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文化自信的研究
——以湖湘文化育人为例

2021-03-07赖军芳浦洁凌寒玲赵洁瑜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34期
关键词:湖湘外语湖南

赖军芳,浦洁,凌寒玲,赵洁瑜

(长沙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000)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大学生是否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拥有自信不仅关乎自身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然而,面对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一部分大学生变得崇洋媚外、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严重缺乏自信,而外语专业大学生因学习外国语言文化,更容易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通过提升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文化自信,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树立对本国文化的自信,有益于推动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外语专业大学生在对外交流中维护、 传播以及提升国家形象的能力[1]。湖湘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宝贵资源,探讨将湖湘文化的精髓融入湖南高校外语专业教育中,提高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提高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加强文化自信,有益于提高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辨别能力和客观分析能力,避免西方文化的恶意浸透,从而提高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

1 湖湘文化的含义、特征和主要内容

1.1 湖湘文化的含义

湖湘文化是在湖南的土地上创造的、 从两宋以后建构起来并延续到近现代的、 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的地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宋时中国文化发生的3 个重大变化促进了湖湘文化的形成。第一个变化是两宋时期理学思潮的兴起。作为一种新兴的学术思潮,理学除了复兴儒学,还综合了佛、道两家的哲学和思辨方法,将儒学发展为一种具有哲理的思想体系。第二个变化是中国的文化重心南移。两晋以后,中原地区战事频发,由于南方经济不断发展,中原人士纷纷往南迁移,从而促使南方的文化逐步崛起。第三个变化是儒学地域化的出现。两宋时期,儒学演变为一个个具有地方特色、 历史传承的地域学派,这些具有学术传统、 思想特色的地域学派促进了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以上3 个变化促进了湖湘文化的形成和崛起。

1.2 湖湘文化的特征

湖湘文化主要有3 个特征,其一,湖湘文化中的“经世致用”体现了务实笃行的实践精神。自宋代以来,“经世致用” 的学风就体现了用理论解决现实中实际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在政治意识中得以体现。例如,戊戌时期的湖湘志士都立志要做经国济世的政治干才,这不仅体现了他们对当下实际问题的高度关注,也体现了他们强烈的爱国情怀。湖湘文化中的各代表人物在理论上、实践上都实行“学与政兼”,都是各个阶段上的政治活动家。其二,湖湘文化中体现了爱国主义传统。如屈原和贾谊,可以说是在湖湘大地最早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爱国人士。在南宋时期,湖湘学者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还有众多湖湘学者投笔从戎,亲赴战场,成为优秀的抗金、抗元将领。明末清初时期,王夫之举兵抗清,兵败返乡后陋居山洞,誓不降清,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近代,西方列强入侵中华,湖南志士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百折不挠、勇于献身,将爱国主义传统发扬光大。湖南的杨毓麟、陈天华、章士钊等一大批学者积极学习、宣传并实施西方民主共和制度,而黄兴、宋教仁等实干家们也为民主共和的实现而努力奋斗。在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之时,蔡锷奋起捍卫民主共和国政体。之后,毛泽东、蔡和森等一批湖南志士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把反帝爱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相结合,将爱国主义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其三,湖湘文化中蕴藏着一种博采众家之长的开放、包容精神。湖湘是我国民族最多的地域之一,这些不同民族的文化将优点和精华有机地糅合在一起。不仅在湖南内部各地区之间,甚至与湖南地域之外的其他地区也实现了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交融。近代,曾国藩提议清政府派遣留学生去海外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戊戌时期,谭嗣同等人大力提倡西学等,体现了湖湘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汇融合。这些都体现了湖湘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具有博采众家的开放、包容精神。

1.3 湖湘文化的主要内容

湖湘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湖湘哲学思想、 湖湘文学艺术、湖湘教育、湖湘民俗民风、湖湘科学技术、湖湘文化精神等方面。在湖湘哲学思想方面,主要特点为吸纳百家之学又有所创新,胡安国、胡宏、张拭、王夫之、邓显鹤、曾国藩、谭嗣同、杨昌济、毛泽东等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如“实事求是”的学风与文化价值观,对中国文化发展具有极大影响;以理学的道德精神与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相结合,对后世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湖湘文学艺术方面,从古代湘楚文学时期的代表屈原,到湖湘经世文学时期的代表王夫之、左宗棠,再到社会主义文学时期的代表毛泽东、徐特立等,他们忧国忧民的文学传统体现了湖湘文学艺术“文道合一”的特点[2]。在湖湘教育方面,宋代以后,湖湘教育开始兴盛,尤其是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书院教育一直处在全国的前列。在湖湘教育史上,经世致用是最为显著的特点。在此学风的熏陶下,湖南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经邦济世人才,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湖湘民俗民风方面,长沙花鼓戏、铜官陶瓷、益阳竹艺、苗家刺绣、土家织锦、 凤凰纸扎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内涵瑰丽奇艳,形式五彩斑斓,与湖南优秀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相汇合,形成了一种个性鲜明、独具一格的湖湘民俗文化。在湖湘科学技术方面,商周时期的青铜冶炼已具相当规模;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精美文物,被赞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近代的锑都成为全国冶炼之冠。它们都体现了湖湘文化中重视实践与实用的“经世致用”特点。在湖湘文化精神方面,主要包括“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兼收并蓄”的精神。

2 湖南高校外语专业大学生湖湘文化自信的现状

迄今为止,关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研究方面,多数学者都是研究分析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和态度,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一湖湘文化,也主要集中于对“湖湘文化”本身的研究,对如何发挥湖湘文化的育人作用、 如何推动其实用性转化的研究不足。为了解湖南高校外语专业大学生对湖湘文化自信的具体情况,笔者选取了长沙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中南大学4 所高校,对其外语专业学生学生和老师进行了调查。该次调查中,在相关4 所高校中发出150 份调查问卷,回收117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01 份。以下从3 个方面对问卷回答结果进行分析说明。

2.1 湖南高校学生对湖湘文化的了解程度

关于湖南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对湖湘文化了解程度问题的调查结果,根据分析收集的101 份有效问卷调查表,所调查的54.46%的外语专业学生对于湖湘文化不太了解,30.69%的学生对于湖湘文化只是比较了解,没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仅有14.85%的学生对湖湘文化比较熟悉。

2.2 湖南高校学生对湖湘文化的关注度

通过对湖南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平时是否关注湖湘文化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湖湘文化的关注度,有13.86%的学生表示几乎不关注,有18.81%的学生表示经常关注,有67.33%的学生选择了偶尔关注湖湘文化相关内容,占调查人数的一半以上,由此可以得知,大部分学生对了解湖湘文化持积极态度,但是普遍对湖湘文化了解尚浅。

2.3 湖南高校学生对于湖湘文化融入专业课程的接受度

首先,对“是否认为学习湖湘文化对专业学习有所帮助”进行了问题调查,数据显示,32 人认为非常有帮助,53 人认为有一些帮助,15 人选择不确定,仅1 人认为没有帮助。认为有一些帮助和非常有帮助的学生,分别占比52.48%和31.68%,人数超过调查人数的半数以上,这反映出学生不仅对学习湖湘文化持有积极态度,并且对湖湘文化融入专业知识也持积极态度。

另外,通过调查“是否愿意在校内学习湖湘文化相关课程”,数据显示,64 人选择是,26 人选择不确定,11 人选择否。由此可见,若学校开设湖湘文化相关课程,有63.37%的学生选择愿意去学习,超过调查半数以上。而且经过在校园走访,大部分的学生和教师都认为十分有必要将湖湘文化加入教学内容中,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更是应该将湖湘文化融入专业学习,在学习外语、外国文化的同时也能保持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为提升自我修养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都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目前湖南高校外语专业大学生湖湘文化自信的现状主要有3 点,第一,外语专业学生大部分对于湖湘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不足;第二,大部分学生对了解湖湘文化持积极态度,作为湖南高校的学生,希望能更多地了解本土文化,接受湖南人文精神的熏陶;第三,大部分学生对湖湘文化融入专业知识持积极态度,希望湖湘文化能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

3 提升湖南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文化自信的对策

在了解了湖南高校外语专业大学生湖湘文化自信的现状基础上,应探求湖湘文化元素融入外语专业课堂教育的多元途径,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自己所在这片土地湖湘文化的魅力,主动传播弘扬湖湘文化,推动湖湘文化“走出去”。

3.1 在专业学习中发挥湖湘文化育人作用

湖湘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将湖湘文化融入外语学习中,增进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宣传湖湘文化中“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兼收并蓄”的精神,加强外语专业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判断能力。将湖湘文化蕴含的丰富的教育资源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多元化的文化思维,使学生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对本国、本地域的文化土壤有进一步的了解,不仅能提升文化素养、促进学生思维模式成长,在接受多元文化的同时,还能传承本国本土文化。且这种有机结合的学习兼具批判性,可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3]。此外,师资力量的水平是教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外语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提升自身专业能力,还应加强对本国本土文化的学习,只有先提升教师的思想认识格局和文化素养,才能帮助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定文化自信。

3.2 优化湖湘文化融入湖南高校外语专业课程的环境

湖湘文化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是滋养湖南教育的肥沃土壤。充分发扬地方特色,既有促进外语专业教育中文化多元的作用,还能极大地推动学生人文精神培育。学生接受文化学习与精神建设的主要场所是学校。在校园建设中增加湖湘文化相关内容展示,可以加强外地学生对湖湘文化的认识,还可加深湖南本土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理解,对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有良好效果。校园中以具体事物来承载文化,将文化融入校园环境当中,随处可见的文化展示能够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4]。高校可考虑在校园内规划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校园景观,如在教室走廊、 寝室宣传栏等地设置介绍湖湘文化的展示区,在图书馆专设湖湘文化书籍专区,定期开展以湖湘文化为主题的外语演讲等竞赛项目,开展校园湖湘文化节等活动,用学生喜爱的、生动多样的形式提升外语专业学生湖湘人文素养,且这类校园内增添湖湘文化元素的建设还可增加湖南高校的校园文化特色。

3.3 在外语实践活动中发挥湖湘文化育人作用

要使学生对文化产生自信,首先需要将文化根植于学生的内心[5]。课堂教学因时间、地点、环境等条件限制,对促进湖湘文化深入人心具有局限性,所以还需要在除了课堂之外开展湖湘文化实践活动。湖南本地的高校可以发挥地域优势,将校内课堂扩大到当地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等地方,让学生亲身感受湖湘文化的魅力和震撼力; 加强与当地知名企业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湖湘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产学协同育人的作用;作为外语专业的教师,应鼓励外语专业大学生利用语言优势承担起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责任。可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本地开展的国际文化交流、 国际贸易交流等活动,例如,以志愿者的身份,发挥自己的外语能力,介绍湖湘文化,以此提升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加强本土文化的输出[6]。

4 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政治、经济、教育等各方面对于外语翻译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培养拥有扎实的外语能力、兼具深厚湖湘文化功底的外语人才是目前湖南经济发展中对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因此,提升省内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文化自信能力是不容置疑的。但提升外语专业学生文化自信并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调研中找寻问题,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通过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帮助大学生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树立文化自信,可推动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外语专业大学生在对外交流中维护、传播以及提升国家形象的能力。

猜你喜欢

湖湘外语湖南
《湖湘论坛》征稿启事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湖湘文化的统一战线价值分析
近代湖湘文化的崛起与启示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湖湘士人的崇文尚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