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及运行初探
2021-03-07张玉领
张玉领,杨 建
(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5)
教学质量监控是对教育教学活动、过程、效果进行监督和测控,保证高校自我评估、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顺利进行的重要内在机制。因此,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有序运行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
1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1.1 队伍建设
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控行政组织架构,具有较强专业知识、管理能力的教学督导团队和具有较强责任心的学生信息员队伍建设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要构建学校质量保证委员会—质量控制行政部门—二级院部三级质量控制网络,在学校质量保证委员会的指导下,质量控制行政部门指导二级院部规范质量标准建设,完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过程等质量监控运行机制。成立校院两级督导队伍,校级督导负责全校性、针对性的听评课、教学质量检查、学生座谈等。二级院部的兼职督导开展对本部门任课教师的听评课、教学巡查等工作,切实发挥教学督导督教、导学、促管的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能够第一时间掌握教学动态。选拔出责任心强、表现优异的学生担任学生信息员,通过信息员每周课堂教学常规反馈、每月信息员座谈会和每学期学生座谈会等掌握教学状况。通过对学生意见的反馈落实二级院部、教研室、教师对教学质量问题的研究和整改,从而形成持续改进并提升教学质量的良性循环[1]。
1.2 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规范的制度和标准体系是开展质量监控的基础,能够明确教学质量管理人员、教学督导、教师等的工作职责,切实将教学质量控制落到实处,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断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在线教学和教学资源建设等质量标准,构建以成果为导向的质量保障体系[2]。通过教学实施、过程监控、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达成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3 教学质量大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教学质量评价大数据库,以客观数据为依据推进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3]。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形成固定来源的教学质量监控数据,如学生评教、督导听课、学生成绩等,这些数据是建立大数据库的基础,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扩大数据采集源头需要从纵横两个方面收集、整理、分析教学质量相关数据,在纵向上收集:(1)来源于人工采集和数据交换的基础数据,如学生评教、问卷调查等。(2)来源于人工记录和传感器感知的状态数据,如督学听课的记录等。(3)来源于专门建设和动态生成的资源数据,如学校的课程和教学改革项目等。(4)来源于情景感知的行为数据,如技能大赛等[4]。在横向上收集:(1)利用点阵数码笔技术和校园一卡通等采集校园生活“物联感知类”数据。(2)利用视频监控、智能录播等采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图像识别类”数据。(3)利用在线学习平台、网络爬虫技术等采集师生关于教学舆情的“平台采集类”数据[5]。纵横交错的数据采集路径形成明确的教学质量数据来源,从而构成动态反映教学质量的大数据库,利用数据及时发现教学质量的薄弱点,定期整改。
2 教学质量监控运行
2.1 经常性和专项性质量监控手段相结合
全面、综合的监控手段是保障质量监控机制有效运行的关键,既需要有常规的经常性监督,又需要不定期的专项监督作为补充。经常性的教学质量监控主要包括专兼职督导的听课评课、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学生信息员的定期意见反馈、学生座谈会意见反馈等。专项性教学质量监控主要包括毕业设计(论文)的专项检查、期初、期中和期末的“三期”教学检查等。经常性评价是教学质量监控的常规工作,而专项性评价是对经常性评价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2.2 依靠大数据推进教学诊断与改进
数据是教学诊断与改进的基础,随着大数据收集与分析技术的成熟,通过捕捉课堂教学数据并进行专业化处理,为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诊改创建更加科学、客观的平台。利用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平台,对教学过程数据进行采集,开展基于大数据的决策分析,以及对人才培养过程和管理实施过程的检查、监控、评价和考核等,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推进教学模式、方法改革。精准的数据反馈促成了教师的精准教学。全面实时数据分析、有效诊断,为人才培养质量的诊断与改进提供基础,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3 以考核为抓手推动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考核是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通过年度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二级院部教学质量考核以及专业与课程建设专项评估等考核形式查找不足,推动教师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教研室和二级院部教学过程管理,健全教学信息反馈机制,完善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全面、客观、公正评价教学质量,分析教风及学风状况。
3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3.1 校本数据中心建设滞后
对教学过程的实时监控、教学评价结果的诊断与改进,每个环节都需要数据的支撑。数据既是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的依据,又是预警与干预的重要来源。多数高职院校已建有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后勤服务等信息系统,但各系统之间难以实现数据共享共通,“信息孤岛”普遍存在。更为严重的是,这些系统的后台数据互不兼容,没有形成统一的数据接口。教学质量相关数据不能开放共享,不利于教学质量的监督,难以推进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建立兼容共享的校本数据中心是突破信息壁垒的主要途径,而校本数据中心建设滞后是影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重要瓶颈[6]。
3.2 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待完善
多数高职院校已经建立了学生评教、督导听课评课、教学检查等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但评价的目的、方式和结果却偏离了引导教师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初衷,使教学质量评价流于形式,结果未能有效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对于教学质量评价在目的上,要摆脱对教师进行单一的分等考核,努力构建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过程性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上,既要重视对量化显性指标的评价,又要关注对隐性、难以量化的指标的考查。在评价结果利用上,要通过教学质量评价发现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将其作为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推进教学诊断与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质量的重要手段[7]。
3.3 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数据意识和质量意识有待提高
基于“云计算”技术开展的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监督与评价等全面云技术化和大数据化的云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院校所认可,为课堂教学、教学管理及监督与评价模式带来一场深刻变革。教学已从过去的“经验主义”逐步向“靠数据说话”转变,为教学质量的诊断与改进提供了客观、科学的数据支撑。云教学的开展对教师信息化应用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式、评价内容等也逐步数据化、客观化。教师对教学质量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部分教师由于缺少课堂教学的质量意识,为完成教学而教学,对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效果关注较少,将教学结果评价作为外在于教学的活动,缺少对影响教学质量的诊断改进与质量提升意识。
总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二级院部、教师等共同参与完成。应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标准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大数据采集与分析,以数据推动教学质量诊改,从而达到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最终形成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