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医师班人体结构教学体会探析
2021-03-06陈运华
陈运华,余 彦
(贵州医科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为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等相关部门联合实施的医学教育改革项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从2013年开始,我校通过高考录取50名成绩优异的学生组成卓越医师教改班,并集中全校优秀教师,整合课程,重新制定教学大纲,旨在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人文素养高,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综合型医学人才。因此,解剖学教研室教师将解剖学、内科学、外科学、医学影像学、眼耳鼻喉学等学科整合成人体结构,采用“小系解,大局解”形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现将改革实践中的人体结构教学体会汇报如下。
1 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为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将解剖学、内科学、外科学、医学影像学、眼耳鼻喉学等学科整合,构建“小系解,大局解”的课程体系,再选修断层解剖学和医学影像解剖学,共计248学时,理论课与实验课比例为1∶3,增加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而充裕的课时可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学习人体结构这门课,为后期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一学期“小系解”教学,使学生掌握人体系统的组成,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及功能。第二学期“大局解”教学,教学内容除局部解剖学外,还整合内科学、外科学、影像学等临床学科的知识,学生不仅掌握人体各部位的层次、结构、毗邻,而且可以早接触临床,将解剖学知识与临床学科相融合。大三选修断层解剖学和医学影像解剖学,引导学生掌握人体结构的影像学特征,将断层解剖和临床影像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不脱离临床实际的情况下,运用断层影像技术,辨别疾病情况下人体结构的变化。通过构建全新课程体系,使卓越医师班学生提前接触临床知识,明确解剖学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
2 革新教学内容
2.1 增加医学人文知识
培养崇高的医德、较高的职业素养是医学教育最首要的任务[1],针对当前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不足,结合解剖学的特点,在教改班解剖学教学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在进行理论课讲授时增加医学人文知识。比如,在解剖学绪论中讲授人体解剖学发展简史时,准备1~2个关于医学家对人体解剖学发展的小故事,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医学人文知识的熏陶。引入临床医疗纠纷案例,让学生讨论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通过这种讨论引导学生从法律、伦理、道德等多个角度审视,使学生主动思辨,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在课余时间开展人体绘画比赛、解剖知识竞赛、人体标本制作大赛等,用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来弥补解剖理论课枯燥乏味的不足。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以轻松的方式获取解剖知识,受到人文艺术的熏陶[2]。
解剖实验室的尸体标本被称为无言良师,没有无言良师解剖学实验课就无从开展。第一堂解剖实验课带领全体学生默哀,追思无言良师,讲述捐献者的事迹,告诉学生实验室里的每一具标本都是志愿者无私捐献的,动手实践时要尊重标本、爱惜标本。通过追思仪式,使学生真正心存感恩,珍视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医学生是遗体器官捐献宣传工作的重要力量,课堂上介绍我国遗体器官捐献的现状以及捐献流程,使学生明白捐献是一项让生命延续、让爱传递的伟大事业。
2.2 实时更新前沿科研进展
由于当今社会网络的飞速发展,学生的眼界越发开阔,思维越发活跃,需要教师实时更新前沿科研知识。如学习淋巴系统介绍淋巴管道时,即可引入人类大脑内存在淋巴管道的新观点。几十年来教科书灌输的是大脑内没有淋巴管,而最新研究却发现大脑通过淋巴管道与免疫系统相连[3]。鼓励学生课后查阅文献了解人体研究的最新动态。教师实时更新前沿内容,一方面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促进教师不断进步。
3 改进教学方式
教改班是根据高考成绩遴选组成的,班级学习氛围好,学生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根据教改班学生特点,笔者尝试改革教学方式,摒弃“满堂灌”的传统教学,将分组教学、案例教学、角色互换、归纳总结等教学方法融入解剖学教学中。
3.1 运用分组教学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能力
教改班在开始上课时,根据成绩,按照优、中、差比例分配,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全班50人,每5人一组分10组,每组选一名组长,负责分派小组学习任务,最后再将各自任务汇总,选派合适组员向教师汇报。分工合作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一个组员的长处。其中,组长应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卓越的领导才能,这关系到活动的开展和学习任务完成的质量。同时,组长实行轮换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根据各组的实际情况重新调整组员,轮换组内成员的角色,将资源进行阶段性组合[4]。通过分组教学发现内向的学生变得开朗,个性张扬的学生也懂得适时收敛,组内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组员之间相互沟通、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另外,分组教学便于后期开展实验教学和团队考核。
3.2 联系临床案例,突显解剖学知识在临床的运用
教师课堂上单纯介绍器官的结构、形态及功能,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怎么提高学生对解剖学的学习兴趣是解剖学教师共同的研究方向。鉴于我校“早临床、早科研、早实践”的教学理念,笔者将临床案例运用于解剖学教学中。比如:在讲授全身的重要骨性标志时,引入临床四大穿刺术的案例,强调骨性标志在临床操作中的重要意义。教学中联系临床案例,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解剖知识的感性认识,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解剖学教学中加入临床案例,选择的临床案例应既紧扣教学内容又要难度适宜且具有典型性。
3.3 运用角色互换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角色互换就是教师在台下扮演学生,学生转换身份当小老师。首先,教师选定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大纲布置教学任务。接着延用分组教学的分组,通过组长给组员布置学习任务,组长组织组员查找资料、整理资料、撰写讲稿、制作PPT、推选汇报人。该阶段组员团结合作、发挥各自特长完成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自己去感受知识获取的全过程,体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不易。为保证每一组在课后都会全力准备,正式上课时,随机选取一组上台讲授。比如:讲视器时,运用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作为课程的导入,让人眼前一亮。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五彩斑斓的世界?为什么我们中有的同学带上眼镜?为什么有些外国人的眼睛是蓝色的?又抛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讲到角膜时,又融入器官捐献的人文知识。最后,教师总结点评。学生在讲课节奏、重难点把握方面尚欠缺,需要教师多加指导。
3.4 归纳总结解剖学内容
每一个章节学习结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尤其“人体结构1”是按照人体系统逐一进行讲解,各系统虽然清晰,但是好比一盘珠子,学生无法将珠子串联起来。将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也就是帮助学生串珠子,有助于学生将相关知识点进行横向、纵向归纳,在脑海里形成知识体系。例如:在讲到十二对脑神经行程时和之前颅骨的孔裂内容联系起来。讲授阑尾内容时,将阑尾的位置、体表投影、手术切口的选择、切口的层次、寻找阑尾的标志、切除阑尾时结扎的血管以及药物如何到达患处等知识进行总结。
4 安排开放性实验
开放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方式,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5]。针对教改班学生学习氛围好、求知欲望强的特点,解剖学教研室积极建设开放性实验室,定期开放解剖实验室,安排实验室教师轮流值班进行指导。既可以给予学生充足时间观摩标本,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资源。同时,把学有余力且对解剖学感兴趣的学生集中起来组成解剖科研小组。在第二课堂利用实验室肢解的局部标本,模拟临床手术开展实地解剖教学。带教教师和临床医生一同设计实验,模拟临床情境,选择手术入路,设计术中相关问题,将解剖与临床应用相结合。尽管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实地解剖教学受到现代教学技术的影响,但是实地解剖教学仍无法替代[6]。第二课堂进行实地解剖开放性实验,为学生提供真实学习的机会,增加学生动手次数,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激发学生学习解剖学的热情。对于制作精美、标识正确的标本封缸保存,陈列于教学实验室。一方面,可以补充实验室的标本数量;另一方面,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陈列在实验室,可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另外,对学生进行标本灌注、制作、保存等知识的培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5 探索团队考核模式
传统考核方式是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这种终结式考核不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不能展现学生对解剖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因此,在教改班分组教学的基础上,探索团队考核模式。基于分组教学法的分组情况,在教学中实行团队管理办法。对团队成员要求有:(1)组内成员有迟到、旷课的,酌情扣除团队分;(2)组内成员各自发挥自身长处,优生要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3)随机考核组内某一成员,其成绩代表全团队的成绩;(4)小组汇报成绩代表全团队成绩。教师只是针对团队考核,大大减少考核的人次,节省时间。团队考核使传统的一次性、终结性考核转变为多次性、过程性考核。这种过程性考核有助于教师建立形成性评价体系,实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度、改变教学方式。另外,团队考核可以提高自律性较差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团队考核可以营造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共同学习的学习氛围。课余时间组长组织组员到实验室、图书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帮助基础较弱的,增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分工与合作,提升整体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