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广东革命老区内源型发展路径探索
2021-03-07杨俊丽
杨俊丽
(华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1 研究背景
广东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革命老区遍布全省各地。根据官方数据,目前广东全省共评定革命老区村庄50 769 个,革命老区乡镇776 个。2019年底,广东省政府颁布《广东省促进革命老区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该条例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六章“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 的第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红色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研究、挖掘和展示红色资源文化价值。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旅游主管部门应当支持革命老区建设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线路,完善红色文化旅游配套设施,指导旅游企业开发、推广具有红色文化特色的旅游线路、产品及服务。”[1]这一条例表明,经过长期的探索,广东省更加强调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促进革命老区的发展。
2 分析框架
我国学者在对保护文化资源的研究中大多使用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功能论”和费孝通的“文化开发利用观”。前一种理论更多关注文化原有的静态功能,后一种理论则认为文化资源在社会中具有功能的同时,强调文化遗产是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基于当今中国社会不断发展的动态的新型社会结构,近年我国社会学界提出了新古典“结构—功能论”的分析框架[2]。运用新古典“结构—功能论”,笔者认为,在当前经济社会结构处于转型时期,我国红色文化资源的形态并非静止不变,在当今社会发展中不仅可能表现出新的功能,而且可能形成新的结构,由此将形成一种新的结构—功能。同时,通过功能转变与结构转型,红色文化资源也可能具备内源性动力,并可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竞争优势。
3 探索广东革命老区的内源型发展路径: 以红色文化资源为竞争优势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广东革命老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积极尝试和探索,取得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近些年来,广东革命老区也以红色文化资源为竞争优势,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3.1 外源型发展路径的成就和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革命老区的发展一直比较重视。从20 世纪90年代开始,在对革命老区进行资金等资源的配置方面,广东一直走在全国各省前列。到2011年,广东省各级政府对全省革命老区的2 445 个贫困村、25.08 万贫困户进行了帮扶,其中扶持发展村集体项目7 961 个,帮助4.3 万农户解决住房难等经济问题,革命老区的村容村貌和人民生活得到了较为显著的变化[3]。党的十八大以后,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广东革命老区的发展,从多层次、全方位对广东革命老区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支持。根据《广州日报》的报道,从2019年起,广东省财政加大了对革命老区的专项财力补助,对重点革命老区提升到每年每县4 000 万元,其他革命老区则为每年每县1 000 万元。同时,在推进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方面,广东省财政支持革命老区符合条件的革命遗址抢救、整理、保护和维修,2019年落实革命老区县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经费3 亿元[4]。
综上可知,长期以来,广东各级政府为革命老区的发展配置了大量的资源,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不过,由于历史及自然等因素影响,广东部分革命老区,特别是粤东西北地区的革命老区,其经济社会发展至今仍比较落后。直至近年,广东革命老区的很多乡镇和村庄都是政府重点“扶贫”的对象。参照竞争优势理论,广东革命老区竞争优势的持续力取决于3 个重要条件:第一是具备特殊的资源,比如,拥有某种差异性的产品或服务; 第二是特殊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越好;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自身持续的改善和提升。对广东革命老区而言,其实这些乡镇和村庄都是拥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的,因为它们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果把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好的话,是有可能摆脱被“扶贫”的局面,走上一条不同于外源型发展路径的新的路径。现实确实如此,最近几年来,广东革命老区正在积极探索一条内源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3.2 探索一条内源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厚,在高质量脱贫和可持续发展中应当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对于将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当地发展的关键要素,近年来广东各地的革命老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以韶关、惠州和汕头的经验较为典型。
(1)韶关经验。作为粤北军事重镇,韶关市的红色文化资源数量在全省名列前茅。在广东省革命老区、 红军长征突破国民党第二道封锁线主战场的韶关市仁化县,红色文化资源更是形式众多、 内容丰富。近年来,仁化县切实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创办了广东省唯一一个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以此为契机,仁化县委、县政府依托当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指导旅游企业开发、推广具有红色文化特色的旅游线路、 产品及服务,成功举办“南粤微长征·红色古驿道”仁化首届25 公里徒步活动,全力打造石塘酒香古镇、城口红色小镇以及以红色为基调的“体育+旅游”等红色旅游“拳头产品”,努力把仁化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红色旅游区域。目前,该县精心推出了经典红色乡村游路线。国庆、春节、“七一”“八一”前后等时期,沿着这条经典红色乡村游路线,一处处红色文化遗址成为众多机关单位、普通党员家庭探访红色记忆的热选地,也带旺了沿线农特产品、农家乐等行业,激发了革命老区发展活力,促进了革命老区农民增收[5]。
(2)惠州经验。惠州市惠东县高潭镇也是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探索内源型发展的成功典范。作为全国最早建立区级苏维埃政权的地区之一,被誉为“广东井冈山”和“东江红都”,高潭镇境内保留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近年,高潭镇把保护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加快革命老区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探索“红色+研学”“红色+生态”“红色+休闲”等发展模式,构建了一体化的红色旅游产业体系。加大红色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力度,高标准、高水平建设了一批红色旅游精品项目;以粤菜东江菜为主题,建设了一批红色主题餐厅;发展红色住宿产业,建设了一批红色酒店和民宿客栈;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推广了一批红色旅游商品;以惠州革命历史场景为基础,举办了一系列红色演艺活动和红色纪念活动。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到高潭镇旅游学习的人数达到了46 万人/年,当地群众的收入从原来的人均1.2 万元增加到1.9 万元[6]。
(3)汕头经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探索革命老区内源型发展的成功典范还有汕头市潮阳区金灶镇桥陈村。该村曾是小北山游击队开展革命活动的基地,因地理位置偏僻,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缓慢,在2016年被确定为省定相对贫困村。2018年起,在被确定为第一批“红色村”党建示范点后,桥陈村实行“红色文化+乡村旅游” 发展战略。建立了红色文化广场、红色公园、红色主题展厅、红色通道和红色渡口等,打造了一体化的革命传统教育体验基地。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后的桥陈村,水光山色如画,红色文化处处展现,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红色旅游景点。2019年9月,桥陈村入选“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至当年年底,该村村集体和村民实现稳步增收,贫困户陆续脱贫,革命老区的活力重新焕发[9]。
综上所述,从市到县到镇再到乡村,广东革命老区在最近几年获得了令人瞩目、前所未有的发展。曾经的韶关仁化县、惠州高潭镇、汕头桥陈村,因地理位置偏僻、交通设施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养在深闺”不为外界熟知,只能依靠政府扶贫艰难发展。如今的它们,在政府的支持下,“深挖”当地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在进行保护的同时大力“开发”红色文化资源,使当地成为热门旅游之地。它们在近年发展的成功,究其原因,归根到底是因为它们已经不再是走以往的外源型发展道路,单纯依赖政府的资源配置,而是在外部(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的条件下积极探索出来了一条内源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以新古典“结构—功能论”的观点来分析,在经济社会结构转型条件下,人们的风俗习惯、 行为方式、宗教信仰、遗址遗迹等历史文化资源不但发生了功能性变化,而且发生了结构性变化。韶关仁化县、惠州高潭镇、 汕头桥陈村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功能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条件下已经发生了变化(如汕头桥陈村的红色公园原本只是本村村民休闲娱乐的地方,现在已经成为游客感受红色文化气息的地方)。由于功能转变,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所处的经济社会结构也发生了转型,已经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红色旅游业。
因此,广东革命老区原有的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是这些地方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是这些地方的历史文化资本,可以转化为促进当地发展的现实生产力。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当地内源性的生产要素,经过一番挖掘、重组和创新后,吸引着一拨又一拨的游客前来。不仅如此,最近几年广东革命老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不停留在萌芽期,而是充分利用各种关键的生产要素,进行垂直或水平的产业扩散,形成产业集群(如韶关仁化县的经典红色乡村游路线,即金喆园→双峰寨→石塘古村→堆花米酒坊→董塘安岗村→城口铜鼓岭→城口恩村、上寨村,就涵盖了当地的民宿和酒店、地方风味餐饮、乡土食品和民间游乐等行业),积极引导产业向更高层次的形态发展。根据笔者在韶关仁化县、惠州高潭镇、汕头桥陈村的考察发现,这些革命老区目前正逐渐由主要依赖生产要素发展的阶段,逐步升级至投资导向发展阶段。从竞争优势理论来看,一个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资源之所以能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源型因素,主要靠的是基于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产业可以持续地扩大和升级。由是之故,广东革命老区文化资源的产业持续地扩大和升级,必将成为推动当地发展锐不可当的竞争优势。
4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在作为近代中国革命策源地的广东,遍布全省的革命老区有非常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是革命先烈为当地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必须利用好、发扬好和传承好,才能让红色文化资源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作用。要利用好、开发好和传承好红色文化资源,又离不开对之进行活化发展。
该文的研究表明,运用新古典“结构—功能论”进行分析,一方面,在当前经济社会结构转型条件下,原生态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广东革命老区发展中不仅可以发生功能性变化,还可以发生结构性变化,形成一种新的结构—功能;另一方面,原生态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功能转变与结构转型,不但可以成为推动广东革命老区发展的内源性要素,而且可以使当地产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并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全国各革命老区应该利用好政府支持革命老区发展的政策,激活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将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源性动力。这样,全国各革命老区将实现真正的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