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文艺座谈会对太行根据地文艺工作的影响研究
2021-03-07郭瑾萱
郭瑾萱
(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太原 030002)
1 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前的形势
1942年5月在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作为延安整风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时而为”的产物,具有历史必然性。
1.1 文艺工作者思想觉悟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延安集聚了许多优秀的文艺工作者,其中有各省市文化青年,也有海内知识分子和作家,他们在促进文艺活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渐渐暴露了自身所存在的革命性不足的问题: 自由主义、宗派主义等小资产阶级思想突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等行为逐渐展现;有些人“想把艺术放在政治上,有些人认为作家可以不要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甚至有人认为有了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就会妨碍写作” ……这种不良风气都严重阻挠了当时延安文艺界的发展[1]。
1.2 文艺作品创作方面
一些来自各地的文化人络绎不绝的到达延安,但由于对农民群众的生活缺乏足够的了解,对当地民风等不够熟悉,因此不懂人民群众的语言,创作的文学内容与工农兵群众在艺术兴趣和欣赏品味上存在很大隔阂; 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只对知识分子及文化人的生活进行研究创作从而忽略了艺术作品的多样性,特别是对农民大众的描写少之又少,因此创作的内容和形式单一。针对上述文艺界所出现的诸多扭转,当时延安文艺界一筹莫展。
2 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过程及毛泽东《讲话》的主要内容
1942年5月2日到23日,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了延安文艺座谈会,100 多名中央各部门领导和文艺工作者出席了此次会议。鉴于当时文学界和艺术界出现了脱离现实、政治和群众的的趋势,会议着重讨论了政治对于文艺工作的指导性作用,这对后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完善了党的文艺政策,促进了文艺工作的健康发展。
座谈会前,毛泽东同志多次会见并采访了延安知识分子和鲁艺的一些党员,包括萧军、欧阳山、曹明和艾青,请他们帮忙搜集资料,提供正反两面的意见。毛泽东等领导人在对时局有了清晰的了解之后,1942年4月27日,一百多位延安文艺工作者受到邀请,参加文艺座谈会,其中鲁艺受邀师生达到一半以上。座谈会于1942年5月2日下午至23日晚在延安杨家岭召开,分3 次进行。5月2日,第一次大会召开,毛泽东同志提出,“拿枪的军队”和“文化的军队”对于击败敌人来讲缺一不可,因此该次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帮助文艺工作者树立正确的意识,明确文艺在同敌人斗争中发挥的重要思想指引作用,使文艺创作为政治所服务,为战争所服务[2]。第一次会议的顺利召开为第二次会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5月16日,举行了第二次大会。这次会议,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都参与其中,但毛泽东同志没有发言,他聆听不同参会者对当时文艺工作的各种看法,并仔细做出整理与记录。参加了会议的人员回忆说,会议的氛围非常活跃,辩论非常激烈。第二次会议主要在于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延安文艺界面临的种种思想偏差,典型的就是小资产阶级阶级思想在延安文艺工作者中不断蔓延,该次大会应顺应延安整风运动的教育浪潮,实质上就是整顿小资产阶级的不良作风。5月23日举行了最后一次会议,与会人员更是热情高涨。首先由参会人员发言,随后,朱德同志和毛泽东同志基于大会召开前与文化人的讨论所得到的调查成果以及前两次大会上人们的发言对该次大会做了最后总结,这也是此次会议上总结到的最为影响深远的结论,即文艺工作要为人民群众服务,把文艺工作的中心转移到基层群众中去。《讲话》 在1943年10月19日鲁迅同志逝世七周年时《解放日报》上全文发表,并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文艺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阐述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革命的关系,其中,文艺与人的关系是核心内容。一是就文艺本身而言,任何文艺都是人民创造的,都是为人民服务的,特别是为工农、八路军、新四军服务的。《讲话》鼓励艺术家为人民和艺术的统一而努力。二是迫切需要扭转一些文艺工作者长期存在的享乐主义、自由主义思想,脱离群众和现实,关起门来搞创作的现象。文艺工作者要观察和体验广大群众的生活,在此基础上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三是对于判断文艺作品优劣的标准,第一位是革命立场,第二位才是艺术内容。文学和艺术作品应该反映人民的生活状态,向各行各业的人们普及文化知识,创作的方式应努力争取受到人们的欢迎,以人民群众的生活为依据进行文学和艺术创作。《讲话》的发表,对革命路线、方针和政策做出了一系列规定,对文学艺术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文艺的源和流的关系、统一战线的重大问题进行了说明和解决,标志着一个新的文艺与广大工人、农民的结合,为中国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文学和艺术的新时代。
3 毛泽东《讲话》对太行根据地文艺工作的影响
1941年10月12日,在太行革命根据地腹心地区的黎城县,日本特务机关控制反动会道门从而制作了一场大型的反革命暴乱。尽管日本人的阴谋未能得逞,但表明了边区在群众教育工作上存在巨大缺陷,震动了边区领导,也给文艺界敲响了警钟。在这种背景下,1942年1月,在邓小平同志的倡议下太行山文化人座谈会在涉县中原村召开。此次会议是太行革命根据地历史上召开的有关文化与文艺主题最隆重、范围最大的一次会议,会议的直接目的在于总结黎城反动会道门暴乱事件的教训; 强调了文艺工作的政治性、战斗性、群众性,剖析了根据地当时面临的发展难题;指出要适应紧张复杂的局势,文艺工作须做到紧跟现实需求,发展农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参与到抗战反顽中去; 认识到文艺工作应该大力服务于广大农民群众。邓小平、张雪峰、杨献珍在会议上的讲话给文艺工作者开启了新的思路,使以往只注重描写知识分子的文艺创作者开始改变观念,把目光聚焦在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上,开始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民风习俗及其情感,从而进行了大量的通俗创作——一系列配合抗战反顽的戏剧、文学、音乐、美术等作品大量涌现,如新剧目《放下你的鞭子》《打鬼子去》《八百壮士》《巩固根据地》《农村曲》等,盛演一时;如优秀歌曲《我们在太行山上》《游击队之歌》《绣荷包》《歌唱朱总司令》等,推动着太行文艺的发展。在邓小平太行山文化人座谈会召开的3 个半月后,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号召文艺工作者要到群众中去,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为新民主主义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3]。
在《讲话》精神的指导下,太行根据地文化工作者纷纷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寻找灵感。1943年下半年,太行文联深入理解、积极贯彻《讲话》精神,动员根据地人民积极向农民群众学习,即组织文艺工作者到工农兵中去,尤其是到农村去,汲取创作题材;解决农民群众“不熟不懂”的问题,广泛征求农民的意见,用工农兵所熟悉的艺术形式进行创作,使得当时延安文学和艺术的发展空前繁荣,从而创作出一系列优秀的作品。例如,深受根据地人民欢迎的《小二黑结婚》,就是赵树理经过调查研究之后写出的通俗故事。由于它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和人民大众欢迎的形式,成为根据地文艺创作的一面光辉旗帜。
此后,一个革命文艺姹紫嫣红的局面出现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产生了,如《太行山上的战绩》《机枪班长冯新顺》《荷花淀》《白毛女》《女神枪手段凤英》《太行山上的孟祥英》《李有才板话》《田寡妇看瓜》《二流子转变》(戏曲)、《义务看护队》(秧歌剧)、《纺花车与枪》等,还有曲艺、漫画等多种新的文艺载体出现,为文艺开创了异彩纷呈、充满乡土气息的新局面。其中发展最为广泛的要数秧歌。
太行革命根据地的秧歌深受群众喜爱,但要追溯其渊源则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根据当地一部分老艺人的记忆,其大多是从每年的元宵节中演变和发展而来的。譬如太行根据地最红火的襄垣秧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每逢元宵节前后,村里掌管三官社的人牵头组织村里的人闹娱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高跷”“旱船”“龙灯”“跑驴”“挑高”等民间舞蹈,还有供大家玩的“八角锹”“车溜锹”“黄河灯”“喝一壶”等游戏,十分热闹,所以秧歌是由当时岁时节令民间歌舞发展起来的,秧歌由此而得名[4]。开始是“挑高”,“挑高”是一手摇响环,一手打雨伞,见景生情,即兴作词,二人对唱,一唱一和的娱乐形式,后来把“挑高”与本县曲艺《小鼓板》《莺歌柳》唱腔互相渗透,唱出一种新调《干板秧歌》[5-6]。”
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以及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新秧歌运动在太行根据地最先开展起来。太行文艺工作者依据秧歌原来的言语、歌舞、曲调和演出班子,在保持旧有形式不发生较大变化的前提下,加入宣传抗战需要的元素,这种改造被称为 “旧瓶装新酒”,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中共政治理念社会化的阻力,使一些晦涩难懂的政治语汇和革命话语以乡村民众所熟悉的表达方式被接受,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7]但随着局势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上述改造方式逐渐无法完全准确地宣传中共的抗战政策。因此,中共开始将其政治理念融入秧歌以实现其全面改造创新,即“新瓶装新酒”。
在太行山,除了襄垣秧歌,还有祁太秧歌、涉县秧歌、武安秧歌、武乡秧歌等其他类型在根据地大受欢迎。值得一提的是,襄垣秧歌因具有广泛的传播力和号召力,在秧歌改造运动后,便成为文化宣传教育的有力载体。进步的文艺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太行根据地来自各省市的文艺工作者,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使其创作打破以往眼界和风格的束缚,既能体现深度、广度,又能反映现实。他们的作品经过推广和传播,发在革命中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具有很高艺术水准的文艺作品在当时受到人民的欢迎,它们已成为人们记忆中的“红色经典”,成为一个时代文艺成就的象征,时至今日,这些根植于民族精髓的文化经典仍然具有很强的思想力量[8]。
4 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现实意义
4.1 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文艺观
毛泽东同志的《讲话》最深刻的启示是提出了要为人民服务的文艺观。这个以人民为根本宗旨的文艺观,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也是当今新时代下我国进行文化建设,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宗旨和前进方向。这不仅关乎国家的文化,也事关一个社会的发展前景。鲜活的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只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为人民着想,体会人民的生活,文艺创作才能极大程度的起到丰富精神生活的积极作用。当前,我们要建设先进的文艺活动,就更应该重视人民群众,同时要与时俱进,深刻认识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人民”范畴的新变化,让文艺全面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诉求和进步向上的理想信念。这不仅有利于增进整个国家的团结民主,也有利于在开放互动的和平语境下充分汲取所有利于人类文明的精神财富,有利于文艺的创造活力,防止文化创作方面出现狭隘的情况[9]。
4.2 培养求真务实的团结实干精神
毛泽东同志《讲话》不仅在思想观念上提出文艺工作者要时时刻刻心系人民群众,而且还为传达出要求真务实,不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实干精神。回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全国人民积极响应党和各级政府的号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步一个脚印把党中央的指示落到实处,才有了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因此,在如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拥有难得的发展机遇,更应该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树立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凝聚56 个民族勠力同心的团结精神。另外,历史已经无数次的证明,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超越阶段的文化,总会伴随着粗制滥造和千篇一律,这不仅会损害国家的利益,也会在人民群众中失去信任。文艺坚持“二为”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要求,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当下社会现实审美的客观要求。
4.3 掌握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精髓
《讲话》中明确指出,文艺创作要时刻从实际情况出发。我们经常说,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根本观点不动摇,这个根本观点就是实事求是,这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也是如此。文艺工作者既要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大方向上坚定不动摇,又要在遵守文艺创作规律上保持清醒头脑。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根本观点的真实写照,也可以从中反映作者的艺术情操和良知。同时,对于文艺坚持实事求是也是对艺术创作的负责。当今我国文艺政策的最初形成,均来自党领导各个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这些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去观察和解决中国的文艺问题,在此基础上繁荣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现在有些创作生产出现了脱离实际生活、回避矛盾、为名利牺牲精神、价值观错位、讲空话套话等低俗化的倾向,违背了艺术规律,从而导致片面创作,失去了艺术的魅力,这都需要用实事求是的精神来改善。
5 结语
延安整风运动的大背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针对文艺界诸多不良风气的讲话,教育指导了文艺工作者,扭转了理论脱离现实、文艺脱离政治、作家脱离人民的现状,逐渐形成了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文艺观。这次会议不仅对当时太行根据地文艺工作的改进起到了思想规范作用,而且对当前新时代我国文艺工作的继承与创新也有重要借鉴意义。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应该坚持文艺为广大人民服务的政治方向,结合时代背景开展文艺创新工作,注重培养文艺人才,并采取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传播形式,让文艺更多更快捷地走近大众,发挥其精神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