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医学遗传学课程思政的探索
2021-03-06莫丽平
莫丽平
(玉林市卫生学校,广西 玉林 537000)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生的思政教育仅靠思政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应将育人目标贯穿于课程教育全过程,让学科教学最终回归到“育人”的本真目的[1]。课程思政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重点强调的教育新模式,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因此,实施课程思政是每门课程都要探索的课题。
医学遗传学是一门前沿基础医学课程,是遗传学知识在医学中的应用,主要研究人类遗传病的发生机制、传递方式、诊断、预防和治疗,其知识体系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如何在教学中有效融入思政教育、提高课程育人效果,是医学遗传学教师应该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针对目前中职医学遗传学课程思政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探索。
1 中职医学遗传学课程思政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课程思政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中职医学遗传学教师缺乏课程思政理念的引领,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及意义认识不深刻,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往往只注重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达成,对思政目标缺乏深入思考和整体设计,导致在教学上偏重于对专业知识的讲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疏于思政教育,思政元素的渗透往往零碎散乱、模糊不明、可有可无、可多可少、随心所欲。当前,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新模式,引发了一场教改新浪潮,广大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纷纷投入课程思政实践探索中,但中职教师参与度不高[3],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缺乏深刻的认识,课程思政意识相对淡薄。
1.2 课程思政内容牵强
中职医学遗传学教师大多没有参加过课程思政培训,思政修养不高,缺乏课程思政经验,在教学中不能充分挖掘蕴含的思政素材,难以捕捉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的相关点,也难以在教学设计中找准切入点,不能将思政内容与课程学习有机融合、有效衔接。这导致思政内容过于牵强或肤浅,课程思政变成课程与思政课的简单相加,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无法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1.3 课程思政方法守旧
许多中职医学遗传学教师没有掌握有效的课程思政手段,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不能根据课程思政内容设计适宜的教学方法,依旧沿用说教式、填鸭式、照本宣科式教学模式,使课程思政流于形式,成为喊口号、讲大道理和陈词滥调的肤浅教育,不但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这使得学生很难参与到课程思政活动中来,无法产生思想上的认识和情感上的共鸣,课程思政实效性差。
1.4 课程思政评价缺失
中职医学遗传学课程主要采用理论考试和实验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评,只涵盖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几乎没有对课程思政进行考核,课程思政评价基本处于缺失状态。
2 中职医学遗传学课程思政的探索
医学遗传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极为生动的素材,笔者针对当前中职课程思政存在的主要问题,着力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探索,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思想引领融为一体。
2.1 教学目标体现思政理念
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制约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导,课堂教学就存在盲目性,难以收到实效。在医学遗传学教学设计中,要改变以往重知识技能轻课程思政的倾向,从知识、能力、思政等维度设计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目标,充分体现课程思政理念。在课程思政目标设计上,要根据医学遗传学教学内容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人为本,突显学生的主体性,以中职生成才的内在要求为出发点,深入思考并制定思政目标。例如,多基因病的教学中蕴含着医者仁心、人文关怀、健康心理、人际交往、生活观等诸多思政元素,可根据中职生的特点,设计以下思政目标:培养学生医者仁心、关怀患者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注重健康人格的培养,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2 教学内容融入思政元素
医学遗传学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十分丰富,要善于挖掘并有机融入教学中,切忌生搬硬套。在教学设计上,要体现以专业知识为载体、思政元素为灵魂的设计理念,围绕课程思政目标,依据专业知识,结合学生思想教育及认知需求,找准思政教育的切入点,适宜适时适度进行思政渗透。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无缝衔接、水乳交融,做到启之以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思政就像一把“盐”,溶进专业教育的“汤”,“汤”在变得更可口的同时,也能真正让学生获益,达到育人功效[4]。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不仅丰富了课程教学内容,而且使其变得更有深度。
2.2.1 融入科学精神 许多著名遗传学家的伟大事迹闪耀着科学精神的光芒,可通过对他们的介绍,向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渗透。如在“遗传的基本定律”教学设计中,可介绍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摩尔根发现三大定律的过程,把其中体现的执着探索、创新改革、求实求真、坚持实证、刻苦奋斗等科学精神自然渗透到教学中。科学家的奋斗史可以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科研思维能力。
2.2.2 融入爱国主义情怀 我国科学家为遗传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教学中自然切入这些内容,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例如在学习RNA时,介绍1981年我国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在讲授基因的表达时,介绍1965年我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在阐述人类基因组计划时,强调我国是6个参研国之一,占了1%的研究份额,这标志着我国此项研究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探讨单基因病时,把杜传书为我国蚕豆病防治做出的杰出贡献融入教学中,等等。
2.2.3 融入团结协作精神 遗传学研究史贯穿了团结协作精神,要适时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学习中,向学生阐明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生物学研究的重大里程碑,是6国通力合作完成的;讲授DNA时,让学生认识到DNA双螺旋结构的揭示是不同领域和专业精诚合作的结果,沃森和克里克最终解答了这一世界难题,荣获了诺贝尔奖。由此鼓励学生要学会交流、学会协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更容易获得成功。
2.2.4 融入伦理道德 遗传学技术的临床应用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临床医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伦理、道德、法律等方面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是培养学生伦理道德、医德良知的生动素材。例如在单基因病内容中,融入对基因歧视的讨论;在基因治疗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的诞生”展开讨论;在讲授遗传与优生内容时,让学生讨论“三亲试管婴儿”引发的伦理、道德、法律等问题。
2.2.5 融入人文精神 人类遗传病是医学遗传学的核心内容,学习遗传病内容时,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渗透,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遗传病患者是人群中的弱势群体,每一个患者都有生存的权利,都和正常人一样有平等的人格,都要得到尊重,不应该受到任何歧视,他们的基因组属于个人隐私,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医务工作者要有医者仁心,对遗传病患者进行应有的人文关怀。
2.2.6 融入健康生活观 多基因病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心理因素、人际交往、生活习惯等方面。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可教育学生注重培养健康的人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促进健康生活观的形成。
2.2.7 融入科学生育观 在“性别决定”内容学习中,可融入科学生育观教育,让学生明白生男生女是随机发生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应由父母其中一方承担责任。要教育学生摒弃人为控制性别或歧视女性的思想,树立“生男生女都是宝”的科学生育观。
2.3 教学方法注重灵活多元
传统思政教育多以教师单方面讲授方式进行,形式较单一,学生接受度不高,往往感到枯燥乏味,即使入耳也难以入脑、入心,无法体验到思政实践带来的快乐与愉悦,难以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遵循中职生的认知规律,灵活设计适宜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教学、讨论辩论、知识竞赛等,通过图片、视频、实物、案例、角色扮演、竞赛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保证思政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实践性,使教学充满吸引力,引发学生的知识共鸣、情感共鸣、价值共鸣。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和价值认同,让课程思政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科学有效。
2.4 教学评价融入思政内容
改变课程思政评价缺失状况,以科学性、真实性和发展性为导向,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3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1)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检测、反思报告、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自评互评等活动来评价学生的平时成绩,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知识积累,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进行评价。(2)终结性评价:采用理论考试和实验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内容涵盖课程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思政素养,以此为手段和导向,促进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重视对思政知识的学习、内化、认同与运用。
综上所述,进行中职医学遗传学课程思政,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思考与探索,让思政元素巧妙融入教学的每个环节,实现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领悟、升华,达到思想价值引领与知识技能传授同向同行、相得益彰的良好教学效果[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