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建筑设计课堂中的应用
2021-03-07赵鹏
赵鹏
摘要: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只有把思政教育落实到日常的每一堂课中,才能形成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本文以建筑学专业核心课程建筑设计课程为例,针对建筑设计课程进行课程思政、课程思辨的教学尝试,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力求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开创课程思政教育的新局面。
关键词:课程思政;建筑设计课堂;思辨教学
引言
教学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渠道,将思政资源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环节,发挥立德树人职责,践行“教必蕴育,育必铸灵”教育理念,是建筑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必须面对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环节设计
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设计上,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理论解析、课堂讲评以及课程总结等各个环节的设计,从项目分组、案例汇报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使每个成员发挥自己的优势与长处,相互配合协调,同时在组内讨论与老师交流的过程中产生思辨,不仅关注同组学生之间讨论,还强调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建筑设计课程是重视实践的课程,通过教与学、思与辨、学与思等过程的训练,让学生夯实建筑设计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落实到行动与实践上来,进而验证教学效果,最后教师再进行教学总结,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
二、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一)建筑设计内涵挖掘不够深
对于建筑学专业的教学来说,建筑设计是最为核心和关键的一门课,因此有必要在教学中进一步挖掘建筑设计的内涵,使学生对什么是设计有更深刻的认识。而实际上,建筑设计课程内容繁多,知识也很广泛,因此建筑设计具有建筑史、建筑结构、建筑力学、建筑结构等深刻的内涵。而这些教学内容构成了建筑学教育的完整体系,所以如果想彻底掌握这门课程,就必须深入挖掘,找到更多的建筑设计的内涵知识。而如果教师能参与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就可以帮助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教学效果无法取得平衡
在以往学生进行方案设计的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建筑造型和空间功能的创新性,对于建筑功能组织、交通流线的设计和结构构造考虑较少,这让学生的设计方案局限于图纸表达这一层面,在方案中较少体现保证使用者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便捷性和舒适性等方面的考虑。另外,学生在建筑建造的成本计算与取得的效果之间也很难取得平衡。
(三)教学实践类型不够丰富
当课程设计缺少有针对性的实践时,由于缺乏经验和指导,学生通常会以自己的方式练习,容易养成“闭门造车”的不良习惯。此类习惯不仅对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无用的,而且还会使学生养成无意义的、放松的学习习惯。而逆向教育的方法又制约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过于依赖教材,导致学生思想顽固保守,在实践中设计工作缺乏个性和特点。
三、建筑设计类课程思政实施策略
(一)顺应学科发展需求,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做到全课程育人
该课程基于中国传统哲学理念,以“学、问、思、辩、行”五个方面設计教学环节,突出强调以学为用,学以致用为教学根本。同时,在课程教学中,以让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为重点,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模式及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才能在知识更迭较快的时代学会更新知识,做到全过程育人、全课程育人。
(二)建筑制图、识图与工匠精神
学生通过学习建筑测绘知识,能够熟练地进行建筑制图,掌握制图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能够熟练掌握建筑制图的规范,熟悉建筑平、立、剖面的规范表达,学习观察、分析和发现建筑设计问题的方法,体会形式与功能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能够在感受和空间体验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空间创造能力;能够掌握建筑模型的制作方法,通过模型的制作和分析,进一步认知建筑空间;能够理解建筑空间及其结构、构造做法,理解二维平面和三维空间的转化,并且启发学生对材料的认识以及由材料引起的重新构思。
(三)课程设计教学节点设计完整,注重课程设计教学关键点和时序
以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为纲,在建筑设计课程系列中,明确各个阶段教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建立系统和连贯的培养教学时序。建筑设计课程重点关注建筑与人文环境、建筑与自然环境、建筑流线与空间组织、建筑结构与形态等问题,强调设计课题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结合工程实践选择设计题目,鼓励学生尝试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大学阶段学习掌握的知识和技艺,应用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四)改变传统建筑设计课堂教学方式
在建筑设计专业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一步一步地讲解课程内容。这种单调的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们难以集中精力保持活跃。因此,适当添加一些内容以丰富课堂教学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例如在上节课时,一位老师解释说,如果使用两名教师授课效果会更好,特别是在一名教师参考课程内容讲授而另一名教师辅导学生实操的大班课堂。这样,教师就有了明确的分工,可以更详细地解释教学内容,节省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间。学生也可以分组讨论,相互交流,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五)空间认知与团结及协作精神
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实地体验建筑空间,将思政内容与翻转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目标问题导向式等教学方法相结合,增强师生沟通交流,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引导学生敢于、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发现、指出身边建筑设计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抛砖引玉,引发学生对原本习以为常的身边环境进行深入思考,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调查研究,获得一手数据资料,完成考察建筑空间、汇报调研结果、提出合理改善意见并绘制改造设计图等任务。一项建筑设计通常是由多个工种、多个团队来完成的,因此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必不可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工作组,要求学生进行团队配合,齐心协力地完成学习任务。
(六)自主调研和课堂讨论
独立研究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学习技能。根据学生的案例理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以问题为目标,深入研究问题,讨论讲座,选择已知建筑为例,详细研究建筑的外观造型、内部结构、通风和照明设施,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形成全面系统的知识结构。通过这种参与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对讲座的兴趣,可以更有效、更深入地学习。
(七)课程思政改革课后评价
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就需要在教学设计中,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入教学设计中,将思政案例融入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以及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方案中。选择思政案例很重要,如果案例与教学结合不紧密,思政映射点与教学内容不对应,教书和育人“两张皮”的情况就会屡有发生;如果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那么思政教育就会流于说教,失去灵魂。建筑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未来还要以学生的感受、学习效果、作业质量为检验标准。教师应从以上问题出发来设计调查问卷,将学生的课堂到课率、抬头率、参与度、获得感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参考。学校应重点评价课程教学设计中思政育人元素是否挖掘到位、是否有机融合,教学内容是否新颖,教师备课是否充分,课堂上学生参与是否积极,学习成效是否明显等情况。
结束语
本次教学改革尝试借鉴传统哲學思辨教学的理念设计课程思政,试图使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尝试探索学以致用为目的教学组织。从教学过程观察、后续学生访谈及教师反馈来看,本教学基本达成思辨教学设计的目标。参加过该教学实践的学生,思维活跃,表现能力相比往届有所提高。大部分学生在课程中的思辨精神变得更为强烈,对工匠精神、团队精神及时间观念形成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李雷立.建筑设计课程应用实践型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J].砖瓦,2019(09):188-189.
[2]陈宜瑜.建筑类高校设计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创新探究——以安徽建筑大学建筑设计初步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36):165-167.
[3]钟新平.“3W”法在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高教学刊,2019(15):100-102.
[4]马丹红.似是而非的结构[D].东南大学,2018.
[5]辛善超,王志强.模块连接的建构思辨——基于模块化体系的建筑“设计—建造”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8,31(06):23-28.
2481501186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