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改视域下景观社会理论与小说教学的危机
2021-03-07赵泽龙
摘要:“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聚。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部转化为一个表象”[1]。德波作为后马克思主义者,其主要理论“景观社会”已经蔓延到教育教学领域。其中小说教学由于其“公开课的能指”性质而备受异化。在课堂上,这种教学的景观业已成为常态。这显示出一种现代化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危机,这是我们需要格外注意的。
关键词:景观社会;小说教学;现代化
“景观”(Spectacles)在德波的语境下呈现出一种表演或作秀性质的图像,它与真实的世界式分离的。从社会资本的逻辑来看,“景观”即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中的贫瘠的价值:人的价值被缩减为交换价值,人被资本物化、异化。“即当代社会存在的主导性本质主要体现为一种被展现的图景性。人们因为对景观的迷入而丧失自己对本真生活的渴望和渴求,而资本家则依靠控制景观的生成和变化来操纵整个社会生活”[1]。
景观与权力难以分割,此处的景观在德波看来至少拥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是源自于技术、媒介、资本等力量融合生成的社会视觉化特征,譬如电影中的“小资生活”映像变为一个社会群体心理图式,从而使得中产阶级难逃被“轻奢”商品剥削的命运。这种现象被凯尔纳称为“分离和孤独——沉默的大多数”[2]。第二是一种主体批判态度和话语表意策略,在人们所看到的视觉映像之下,有被遮蔽着的资本逻辑存在,因而是深密的伪装。
根据贝斯特的概括:“景观的现实是:(1)一种真正的社会阶级统治的机构设施;(2)一种意识形态,源于现实的社会状况,‘已经变得十分实际,并在物质上得以解释’;以及(3)这种意识形态拥有一种真正的‘催眠行为’和刺激力量”[3]。以此框架为例,在小说教学中,“景观”的能指就是课堂的教学中的一种教师们的心里图式:在这一图式中课堂应该是“生动、形象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百科之先、大道之源。
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语文知识本身应该是一个具足的动态系统:如“形成性而不是预先设定的”、“一种探索‘产生于上帝笑声回音的迷人的想象王国’并由不断扩展的‘局部普遍性’网络所构成的课程”[4]。新课改以来,小说教学的情境性加强,原是为了打通生活与语文课堂,有意地将生活和语文的界限模糊,但这一点是就“学生在语文的收获”所谈及的,这种“景观”是学生被知识充盈的内心的景观,而非教师内心对于教学的景观。换句话说,学生在语文课上除了语文学科知识以外,还学到了逻辑工具知识、生活知识、情景交际等等知识,这一点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问题是现在存在于小说教学的“景观”现象并未达成这样的目标,究其原因是因为此“景观”只是一种教师内心对于课堂形式的视觉化想法,而非课堂内容。
如果语文教师将此景观运化到知识层面是毫无问题的,但是问题是作为“景观”之景观的是小说教学的课堂层面:课堂游戏的形式日渐丰富:从角色扮演到改写戏说,课堂变成了“脱口秀”、“游乐园”,甚至是《星光大道》、《幻月之城》。打着“寓教于乐”的旗号,为了“公开课”的评优评先,显示出课堂的活力四射和五彩纷呈,游戏和体验变成了课堂的主角。“教师竭尽其所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纷繁复杂的感官娱乐语境,沉浸于其中的学生接受着娱乐带来的丰富的感官刺激,也在享受瞬间娱乐快感之中迷失了自我,日益失去辨别的的能力和行动的力量”[5]。
由于小说文本特有的生动性,于是教师会认为课堂越“热闹”就越能体现“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6],却忽略了教学的归宿——教学目标的呼唤。结果往往导致课堂仅仅满足了教师心理的景观:一个课堂通过创设综合性学习情镜,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完成了一次“深度体验”,于是此教学就是先进的、完满的。追根溯源,造成教师心中的异化“景观”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公开课评价标准的能指和教化主义的膨胀。
在小说的教学中,如王晓春老师所设计的《皇帝的新装》课程就是让学生通过一种活动或者带有游戏性质的交流进行授课,事实上他的所有小说课程设计都有类似的痕迹:即通过游戏、讨论和交流完成教学[7]。这也就意味着在王老师的教学思路中,“讨论活动”成为了一种“小说课就应该大家探究”的景观,这是一种思维上的定势,在这种定势之下有的确实适合讨论的篇目的教学效果是理想的,但是有些艰晦的小说教学篇目则不能够依靠学生的讨论进行文本深析,在此之外老师必须充当风帆和舵手的功能,提供必要的教学支架和进行必要的教学引导,否则学生的讨论很有可能离题万里。
除此之外,教化主义的膨胀也是导致“景观”式教学的心理因素。“语文是最见灵魂的学科之一......在这一点上,和其他学科相比,它是独一无二的”[8],诸如此类的观点在现行的语文教师群体中十分盛行。教化主義的膨胀表现为语文教师天然带有一种救世情怀,即语文教师将学科傲慢演绎成为一种“课堂的傲慢”,在这种傲慢充斥着的心灵里,形成了这样一种景观:在我大语文的课堂之上,以五千年的生生不息的营养和历史中取之不尽的精粹培育学生,要力求做到在语文课上能够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之后小说代替诗歌成为了我们当代的民族秘史,学生们可以在文学巨擘笔下的无数鲜活而生动的形象中体察生活本味的酸甜苦辣,语文课即是生活本身!
在这种教化主义信念之下,语文老师们会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生动”装饰品来装点华丽的语文课堂,形成独特的人文宫殿“景观”:比如在讲授《孔乙己》的时候,将家中的古书、长袍、旧柜子和古钱币带到学校来,让两个学生穿着旧装站在古董柜子面前模拟孔乙己和店老板,体会“把八个铜板排开”时候二人的心理,其结果往往是两个学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知识性的收获,只有纯粹的官能的愉悦。
参考文献:
[1][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3:3.
[2][美]道格拉斯·凯尔纳.鲍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M].陈维振,陈明达,王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210.
[3][美]斯蒂文·贝斯特.现实化的商品和商品化的现实:鲍德里亚、德波和后现代理论[A].[美]道格拉斯·凯尔纳.鲍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M].南京:江苏人们出版社,2005:81.
[4][美]多尔(Doll,W.E.Jr).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004,1重印):145.
[5]季晓华.泛娱乐化语境下课堂教学危机的缓解[J].教育评论,2014(175):44-46.
[6]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2.
[7]王晓春.语文课如何是好[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1:206,26-29.
作者简介:赵泽龙,山西太原人,生于2000年6月,西南大学文学院2019级本科生,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