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核心要求与路径探析

2021-03-07卢强何玉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19期
关键词:培育育人时代

卢强,何玉芳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 100044)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1],其中,人才培养是核心。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高校承担着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任。新时代、新使命、育新人,时代新人的培育是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的新要求,是实现新时代总任务的人才保障,是适应新时代的个体成长的内在要求。

1 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在新时代的体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六个下功夫”,指明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方法论,是培育时代新人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高校在育人实践中,要遵循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个体成长的一般规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落实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高校时代新人的培育应以时代发展、高等教育发展、个体成长成才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好人才储备。

1.1 符合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能够推动时代的发展

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决定了新的人才培养的思路必须立足于新时代和新的主要矛盾、要体现新时代的特点;同时,培育时代新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又客观地反映了当下历史阶段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客观需求。“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2],这两个“没有变”也告诉我们,不论所处的历史阶段如何变化,人才培养目标将定位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与过去的人才培养观相比,时代新人观也呈现出了一脉相承的特点。革命战争年代,人才培养定位于培养造就民族解放的“先锋队”,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人才培养定位于共和国的“建设者”,改革开放后,人才培养定位于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同的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既呈现出时代性、特殊性,也呈现出历史普遍性。时代造就人,人通过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推动时代的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定能作为能动力量推动新时代的发展。

1.2 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丰富人才培养的维度

培养人才是学校的应有之义,古今中外,教书育人一直都是学校最重要的使命。1933年,时任哈佛大学校长的美国著名教育家科南特曾坦言:大学的荣誉不在于校舍大小和人数多寡,关键在于人才培养质量。世界一流大学都有共同的特征,就是在发展战略层面把人才培养职能置于主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3]。培养出一流人才是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唯一标准,也是高等教育发展到21世纪,得到普遍认同的核心任务。

高等教育要满足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这一点也是世界高校普遍认同的人才培养方向。美国曾发起“回归基础”教育改革运动,旨在培养出质量和数量都满足国家发展需求的人才。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人才培养,培养符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时代新人的培育应当着眼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发展方向,拓展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广度。

1.3 符合个体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践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新时代的人才培养目标,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站在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视角提出的人才发展观。作为个体,人的成长和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其社会属性,同样也有其自然属性。将当代青年作为社会中的个体,从个体成长的维度探寻理想状态的个体所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也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个体是构成社会的细胞,个体得到发展,社会也会随之得到发展。“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4]。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育提出了方法指导,为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给出了行动指导。

2 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核心要求

时代新人观是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中被赋予时代特质的人才培养的理想目标,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有义务厘清时代需要的人才的核心素养,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人才培养的方法、体系和路径。

2.1 新时代培育时代新人的总体要求

关于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提法:一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二是多次提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是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对于新时代人才的核心素养,习近平总书记也从不同角度多次进行了阐述。2014年,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青年要在以下4 点下功夫:“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6]。2018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对广大青年提出了4 点希望:“一是要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二是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三是要求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四是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2019年,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提出了6 点要求:“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要热爱伟大祖国,要担当时代责任,要勇于砥砺奋斗,要练就过硬本领,要锤炼品德修为”[7]。

2.2 时代新人培育的三个层次要求

纵观新时代人才培育的总体要求和核心素养,我们认为,时代新人的核心要求应该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其中体现了3 个层次的需求,蕴含了3 个层面的含义。

第一个层次“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现了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和国家特色。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就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培养的目标首先应该是培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次层次“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体现了人才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人才培养应当契合新时代国家建设的需要,培育有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时代新人。

第三个层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现了作为个体的人的整体性和全面性。从个体成长目标和理想状态的人的价值维度看,完善的人格养成、高尚的品德修为、过硬的知识本领、良好的文体素养、朴素的劳动精神,都是作为个体的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品质和素养。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9],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明确了方向。

2.3 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核心要求

在高校的育人实践中,应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理想信念、爱国情怀、担当意识融入育人体系,将完善的人格养成融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大学的重要任务是人才培养,人才包含两个方面,“人”和“才”,“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2.3.1 软实力,目标定位应当是“有教养的公民”

一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高校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要坚定理想信念,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应当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和情怀,有对国家、对人民最深沉的爱,脚踏实地,做中国梦的筑梦者、追梦人。

二是高尚的德行和完善的人格。新时代的道德判断标准是: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明大德就是要立足国家、立足社会、立足人类;守公德就是要遵守规则、尊重秩序、尊重差异;严私德就是要有向善求真的自觉。培育完善的人格是指能悦纳自己、体察他人,能敬畏规则、尊重规律,能追寻真知、踏实认真,能在不断地认识自我中,与世界、与自己和解。

三是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视野格局。人文素养指向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以文化人、以美育人,良好的人文素养使人有能力欣赏美、感受美,进而对生活抱有热爱,对生命充满好奇。认知能力体现胸襟和眼界,眼界和视野决定格局,高校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有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有大格局和大情怀,更要有仰望星空的信仰和脚踏实地的体悟。

2.3.2 硬实力,目标定位应当是“善于思考的专业人员”

一是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理性思辨能力。问题意识是发现、认识问题的一种思想自觉,是针对问题的一种主观意识,拥有问题意识意味着对问题进行了主动思考,拥有问题意识才可能为解决问题提供更多、更准的途径与策略。理性思辨能力是建立在客观公正的态度基础上的,对事件进行客观全面剖析的能力。勤于思考、善于分析的人能在历史的环境中理解历史,能设身处地站在不同主体的角度进行思考,能分清客观理性和主观感性,进而减少主观价值判断的影响。高校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

二是自我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能站在客观的角度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悦纳自己、体察他人;能在更广阔的空间理性看待得失。保持客观的态度,就事论事,重视团队的力量,在协作中善于倾听,遇到问题主动、坦诚沟通,互相尊重、求同存异,能体会到个体对团体的支撑作用和团体对个体支持作用,有坚韧不拔的耐力、百折不挠的韧性和团队协作的精神。

三是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过硬的专业能力。扎实的理论素养,高度的专业敏感度,就某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能力,熟练的专业实操能力;有学习能力,会从既有工作中总结和反思。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根本的立足点在于人格的养成和塑造,而个体的人格,通过家庭的烙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状态。

3 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路径探析

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使命,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下功夫”,为时代新人的培育提供了方法论。

3.1 更新育人理念,“树人”先“立德”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时,也对广大高校教师提出了要求:“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新时代的高校教师,不仅要专业过硬,更要政治过硬、德行过硬。

“树人”先要“立德”,提高高校教师的育人能力,加强教师党员群体的先锋模范作用,关键在于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重点在于师德师风建设。高校教师作为知识的教授者、价值观的传递者,首先要“立德”。教育部发布的关于立德树人和师德师风建设的要求,更是从制度层面对高校教师的“德行”进行了硬约束。好教师的教育应该是“育人”和“育才”相结合的过程,高校教师应当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师资基础。

3.2 构建育人工作体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10],这对高校育人体系的构建做出了基本构想。强调全员育人,高校教师不论是从事教学、管理,还是服务工作,都是育人的主体,重视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不同育人主体立足各自本职工作,挖掘育人元素,通过“言传”和“身教”实现育人功能。

首先,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道:“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政课要增强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要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针对性问题,一直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关注的话题,如何实现思政课程与当今大学生话语体系的对接、如何将诸如翻转课堂、同伴教学法等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运用于思政课程,这些都是解决思政课程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要面对的问题。这对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又红又专的专业素质外,还需要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其次,落实“课程思政”,深挖专业课的育人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要求高校专业课教师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科学精神的传承者、社会价值的挖掘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他们能够从一般的专业规律和定理中,提炼专业能力在社会层面的贡献力,能够将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小我”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大我”结合起来,在专业讲授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他们能够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中落实教书育人的目标,深入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再次,加强党支部建设,发挥党员在“育人”中的先进性。加强教师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党员这个先进群体,带动和影响其他教师,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思想理论水平,为办好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阵地保障。加强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学生中做好党的理论、政策、方针的宣传,从学生中发现、培养优秀分子。充分发挥学生的朋辈教育作用,让更多的青年学子了解党,进而树立为党工作的志向。

最后,充分认识和挖掘辅导员、班主任,学校管理、服务部门教师的育人作用。辅导员、班主任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承担着学生日常管理和教育的任务,应当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发挥与学生情感交流多、对学生了解全面、与学生话语体系能对接等优势,在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育人功能。参与学校管理、服务的部门承载的育人功能是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形式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学生教育管理的全方位,高校教职员工都是学生思想引领和价值传递的重要主体,都在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实现着教育功能。

3.3 变革工作方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从时代新人所需的核心素养入手,并以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教育活动。过去一段时间,教育教学活动存在照本宣科的倾向,对学生思辨能力、质疑精神的引导不够;在学习效果评价时更注重成绩等结果性评价,对学习的过程性评价重视不够;学生自主思考意识不足,停留在知识学习的层面,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效率低。突出表现是,高校培养的人才在进入社会时,存在较大程度的适应困难。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应当以提升综合素养为目标,改变以往的教育方法,推行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BE)。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将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是培育时代新人必须考虑的问题。

倡导以文化人,培育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倡导学生回归经典,从读书开始,培养学术精神,提升学术审美,锻炼思辨能力,回归学术初心,从社会科学的视角理解学科的交叉和交融。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在微观的学术研究和宏观的趋势把握之间切换,了解行业、国家、社会的发展大势,拓宽视野和格局。以历史、文化、艺术为载体,带领学生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和文明的交流和交融,感受深藏在艺术中炽热的喜欢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去感受艺术家对于其所在世界和时代的感知,去感受艺术中折射的历史变迁,进而更好地理解偶然中的必然性,感受人类社会的过去与未来,感知“和而不同”的真正含义。

培育“时代新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深切召唤,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迫切需要,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远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工程[13]。“时代新人”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全局性问题,明确了当今教育新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为未来我国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14]。新时代育人核心素养的完善与更新,是基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基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的考量。当代青年学生需要的,除了爱国、守法、诚信、友善外,还有更重要的全局观、义利观和理性思维,作为高校育人工作者,能做的首先是做好自己,身体力行。在现实生活中,是否能明辨是非,是否能理性、客观、全面地看待事物,是否能在金钱和权力面前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首先要思考的,也是我们需要传递给学生的。

猜你喜欢

培育育人时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