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基层疾控机构公共卫生人员核心能力的思考

2021-03-07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机构核心

廖 娜

(北京市西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 100013)

随着国家“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和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对公共卫生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重大疫情防控,尤其是2019年底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考验和检验,更是对公共卫生人员能力的一次考验。当前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运行机制并不利于保障公共卫生人员数量、质量和工作积极性[1-2],在全球健康共同体、健康数据大融合的冲击下,尤其是在这次抗击疫情过程中,探讨公共卫生人员核心能力,对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公共卫生人员培养体系、加强公共卫生人员队伍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1 基层疾控机构公共卫生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的困境与挑战

1.1 基层疾控机构公共卫生人员数量不足、流失严重

以某省为例[3],该省2013—2016年毕业的258名公共卫生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企业占36.8%,党政机关占31.4%,事业单位占12.0%。某直辖市疾控中心1998—2018年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平均增长速度低于专业技术人员,每万人口对应该市疾控中心专业技术人员数从0.29人下降到0.23人[4],这一数值远低于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达到0.83人,公共卫生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不仅如此,基层疾控机构公共卫生人员还面临流失严重的问题。有调查表明,2011—2015年某省级疾控中心流出人员是进入人员的2.12倍[5]。2013—2017年浙江省市县级疾控中心有86家存在人员流失现象[6]。2013—2017年,某疾控机构共有32名人员流失,高学历人员及行政科室人员分别占70.0%和56.3%[7]。可见,疾控机构人员中高素质人员流失严重。

1.2 基层疾控机构公共卫生人员综合素质不能满足“大健康”时代的要求

我国基层疾控机构公共卫生人员多毕业于高等院校公共卫生专业,以本科教育为例,课程体系偏重于医学教育,教学内容以流行病学和卫生学为主。另外,在疾控机构中,随着部门职能细化,存在公共卫生人员长期从事某单一专项工作的现象,缺乏基于“大健康”的综合训练,导致基层疾控机构公共卫生人员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缺乏跨专业能力,缺少总体把控、决策能力。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在信息化大数据互联应用的冲击下,在新发传染病等重大疫情防控中,基层疾控机构公共卫生人员综合素质不能满足“大健康”时代的要求,缺乏公共卫生安全意识和决策能力、大数据挖掘应用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为满足社会需求,在公共卫生专业教育中,需要增加现场流行病学、信息管理应用、社会学、管理学等的学习和实践。

1.3 基层疫控机构公共卫生人员待遇不高,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前,疾控中心属于公益类事业单位,在待遇上远远低于公立医院,甚至比不上基层医疗机构[8],严重影响了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造成队伍不稳定,整个机构氛围活力不足。疾控机构没有行政执法权,但在当前,疾病控制和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涉及的部门机构、面对的人群越来越多,有时完成一个项目,疾控机构需要协调社区、医院、学校、单位等诸多机构,面对居民、学生、企业员工等不同对象,工作的开展需要不断沟通协调,工作进度、节奏难免受到影响。在科研上,受公益类单位属性限制,缺少对科研工作和科研人员的激励政策,这也打击了公共卫生人员开展科研项目的积极性。

2 “大健康”发展趋势下基层疾控机构公共卫生人员核心能力

公共卫生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国内外对公共卫生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大[9],政府提出要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公共卫生人员队伍建设。在体制机制完善过程中,公共卫生人员核心能力建设是关键。

2.1 公共卫生思维模式

公共卫生的研究对象和工作目标是人群,工作的实质是发展公共卫生政策和实现健康促进[9]。作为公共卫生人员,需要具备面向人群的公共卫生思维模式。笔者认为,公共卫生思维应涵盖以下内容:以人为本的观念、预防为主的观念、群体观念、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循证思维。以人为本体现基本的健康理念,公共卫生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健康。预防为主体现公共卫生的基本策略,贯穿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整个发展过程。群体观念则体现公共卫生更多是面向公众健康,关注公众健康。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循证思维则强调解决公共卫生问题时应具备的思维方式,体现认识和解决健康问题要充分理解其发展变化和相互联系,遵循证据进行批判、评估和决策。

2.2 公共卫生专业能力

公共卫生专业能力主要是指与公共卫生内涵范畴相关的能力,包括理论知识、公共卫生监测与数据分析、调查处置、卫生检验、健康教育、项目管理等。

2.3 临床专业能力

公共卫生人员工作主要面向临床,首例患者的发现、报告以及随后开展的隔离及相似病例的发现,都需要公共卫生人员具备良好的疾病预防控制知识和技能、公共卫生思维和法律意识。同样,公共卫生人员在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中,也需要充分掌握疾病的致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等知识,这样才能更准确地制订监测病例、疑似病例、确诊病例的定义标准,判定疾病的潜伏期、传染期、隔离期,进行溯源追踪。在慢性病防控中,防控方案的制订实施更需要结合疾病和个体的康复治疗。因此,公共卫生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临床专业能力。

2.4 综合学科知识

公共卫生专业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众多学科为基础,不仅涉及预防医学相关知识,还会用到生物学、基因组学、遗传学、微生物学以及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知识。在当前信息化社会背景下,大数据挖掘与应用为传统流行病学统计分析提供了更为强大的数据空间,同时也成为公共卫生人员必须要掌握的一门学科知识。公共卫生研究对象和内涵的发展决定了公共卫生必然具备多学科交叉的特点。

2.5 综合能力和职业精神

在公共卫生实践中,往往需要公共卫生人员具备综合能力,无论是流行病学调查、应急事件处置,还是在项目管理和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中,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社会动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决策建议能力,这样才能应对多学科、跨部门、面对多种人群开展工作。另外,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因此公共卫生人员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这样才能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在公共卫生体系不断改革完善过程中,公共卫生人员还需要具有自信、激情、创新的职业理想,敬业、合作、诚实的职业态度,严谨负责的职业责任感,增强廉洁自律意识,自觉遵守和维护党的纪律。

3 加强公共卫生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的对策思考

3.1 公共卫生人员核心能力建设依赖于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

公共卫生人员核心能力的建设和提升离不开公共卫生体系和疾控机构职能的优化完善。依托体系机制的完善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从而提高公共卫生人员地位,增强职业吸引力,增强职业荣誉感,建立人才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环。

3.2 建立多阶段的核心能力培养体系

公共卫生人员核心能力建设涉及思维方式、专业能力、多学科知识及综合能力,其培养不仅仅是毕业后教育,有些能力培养还会涵盖学院教育和终身学习,因此,应建设多阶段的公共卫生人员核心能力培养体系。学院教育阶段主要侧重于公共卫生思维、职业理想、本专业和交叉学科知识体系的建立;在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阶段则可以侧重于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应用、专业知识的更新以及职业责任感和职业纪律的培养。当然,这种划分不是绝对的,各个阶段是前后呼应、相互联系的,不能把某一方面的能力培养绝对放在某一阶段。

3.3 制订全面系统的公共卫生人员核心能力培养方案

公共卫生体系涵盖多部门多专业,面向多人群,因此,在公共卫生人员核心能力培养上,应进行全面系统考虑。根据疫情防控需求,开展多层次应急人员培训,平战结合,平时做好能力储备,战时从容上阵;加强多部门人员参与,增强方案的实用性、适用性;加强多专业技能培训,培养具有交叉学科知识技能的综合人才;通过案例分析,强化应急处置能力培养;加强跨部门多级别联动演练,锻炼面对重大疫情的综合应对能力。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机构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