠精神是新型人才的必备素质
一方面,在产业转型升级后,制造业企业的产品生产制造过程,明确被划分成设计环节、材料环节、生产加工环节、市场营销环节、售后服务环节,将营利空间的90%以上集中到具有创新特征的设计环节,形成了以工业设计研发为主导的新型产业链条。另一方面,商业化运营模式,快速增加资本与工业设计研发的资源整合,进而保障了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因此,新型人才在职业选择与规划及职业化发展生涯中,工匠精神已成为培育其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
2 高职院校教师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构建基础分析
2.1 新型人才培育中的“质量管控”相对有效
当前,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中已普遍实践,因此,从新型职业化人才“质量管控”角度分析,高职院校教师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基础已具备。一方面,高职院校已借助“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式,完成以人才培育为中心的人力资源优化,既满足了制造业企业对职业人才的直接需求,又实现了高职院校职业人才培育的明确方向,进而建立相对完整的“人力资源供需关系”[4]。另一方面,制造业企业的设施资源向高职院校的对接,为学生提供场景化职业能力训练环境,真实情境强化了技术训练有效性精准性;同时,校企合作,创新了诸多针对不同类型人才的培育方案。尤其是高职院校“师生教学方式”与教育实践培育中的“师徒传授方式”的运用,创建有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进而将“大国工匠”与“大国职业教育”进行有效统一,为我国新型职业化人才培育奠定坚实基础。
2.2 “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已经相对成熟
与传统时期相比,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体现了多样化特色,高职院校通过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案的科学选择与合理应用,建立了相对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使教职工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变成相对成熟的人力资源培育模式[5]。一方面,高职院校在招聘、培训、项目立项、岗位设置等环节,应用一套以师资队伍建设为目标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通过“谈经验”“做课题”“建团队”,完成了针对不同职业类型的教育项目研究与教学实践。另一方面,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对工匠精神的体现学习及转换应用,形成了“师资队伍”的工匠精神培育与“师资队伍”的工匠精神传导机制。使工匠精神贯彻到整个教育项目的研发设计与教学实践诸环节。所以,“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已相对成熟,为进一步构建工匠精神培育体系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
2.3 品牌化的“校风校纪”产生了积极影响
当前,高职院校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将院校文化建设工作与院校品牌化发展联系。一方面,运用“思政教育” 将中国政府的顶层设计理论与相关政策进行了系统性传导,使学生有清晰的世界观人生观。在世界观层面认识到了全球化背景下实现“中国梦”的具体方案;在人生观层面理解了职业规划与职业生涯中需要习得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将制造业企业产品生产制造的产业链思维,与学生综合素质培育结合,激励学生研发探索,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科学指导与牵引。因此,严谨的学风与艰苦奋斗及与时俱进的精神已深入到学子内心,为其接受职业化教育产生深远影响。“严谨尚勤”的“校风校纪”为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构建设置了传导机制发挥作用基础。
3 高职院校教师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构建措施
在“质量管控”“师资队伍”“校风校纪”三大基础已具备的条件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构建已满足了其构建所需的必要充分条件[6]。因而,在高职院校教师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构建实践环节,现阶段只要以现有改革成果与工匠精神应用经验为条件,进一步从教学观念层面、课程研发层面、评价体系层面加以完善,即可创建出相对完善的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体系。下面结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经验,对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构建措施展开具体讨论。
3.1 引入新思维,完善工匠精神培育理念
从当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建设成果方面分析,高职院校要引入“产业链思维”,将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与我国制造业企业产品的生产制造进行密切对应。从而使工匠精神培育,落实到职业教育各环节。同时,借助“思政教育”途径传导“顶层设计思维”,为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提供“指路明灯”。具体如下。
第一,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针对一些企业产品生产制造产业链,有一个相对完整认知。如以新能源汽车制造为例,通过对“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中的产业链分析,使学生明白了“工业设计”的价值与内涵。通过案例解读与理解,一方面,清晰认识到在“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过程中,设计环节工业设计能力,在整个生产制造产业链中的重要性,既是核心技术,也是一种扩增利润,及确保产业转型升级的生产能力。同时,通过对“新能源汽车”设计环节、材料环节、生产加工环节、市场营销环节、售后服务环节的细致解读,学生理解了整条产业上的“分工与合作”重要性,领会职业化选择与岗位匹配的要点,从而深入到“工匠精神”核心,即对任何一项技能的学习、训练、应用、研究、创新均十分重要,而要透彻将这种工匠精神运用到自身职业生涯中,必须坚持对具体职业的热爱,养成“勤学习”“爱钻研”“好探索”“敢创新”的习惯精神。
第二,在实际高职院校教师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构建实践中,工匠精神培育理念完善的另一个重要思维是“顶层设计思维”,即通过对中国政府的顶层设计理论的解读,如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解读,对“中国梦”的理论分析,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制定的全球背景的阐明及该方案实施后产生的效用等。这种“顶层设计思维”传导,一方面,使学生明白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为自身养成高屋建瓴式的宽阔视野,必须克服狭隘的个体化人格产生的限制条件,发展自身社会化人格,并在世界观人生观的重大“振荡”“转变”后,将自身职业规划与职业生涯与整体人类命运转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伟大目标相结合,为自身持续性的养成一种“超拔视角”,并且,能逐渐在这种精神境界的牵引下,发挥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转换为自身职业生涯中的“指路明灯”。
3.2 吸收新经验,增强课程研发成果应用
目前,各大高职院校建立校园计算机网络,且通过网络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各自经验的共享与资源分享。因此,在新条件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构建实践中,要注重对新经验的吸收,并增强课程研发成果的科学选择与合理运用。具体如下。
一方面,要结合该院校的实际专业,将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构建工作与具体专业结合,预防“一刀切”或“模式化应用”。另一方面,应针对具体专业课程,设计与之配套的课程方案。
如以汽修专业为例,汽车产业在我国发展具有规模化与数量化的特征,但在发动机方面研发相对滞后,对汽车造型设计方面的弱点也未能全面克服。因此,教师就可根据实际课程体系设计需求,将汽修专业课程比例进行调整。首先,从汽车生产制造角度,为学生设计具有产业化生产制造特征的“理论”教学方案,让学生具有一个完整的汽修知识结构。其次,教师需从实践层面,划分出针对汽车外观造型的设计课程,如发动机的设计研发课程,及与其他各环节对应的课程专题。这样就可确保汽修专业在吸收其他研究成果的同时,快速地将成果转换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3.3 细化诸指标,完善能力培育评价体系
现阶段,高职院校在工匠精神培育体系构建中,对评价体系十分重视,并且在构建思路方面,将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教学方法、能力训练、素质评估进行了配套设计。因此,在工匠精神培育体系构建实践的新时期,应紧扣“指标化评估”这个关键节点,将指标作为实际上贯穿于整个教学评价活动的“一根红线”,具体如下。
首先,要将工匠精神培育转换到实际综合素质培育,按能力培育分类,使实际工匠精神培育,转换成具体的“能力要素”,从而针对每项“能力要素”,匹配设计对应的评价指标。其次,整个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运用,要求通过教学课程、方法、评估三大环节加以实现,因此,要将细化后的“能力要素——评价指标”进行反向检验,确保课程研发与教学方法创新及评价指标体系的一致性。最后,在实际操作层面,要求通过激励机制、评估机制、监督机制,制作每节课的评估表,推进全过程能力培育评价体系实践,进而保障工匠精神的有效培育落实。
4 结语
新时期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目标定位发生了变化,在全球化背景与中国深化改革方案实践条件下,高职院校人才培育已超越了传统时期的技能性目标,转型到了对具有产业链思维与工业设计能力的素质培育。因此,综合素质能力成为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直接目标。而要较好地实现该目标,除科学技术方面的资源配置外,进一步发掘工匠精神优势,已成为必然趋势。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已十分明显,而对构建基础也已搭建完成。所以,高职院校应通过自身在教学方法方面的研发,借助转变教学观念、增强课程研发,及配套的评价体系设计,将教育目标与教学手段结合,培育出与中国工业4.0 发展相适用的新型职业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