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探析
2021-03-07严向远
严向远
(长沙学院,湖南长沙 41002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核心课程,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大历史责任和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并多次强调要在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国人民的重要精神家园。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2]。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价值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的研究现状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下简称“概论课”)是中国大陆境内高校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干课程,在这门课教学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确有必要。学界已经开展部分理论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此处是从大思政和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角度来研究如何融入的问题。这方面研究以数篇硕士论文为主,外加部分期刊论文,主要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以及融入的路径,包括强化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加强教育载体建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
二是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方面的期刊论文近两年来稍微增多,但高水平成果不多。主要研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依据、必要性和可能性、主要内容、有效路径、遵循原则等。
三是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某一具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前主要是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的研究有少量期刊论文,主要介绍了融入的目的、内涵和方法等。
综上,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已经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思政课相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但是具体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思政课、特别是融入“概论课”教学的研究成果还较为单薄,关于能够直接指导“概论课”教学的研究成果还很少。因此有必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概论课”教学进行系统研究,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提供理论上的启发和实践上的指导。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的研究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就是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价值的契合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内容与“概论课”授课内容结合起来,使得大学生在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独特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的理论价值在于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联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今天的中国得到继承和发扬,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有机结合,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进行“概论课”授课提供理论指导和思路启迪。实践价值在于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概论课”课程内容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如何从内容、形式、方法上将这些内容相融合,以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高“概论课”的文化底蕴和中国特色,提高理论的说服力、亲和力和感染力,从而便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概论课”教学是面向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及其主要成果的知识传授、 素质提升和精神境界升华的立德树人匠心工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中重要内涵之一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它既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照搬,也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原样复制,而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情况,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结合起来进而达到融合。从理论内在关系来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更是坚持其道路的必然选择、发展其理论的内在诉求,完善其制度的基本途径、建设其文化的重要内容。”[3]而“概论课”也正是要坚定学生“四个自信”,所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融合,是该课程教学的应有之义。两者的融合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进行。
2.1 教学内容方面
“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概论课”教学中直接碰到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是实现“概论课”教学有效性的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概论课”教学相融合的关键就是找到二者在内容上的契合点,激发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如在讲述毛泽东思想的相关章节,要给学生勾勒出毛泽东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血脉相通、 一以贯之的文化智慧理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结合点。在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时,在突出教学主题的同时,要想方设法激活其中的文化知识点和文化链条,将重点放在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理念和智慧上的相通性和继承性,而且要尽可能引起学生的共情、共鸣。如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可以讲解古人与此相关的理念和故事。如建设美丽中国,讲讲古人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哲学与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概论课”教学在内容上的融合,就是要在理论的阐释中激活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2.2 教学方法方面
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积极引导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结合起来。如在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知识点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给学生提出和设置相关问题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之间有哪些相通之处”等;在讲述毛泽东思想的相关知识点时,可以给学生列出毛泽东喜爱的传统文化典籍,在此基础上采取心得交流会、诗歌诵读等方式深入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毛泽东个人成长的影响和毛泽东思想形成之间的关系。
2.3 实践教学方面
学校和任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在校内,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互动,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读书活动、传统文化经典心得演讲、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 在校外可以依托“概论课” 教学社会实践基地有重点有选择性地进行社会实践,选择那些与课程教学内容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系比较紧密的实践场所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中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在思想上得到熏陶和洗礼。
2.4 教学考核方面
大学生对自己的课程成绩还是比较重视和关心的,因此要充分利用课程考核这根指挥棒,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学生学习“概论课”既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人文素养的养成过程。过去的课程考核更多侧重教材知识点的考核,没能完全体现考核目的。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概论课”融合背景下,“概论课”考核应是包括期末考试、社会实践、日常表现的综合考评,在评分标准上要考虑更多设置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考试内容,加大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尤其是重点考核学生参与校内外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表现情况。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基本原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概论课”教学的融合不是任意的内容组合,也不是要做成华而不实的漂亮拼盘,二者的融合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3.1 方向性原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概论课”教学的融合实际上是要实现课程政治功能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意蕴的有机统一。在这个统一的过程中,政治功能仍然是第一位,这是由“概论课”课程定位和课程任务所决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概论课”教学的融合必须坚持方向性原则,即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精神,促进当代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首先要让所有任课教师和学生懂得,只有坚持正确方向性原则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是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方向性原则要一以贯之,有始有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坚定“四个自信”,最终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2 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概论课” 教学融合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青年大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的地位,让他们自觉接受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课程知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课程教学的完美统一,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升华为智慧,内化为人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概论课”教学的融合要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决不能只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自说自话,将臆造的所谓融合成果想当然的强加给学生去接受,那样就失去了融合的目的和初衷。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大学生自觉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通过情感认同和事理说服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亲近感,推动其实现积极的自我教育,从而达到传统文化中的“慎独”境界。
3.3 创新性原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概论课”教学的融合要坚持创新性原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扬弃地加以继承。”[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影响现实的同时,也在新时代中发生蜕变,因此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关键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概论课”教学的融合,既要体现继承、 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又要体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要求,在创新中不断增强课程教学的时代感和实效性。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进一步丰富“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3.4 辩证性原则
辩证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马克思说“问题的解决只能由人们根据特定的环境和条件按照辩证法的逻辑来解决。”[6]相应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概论课”教学的融合也要坚持辩证性原则,从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中全面认识和把握融入的规律。一方面要充分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概论课”教学文化底蕴的丰富价值资源。另一方面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也不能全盘接受。一是虽然从其主要内容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博大精深,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与“概论课”教学相融合;二是任何文化形态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就其发展过程来说它是属于过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概论课”教学的融合要服务于阐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和育人效果,不能将“概论课”变成传统文化的普及课,那样就是本末倒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