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体育对抗意识培养的可行性探究
2021-03-06何子文
何子文
(华东政法大学附属松江实验学校 上海 201600)
1、中学体育课对抗意识培养现状
1.1、教学实践中中小学生对抗意识缺失
作为一所中学体育教师,在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工作中不难发现,青少年比较调皮喜欢打闹,他们还保存着原始的对抗冲动,而且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一些竞技性比较强的活动来引起他们的兴趣,为了活动的安全,我们在选择活动项目后,对项目进行设计和编排,在不抑制他们好斗天性的基础上,规范他们在活动中的行为,好比现在我们很多中小学在开展橄榄球的运动项目,在活动过程中我们为了避免运动伤害的存在,我们去制定一些规则(直接伤害行为不被允许),或者穿戴一些装备和场地保护措施。这些行为是保留橄榄球其原有对抗性,同时防止运动伤害的发生,但是,在国内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大程度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将各类运动项目的直接身体对抗全部削弱,同时减少间接身体对抗的强度,致使学生在学校体育活动中从小就缺失身体对抗。但是项目的对抗性好找回,但是学生缺失的对抗意识却是从小就在学校体育系统中磨灭了,这对于今后参与运动,参加工作和踏入社会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1.2、体教结合下提高后备人才培养质量
同时我们放眼竞技体育,中国在各项技巧类项目或者隔网对抗类项目中都有着全球瞩目的成绩,但涉及强对抗的项目,大多数都不尽如人意。很多专家学者在竞技体育中已经有了相当的研究,并且表明中国在对抗性项目中对抗能力,对抗意识相较国外运动员要逊色很多。自从国家提倡体教结合以来,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大跨步的相结合,从学校体育中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而对抗意识的缺失和养成事关学校体育的氛围,并且学校体育中对抗意识的培养势必将影响中国体育后备人才的质量。所以培养对抗意识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亟待进一步的研究。
1.3、体育教学大纲及新课标的延伸和应用
2001年国家教委颁布的 《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中关于体育课堂教学任务有这样一些要求“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适应能力,增强意志力,树立现代体育意识,把健康与生存、学习、生活和自身的发展联系起来,在体育活动中树立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团结合作的意识”。2011年国家颁布的体育新课程标准中水平三与水平四要求掌握一定的技战术能力,同时发展身体速度,平衡和灵敏能力。对抗能力是技战术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速度,平衡和灵敏等身体素质是发展对抗能力的必要条件,培养中小学生对抗意识从制度上讲是不违反 《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等要求,并且在有关教学任务和水平目标中有一定的切合。
2、中学体育课对抗意识培养的意义
2.1、补充小学体育兴趣化,中学体育多样化体系
2011年国家颁布的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体育兴趣化,中学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小学生比较调皮喜欢打闹,他们还保存着原始的对抗冲动,而且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一些竞技性比较强的活动来引起他们的兴趣,对抗意识的培养必将围绕对抗相关的游戏、训练和比赛,这将很大程度上提升体育课程的参与度和乐趣。中学生拥有了一定的身体条件,在体育多样化的指导标准下,对抗意识的培养将作为多样性的一个元素,对中学多样化进行补充。
2.2、丰富学生技能储备,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对抗意识作为技战术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对运动成绩和比赛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一项运动的成就感也会跟随其运动成绩而提升,成就感的提升从而激励学生进一步参与和从事该项体育运动。简单来讲,对抗意识的培养将激励学生学习和参与体育运动,从而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
2.3、积极营造运动对抗氛围,提高体育后备人才质量
我们放眼竞技体育,中国在各项技巧类项目或者隔网对抗类项目中都有着全球瞩目的成绩,但涉及强对抗的项目,大多数都不尽如人意。很多专家学者在竞技体育中已经有了相当的研究,并且表明中国在对抗性项目中对抗能力,对抗意识相较国外运动员要逊色很多。自从国家提倡体教结合以来,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大跨步的相结合,从学校体育中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而对抗意识的缺失和养成事关学校体育的氛围,并且学校体育中对抗意识的培养势必将影响中国体育后备人才的质量。所以培养对抗意识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亟待进一步的研究。
2.4、推动学校体育课程发展,完善体育课程建设
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化,国家政府对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及体育课程设置,体育课程开展提出了大量的政策法案,但是相关政策的落实并没有伴随着相应可观的效果,一方面政府法规落实到地方学校其力度大大下降,另一方面体育教学过程仍存在不足,亟待发现和解决。本文中提出对抗意识的培养在竞技体育中已经屡见不鲜,但在学校体育的涉猎并不广泛,本文希望通过论证对抗意识培养在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可行性,进而补充体育课程改革和建设,推动学校体育课程发展。
3、概念界定
3.1、对抗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的大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在体育运动中对抗意识无疑是运动员在对抗过程中大脑对发生的身体接触,战术碰撞等多方面的主观反映。
《辞海》词语卷对“意识”一词的解释为:察觉,想,词语卷中对“对抗”一词的解释为:对立相持。虽然《辞海》中没有“对抗意识”的完整解释,不过通过拆词后得到的释义,基本也能确定“对抗意识”一词是在相持状态下的一种感知和察觉的思维形式。
可知,对抗意识主要是在运动经历中不断积累和培养形成的,能够在不用环境中应变各种情况,同时主动采取对抗措施,支配人体应激反应,合理运用技术,战术的行为意识。它是比赛中个人能力的整体反应,也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本文中的对抗意识隶属对抗能力中心理对抗能力的范畴,指在运动进攻受到干预时主动采取有利相持和被动相持时人体应激采取有利己方行动的思维形式。
3.2、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最初被应用于在建设项目投资决策前对有关建设方案、技术方案或生产经营方案进行的技术经济论证,大体可分为三个大的方面:工艺技术、市场需求、财务经济状况。由于论证过程与市场调研紧密结合,有强烈的逻辑框架和完整的思维回路,于是被研究人员沿用至各行各业。
可行性研究已经在体育研究方面有了具体和全面的应用,普遍研究中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开展研究,结合百度百科中对可行性研究的定义,本文将通过文献资料法收集已有对抗意识的培养材料,分析和完善培养方法,通过访谈法和问卷法开展校园调研,论证对抗意识培养的接受程度和必要性,最后通过实验法论证对抗意识培养的可操作性。
4、中学生对抗意识培养的方法
4.1、教学活动竞技化
为了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学校、区、市各级比赛联赛并不少见,我们将比赛中的竞技性引入课堂教学,积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竞技性,如,班级内部的分组赛,男女对抗赛等,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内部驱动,主动参与、积极提升、全力拼搏、有效对抗,在激活学生对抗意识的同时,发扬力争上游、决不放弃的精神。
4.2、身体对抗规范化
身体对抗其实并不可怕,学生能够在对抗中更加专注,体验成功的愉悦,很多时候我们一味的削弱体育活动中的身体对抗,对孩子来说其实是减弱了活动的趣味性,我们只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好身体对抗的方式,在部分项目的教学中要求主动寻找对抗,并且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对抗的强度,一个规范的教学活动设计能够规避学生在身体对抗中的风险,对抗可以被规范,但不能被削减。
4.3、对抗意识理论化
大多数时候学生将体育运动中的对抗认为是单纯的肉体互搏,其实不然,对抗的形式多种多样,而对抗意识就是集结身体,心理、技巧、战术等综合博弈的基础意识,可以将对抗意识的教学融入体育理论课中,让学生从理论层面先建立起良好的博弈意识,让学生接受体育活动中的对抗,帮助学生形成在理解下学习,在实践中体验的良好循环。
5、结论
(1)在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对抗意识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它是顺应了社会需求和符合政府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适应能力,增强意志力,树立现代体育意识,树立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团结合作的意识等要求;
(2)对抗意识是青少年斗性的体现,对抗意识的培养,一方面不压抑中小学生的天性,同时合理规范他们天然的斗性成为赛场上灵活释放的对抗意识,才能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3)对抗意识作为竞技体育中非常重要的技战术能力的组成部分,在对抗意识培养的过程中,体育运动的氛围和学生的关注程度得到了提高,培养了学生坚毅的意志力,灵活的思维模式等。
6、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原始的自然对抗逐渐被运动所取代,成为一种新型的理性对抗,体育运动中的对抗有很多形式,心理对抗与身体对抗,其中心理对抗无非:情绪、战术、策略、心态等等,身体对抗我们将其分为直接身体对抗与间接身体对抗,它们都有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要素来支撑,如果具现化为运动项目的话可以说田径,隔网等项目为间接身体对抗项目,篮球、足球、橄榄球为直接对抗项目。
10年前河南武林风拳馆在青少年课外体育中盛行一时,现在各大俱乐部开展青少年跆拳道、散打、武术等教学培训,青少年学生在其原始斗性的指引下,偏向选择这些有着直接身体对抗的活动,由于在学校体育中运动项目对抗的缺失,他们开始向社会寻求释放的方式。
同时我们放眼竞技体育,中国在各项技巧类项目或者隔网对抗类项目中都有着全球瞩目的成绩,但涉及直接身体对抗的项目,大多数都不尽如人意。很多人说中国人体质差,身体骨子不如吃牛排的外国人,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古人斗武,可能没有书里面,影视剧里面写的那么花哨,比的就是谁狠,你的功夫招招致命,快准狠,那就是你厉害。这里的狠也就是身体对抗中心态和身体素质结合的一种形式,中国学校体育一路走来始终忽视了运动本身目的,在体育运动中没有了对抗,那所谓的体质、竞技以及运动带来的乐趣都将为止大打折扣。
中国社会发展至今,越来越多的传统运动项目被淡化,外国体育文化入侵,我们一边有容乃大的接受着各式各样的新型的体育项目,一边对外来项目进行彻底的“中国化”,中国化让这些项目更加适用于推广和传播,但有的时候也让这些项目失去了原来的味道,对抗性就是被严重中国化后缺失的东西,一个建筑设计失去了原有的初衷,自然是一个失败的设计。
对抗可以被规范,但不该被削弱,尤其是在中小学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在编排和设计一些活动的过程中,要保留体育活动的对抗性,同时也要附着活动一定的教育意义,这样才能进一步发展学校体育,完善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