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汉翻译的难点分析与解决对策
——从日语语言特点与中日文化差异谈起

2021-03-07陈芷悦窦硕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34期
关键词:敬语用语男女

陈芷悦,窦硕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16)

翻译,不仅是双语转换的方式,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而翻译的质量,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进行具有直接性影响。中日同属亚洲国家,但由于两国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不同,双方具有不可避免的文化差异性,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中日双语有效转换的实现,阻碍了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进程。

在此情况下,文化差异性所导致的日汉翻译难点有哪些,如何去突破,这成为翻译领域亟待解决的课题。关春园指出,翻译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为中日文化存在差异,需通过加深对日语中男女区别用语、礼貌用语等的理解来消除中日语言文化差异[1]。郭攀霞认为,在翻译实践中应充分考虑源语言与目的语的文化差异,在信息传递中获得最大的等值,为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清除障碍[2]。此类研究多集中于总结日语的特点以及中日文化差异性,或直接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未能将上述三者有效结合。且大多数研究提出的解决措施较为抽象,实践性不强。

鉴于此,该文在归纳日语基本特点及由其导致的翻译难点的基础上,分析背后隐含的中日文化差异性原因,从而为实现中日双语的有效转换,促进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相应的解决措施。

1日语语言特点与日汉翻译难点分析

中日文化具有显著的差异性,由此孕育的语言文化也各有其特点。日语最基本的特点为称呼用词等级性、表达方式暧昧性、男女用语差别性等。这使得日汉翻译的过程中,存在不可避免的语言转换壁垒。

1.1 称呼用词的等级性

日本从古至今,语言交流都遵循着严格的等级性。例如,在日语的授受动词中可以得到直观感受。以第一人称(说话人)和第二人称(听话人)之间的谈话为例如下。

A:この本、お母さんにさしあげましょう。/妈妈,这本书给您。

B:佐藤、この本、君にやる。/佐藤,这本书给你。

C:伊藤さん、この本、君にあげる。/伊藤君,这本书给你。

ABC 例句表达的为同一意思:说话人将书给听话人,但根据听话人身份不同,表示的尊敬程度高低也不同。A 句中的听话人为长辈,家庭地位比说话人高,则用了日语里“给”的敬语。B 句中,未表明“佐藤”是何种身份,但「やる」未使用敬语,可判断佐藤与说话人社会地位相当,或关系较为亲密,近似于朋友、兄弟。C 句也未说明“伊藤さん”的身份,但从称呼和「あげる」可以看出,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关系近似于同事。

1.2 表达方式的暧昧性

在日语中有许多表达态度含糊的暧昧语。以「まあまあ」 为例,其在不同的句子蕴含着不同情绪倾向。“まあまあ、辛抱しょう。/还是忍一下吧”中的「まあまあ」表示虽然不满意,但还是想要继续忍耐的意思。“まあまあ、 そんなことをやめにしましょう。/不要再做那种事了”,这里「まあまあ」则带有规劝的意味。类似于「まあまあ」这种“得过且过”的词语还有很多,都直接表现出日语表达方式的暧昧性。

日语表达方式的暧昧性在寒暄语中也有较多体现。例如,出门时遇到相识的人,对方会问:お出かけますですか。/要出门吗? 常见的回答是:ちょっとそこまで。/是的,到附近转转。其中,[ちょっと]的意思是“稍微”,指代程度模糊。[そこ]的意思是“那儿”,指代地点模糊。这些指代不明的词语,使整个句子的“暧昧性”更加浓郁。但事实上,主动寒暄的人并非要询问对方具体的出行目的,只是一种打招呼的方式;回答的人也不需要交代自己的行踪,只要做出较为模糊的回答,回应对方的寒暄即可。

1.3 男女用语的差别性

曹春玲认为,男女对终助词「よ、ね、の、わ」的使用存在不明显的界限[3]。如「よ」有命令、依赖等意思,「ね」有确认、感动的意思,单独从意思上看,男女都可以使用。但在构成复合型结构的终助词时,有性别区分。例如,“雨が降る時、傘があれば、いいだね/下雨的时候,有伞的话就很好”中的「だね」表示说话人和听话人具有同样的信息,听起来较为生硬和果断,常为男性使用。而“今度の会議はあなたも出るわね/下次的会议,你也会参加的吧”中的「わね」,有说话人寻求同意或确认意思,语气委婉,多是女性用语。

其实,终助词中存在男女使用界限更明显的词汇。例如,“危ないぞ、おかしいぞ/危险啊!真怪啊!”中的男性专用语「ぞ」,用于引人注意或自言自语的场合,语感较强。而“早く授業が終わらないかしら/可不可以早点下课啊”中的女性用语「かしら」,表示说话人对事实存在疑虑或企盼的心情,语气较弱。

2日汉翻译难点成因分析

日汉翻译,表面上是语言转换的过程,但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跳跃”的过程,反映着文化的差异性。

2.1 中日称呼用词等级性差异成因分析

毕鹏程曾对霍夫斯坦特的文化差异指标理论进行了分析,其中一个指标是“不确定性避免”[4]。“不确定性避免”是指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人们对于不确定的、前途未卜的情境,试图加以防止的思想倾向。

日本在这项文化指标中得分92 分 (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此倾向越强),属于不确定性避免程度极高的社会。在日本企业推行“终身雇佣制”“论资排辈制”之类增加职业稳定性的政策、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分工有严格界限得到体现。正是日本社会强烈的上下级观念,导致语言交流也必须遵循严格的等级秩序。

而中国,属于不确定性避免程度相对较低的国家,虽然企业中也有明确的规则需要遵循,但同时也给予员工自我展示的空间。再加之中国社会朝着“共和”的目标迈进,古代时严格阶级观念随之淡化,都在影响着中国人的敬语意识。中国人闲聊时很少使用敬语,只有在外交、商业谈判等正式场合才会使用。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日语的尊敬语该对应汉语敬语体系中的哪些用语,分别该在哪些场合、对何身份的听话者使用,是极大的难点。若选取的汉语词不恰当,反而会被误解为讽刺挖苦等意思,与原文大相径庭。

2.2 中日语言暧昧性差异成因分析

日本是一个“孤单”的岛国,且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多发,在生产力较为落后的古代,同一地域的人们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安稳生存。因此,日本成了典型的“集体主义国家”。郭庆科指出,日本的集体主义表现为地域性的团结合作,群体中的人要以绝对忠诚作为对群体的回报[5]。

正因为日本并不像血缘性集体主义国家那样连接地“牢不可破”,因此,日本人总是“想方设法”协调人际关系、维护集体内部的和谐性,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语言表达的暧昧性。王健英分析指出,在日本人看来,委婉暧昧甚至是一种礼仪、道德[6]。语言表达越暧昧,越能显出讲话人的品位高雅。这表明,委婉、暧昧是日语表达的文化底蕴。

而中国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势开阔,不具备产生地域性共同体的条件,反而以亲缘关系为纽带的姓氏制度很完备。因此,中国成了亲族性的集体主义国家,超越了地域性的限制。

相对而言,后者的集体主义更加稳定,再加上中国人热情好客、包容度较高,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人谈话时尽量做到意思明确。相对于日语暧昧性的表达,汉语更加偏向于“词要达意”,其沟通的目的性很强,需起到明确双方说话意思或表达情感的作用。

因此,在日汉翻译的过程中,如何将日语“云里雾里”的表达,转化为汉语中常用的“直来直往”的表达,成为一个难点。若没有突破原文“暧昧性”特征的限制,直接将词汇的表面意思翻译出来,不加以“具体化”处理,会导致译文表意不清,语义不明,读者难以理解原文的真实意图。

2.3 中日男女用语差异成因分析

在毕鹏程所提到霍夫斯坦特文化差异性的指标分析中,还有一项为“阳刚文化”。日本在这一项得到了95 分。由此得出,日本是典型的“男性度”高的社会,即“男性气质”社会。

在日本,人们普遍认为男性应该果断,女性应该温柔,更加注重人际关系。且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的是男性气概,如自信武断、对金钱的索取执着而自然等。由此可判断,日本对男女气质的看法具有较大差异,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均衡。正因为此,男女用语在语气强弱、使用场所上有明显差异。

相对而言,在中国,温柔的气质、人际关系等对男性和女性来说同样重要,且男女都具备应该谦逊的品质。虽同为男性气质社会,但与日本相比更偏向于中性。因此,社会的男女性对语言所渗透的影响较小,男女性用语并没有明显的界限。

在汉语中,句末会也会添上表达说话人语气的感叹词,类似于日语结尾的助词,来增添话语的情感色彩。例如,“雨下得真大啊”“这朵花真美呀”“啊”“呀”都是说话人的情感表达,但并没有气质上的偏向性。

因此,日语中,男性用语常带有命令式的语气,更强硬;女性语气更加委婉柔弱。而汉语中,男性女性的语气差别很难从字面上体现。正是日语与汉语在男女用语上的差异性,在进行日汉翻译时,难以将日语中表达的情感“原汁原味”地翻译出来,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男性女性感情表达方式的不同。

3日汉翻译质量提升对策

3.1 宏观与微观结合,划清“暧昧”与“具体”界限

由于文化差异,译者很难从根本上改变汉语“直来直往” 的思维方式,融入日文原文中的“暧昧环境”。而原文的中心思想理解了多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篇译文的翻译质量。相反,若将原文割裂开来,很容易造成对原文的误读,难以把握原文真实意图。只有宏观把握原文意思,划清“暧昧”与“具体”界限,才可以减轻“暧昧”对译文的影响。

例如,「どうも」这个词暧昧性较强,单独来看,很难把握其真实传达的微妙情感,其在日常寒暄、结婚庆典等不同场合都可以使用。只能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再微观结合具体含义,才可还原当时的语境。例如,“先日どうも”,单独来看只可翻译成“前些日子,实在是……”,明显语义不清,且不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此时,必须纵观全文,才能清晰地了解到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发生事情的具体情况,将暧昧性词语具体化。不然,译者自身也很容易被卷进“暧昧”的圈子,使译文语义不明。

3.2 积累日语语言规律,将繁杂“敬语”简单化

日语敬语语言系统严密细致,这对生长在等级观念逐渐弱化的中国译者来说,日语敬语显得过于烦琐,难以分析“繁杂”句子的根本结构。但在翻译中,对句子结构的分析是翻译句子的基础。这时,就需要学会积累日语中的语言规律,对繁杂的敬语系统进行解析。

例如,秦岭分析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以及第三人称和第三人称这4 种授受关系之间敬谦程度使用的情形,总结出了敬谦程度主要以主语和补语的关系为基础[7]。授受动词中敬谦语运用较为繁杂,难以分析句子结构,但在总结此类规律后,译者只需注重掌握句子中主语和补语的关系,快速把握翻译的要点与核心,厘清人物关系,将繁杂“敬语”简单化。

除此之外,还可利用中日对译语料库进行搜索,进一步运用语言规律。语料库中有海量翻译实例和用词归纳总结,且语料库中根据使用频率排列翻译用语,译者可以根据翻译需要选择最佳用语,避免传统教学下翻译的单一性。

3.3 消除文化差异壁垒,脱下“文化外衣”

要完成高质量的日汉翻译作品,需要译者对日本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在日汉翻译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文化色彩较浓的词汇,其背后反映了日本社会历史、经济等多方面信息。当这些词汇放到中国社会中时,文化融合度较低,难以在保留原有意义的情况下实现双语的转换。

这时,消除文化壁垒就显得格外重要。高宁在《日汉翻译教程》中对“文化外衣”举例指出,「あの時代に鎖国を行っていなかったら、日本がヨーロッパ列強の保護国となっていた可能性が多分になる」中的「保護国」,在字典中有3 个主要意思,分别是具有被保护意思的“被保护国”和“殖民地”,以及具有保护他国意思的“保护国”[8]。若对日本历史无一定了解,很容易错译为“日本很可能成为欧洲列强的保护国”。但若对日本的历史有一定了解,就会将此词准确地译为“殖民地”。

由此可见,只有多积累与日本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才可脱去词汇的“文化外衣”,揭开词汇本意,最大程度传达原文意图。

4 结语

日汉翻译的难点,除了词汇过多、语法结构过于复杂之外,更多的是由日语的基本特点导致的。而在这难以把握的日语语言特点背后,隐藏的是中日文化差异性。该文以日语语言特点及中日文化差异性为基础,从翻译技巧方面提出建议,希望可以为日汉翻译者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敬语用语男女
深度思考之常用逻辑用语
常用逻辑用语的八个易错点
男女有别
用上礼貌用语,写“打电话”的故事
韩国语中的敬语表达方式总结
男女交往最忌讳什么
关于日语敬语中“敬意敬语论”和“关系认识敬语论”相对立的研究
敬语所描绘的人际关系图
——“内”和“外”
感觉那时男女很平等
礼貌用语大家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