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G、互联网+医疗”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初探

2021-03-07汤海涛仝晶晶王星月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远程研究生

贾 雪,汤海涛,仝晶晶,曾 雯,王星月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为减少新冠肺炎疫情聚集性及交叉感染,部分发热、干咳等症状轻微患者可通过远程网络问诊而获得便捷有效的就诊以及治疗指导。“互联网+医疗”的新兴诊疗模式,具有可突破空间和时间障碍、高效利用医疗资源,并降低病毒传播风险等优点。另外,因疫情防控需要,新冠肺炎患者的诊疗、会诊、监护等,采用传统医疗模式逐渐显露出医疗防护物资耗费大、医护人员需求及工作量大、医护人员感染风险大等缺陷。通过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可以实现远程会诊、移动查房、远程健康监护和无接触式配送服务,提升医疗紧急救援效率,提高我国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为抗击疫情提供有力保障[1]。“互联网+医疗”现已形成一定市场规模,“5G+医疗”前景可期。现阶段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以科室学习为主,强调临床技能的提升,尚未引入远程医疗的培养内容,现阶段的就医模式除了传统的面诊形式外,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需求下有所拓展。新冠肺炎疫情为远程医疗发展提供了空间和舞台,作为一种新生的诊疗模式,远程医疗在面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显得尤为必要与紧迫,为适应新形势下临床工作的需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有必要引入“5G、互联网+医疗”的内容。

1 “5G、互联网+医疗”的应用场景解析

1.1 “5G+医疗”的应用场景

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发展,5G技术具有高带宽、低时延、广连接等优点。5G峰值理论传输速率可达10 Gbit/s[2],业务时延可达1 ms[3],可提供高密度通信,生活中的每一个设备都可能进行智能化改造,这使得各项专业场景得以远程实现,在健康领域引申出家用设备、医用设备的智能化和数据实时化。

1.1.1 家用智能健康设备的移动互联网化 智能手表、智能秤、家用智能血压计等民用健康产品已实现移动互联网化,随着5G技术的加速迭代和演进,物联网规模化发展加速成型,对物联网的服务需求正在增加。另外,在5G技术支持下,人工智能的运算效率和可靠性大大提高。5G技术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可促进智慧医疗生态的构建与发展[4]。

1.1.2 医疗检查结果的实时无损传输 影像归档及通信系统(PACS)、病理切片扫描等以图像为形式来呈现的医疗检查结果,由于单个文件占用存储空间大,且4G、专线网络、WiFi网络安全性差,传输速率低,在5G出现以前,难以通过网络上传及下载,患者需要自带胶片、切片复诊或需利用有线进行传输。5G技术将推动医疗检查结果数字化和医疗智慧化,文件传输不再受速率掣肘[5]。

1.1.3 医疗设备的远程实时操作 5G技术的毫秒级时延使得远程操作医疗设备成为现实,远程设备系统可以实现检查设备和手术设备等远程控制。远程超声可以支持远端专家通过操控机械臂实现对基层医院的患者开展超声检查;远程手术可以通过医工机器人实现远程手术救治;远程监护基于可穿戴监控设备实时收集患者信息,并传输至远端监控中心,有利于远程专家做出及时诊断及采取治疗措施[4]。

1.1.4 高清“无延迟”的远程音视频交流 高清音视频网络传输质量和共享一直制约着专业会议的线上开展,限制了远程医学会诊的应用[6]。远程会诊作为对高清音视频和影像图像远程传输要求极高的实时视频会诊将在5G时代得到极大发展并普及应用,各大医院已经越来越广泛地采用5G进行远程会诊[7]。通过5G可以实现学术会议的远程实时交流,基于5G的高传输速率,高清实时影像和高保真音频传输得以实现,进一步缩小了面对面会议和远程会议现场效果方面的差距。远程示教、云端见习等以音视频为媒介的专业场景应用也逐步得以普及。

1.2 “互联网+医疗”的应用场景

1.2.1 远程就医 在我国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打破了地理上的阻隔,使异地就诊变得简单快捷,让就诊形式更多样,就诊时间更灵活,为患者节约了大量时间,为国家节约了人力和物力。这不仅提高了医疗资源配置效率,而且缓解了群众看病就医难的现状。

1.2.2 远程随访 高质量的医疗离不开高质量的随访,传统电话随访信息收集有限、记录困难、不便存档,难以形成随访数据库。网络平台随访系统的建立使得患者可登录互联网随访系统,及时录入个人与疾病有关信息,同时医生利用互联网医疗平台进行远程随访,可以更便捷地掌握患者的生存状态,实现与患者的交流及信息资源共享。互联网随访系统会自动保存资料、记录随访数据,有利于建立个人健康动态档案,进而推动形成全民健康数据库。

2 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新模式

2.1 基础理论知识

2.1.1 设置基础理论课程:5G、互联网技术原理 随着5G技术、人工智能等新一代科技的发展,医疗行业也迎来巨大改变和创新。为支持5G时代下的“互联网+医疗”的快速发展,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应涵盖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相关知识,从而培养其科技创新能力。现阶段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课程涵盖专业课、专业外语、科研设计、医疗卫生法律法规与医患沟通、分子生物学等,未开设通信、互联网技术理论课程。为了应对今后临床工作中新技术带来的冲击,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需变革,从5G、互联网技术原理切入,加入5G、互联网技术原理课程,让医学生在使用前沿科技成果的同时理解其中的运行逻辑。

2.1.2 远程医疗的人际沟通 良好的表达能力与医患沟通能力是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之一。远程医疗在带来提高诊疗效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等时间和空间上便捷的同时,也有一系列风险,如患者隐私的泄露、患者信息的安全保管难度大、伦理问题增加、患者不理解及焦虑问题突出等。由于远程医疗缺乏了传统面对面时的“望闻问切”,患者容易对医生的诊疗技术产生怀疑而出现抵触及焦虑情绪,同时大数据化对患者数据的使用和患者知情同意权之间的矛盾等也是医患沟通的新内容和新挑战。在“5G+互联网”模式下,远程医疗的医患沟通需遵循医学伦理的基本原则:有利、尊重、自主、不伤害、公正[8]。

2.2 实践能力锻炼

现阶段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训练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进行,以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岗位胜任力为目的。可以探索在培训内容中加入包括远程会诊、远程检查与手术以及远程接诊与随访等内容。从患者知情的角度看,实施远程医疗的过程中,医生身份的不确认性容易让患者对“医生”身份产生怀疑,甚至引起医患纠纷。通过医师执业资格证和实时人脸识别技术认证,可以在文件上保证医患双方在远程医疗的中的安全性,提高患者的安全感。因此远程医疗的技术供给,需要参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具备医师资格证,把研究生远程医疗工作与执照挂钩,规避伦理和医疗风险。

2.2.1 远程会诊(1)观摩学习。让研究生观摩高级别医师进行的远程会诊,熟悉远程会诊流程、设备使用。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让研究生对行业资格准入加深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将规则意识融入观摩教学当中。(2)模拟会诊。使用远程会诊系统邀请标准化病人进行模拟,由多名研究生组成会诊组进行会诊,由高级别医师对研究生表现进行评分。

2.2.2 远程检查与手术(1)远程检查。研究生观摩学习远程的无创和侵入性检查,并动手实践操作。(2)远程手术。因手术机器人极为昂贵,且手术为有创操作,该部分应为观摩学习,可开放医院进行远程手术的视频资源供研究生学习。

2.2.3 远程接诊与随访 通过医院的网络问诊平台对轻症患者进行远程接诊以及对门诊或住院患者出院后进行远程随访,掌握网络就医和随访流程。

3 新培养模式下的预期目标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提高研究生的岗位胜任力,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能独立承担本专业领域常见疾病诊治工作,且具有较强发展潜力,具备从事临床工作执业资质和一定临床科学研究能力的高层次临床医生。在引入“5G+医疗”和“互联网+医疗”培养内容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预期培养目标包括以下内容。

3.1 掌握远程医疗会诊技术

远程会诊技术大大增强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在5G技术的支持下,远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能够无差别呈现在医生面前,效率显著提高,为此需要在培养过程中,让研究生掌握会诊的流程和技术路线,从最开始的数据收集、整理和运用,每一个环节都让研究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熟悉流程和规范操作,切实让研究生体会、感悟先进技术在医疗体制改革中如何提高病患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体会新时代从医者应该具备的素养和能力。

3.2 掌握远程检查和部分手术技术

随着5G、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远程检查及手术技术已应用临床。远程无创和侵入性的检查有助于增强远程诊断的精确性,远程检查的实现可让医师实时、有效地对不同患者实施个性化检查,并可实时监测患者病情变化。远程手术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单位服务能力。研究生可通过现场观摩及观看录制视频等方式学习远程检查及手术技术,为以后飞速发展的远程医疗夯实基础。

3.3 具备一定远程接诊和随访能力

通过5G、互联网技术,研究生可在医院网络平台对患者进行远程接诊及随访。远程接诊及随访的实现,患者无须往返医院,足不出户即可得到有效的诊断及随访,有利于减轻患者看病负担。研究生应具备一定的远程接诊和随访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及服务能力。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远程研究生
让人胆寒的“远程杀手”:弹道导弹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远程工作狂综合征
远程诈骗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对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养的实践性探索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