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导师制的必要性研究
2021-03-06叶颖俊周燕霞
叶颖俊,田 伟,周燕霞
(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江西 上饶 334000)
高等职业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30来年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适应社会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他们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2019年国家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更是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两种类型教育,地位同等重要。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导下,全国各职业院校掀起了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热潮,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质量,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导师制与班建制、学分制为三大教育模式,将导师制引入高等职业教育中,是对高职教育的一种大胆改革,对提高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有积极意义。
1 导师制的起源
导师制真正形成与制度化是在英国牛津大学[2]。英国教育史学家、伦敦大学教授Richard Aldrich曾说过:“导师制成了牛津和剑桥的永恒特色。”牛津大学各学院为所有年轻学生安排导师,对学生的政治、经济、学业、生活等方面进行监督指导。导师制更注重现代科学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导师指导学生从事科学研究。1854年颁布的《牛津法案》,标志着导师制从萌芽走向成熟,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导师制。
1916年,哈佛大学开始实施导师制[3],与牛津大学不同的是,哈佛大学的导师不但有教授、学者,还有青年教师、研究生。其主要职责是在专业领域内对学生进行非正式的教学,通过沟通、共同进行课题研究、学业指导对学生进行指导。导师与学生一起生活学习,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也将其道德品质和人生观、价值观通过日常交往传递给学生。
在我国教育鼻祖孔子的教育生涯中也可以寻找到导师制的思想[4]。他在教育实践中实施的“启发式教育”“因材施教”“言传身教”,都与现代导师制类似。然而,现代导师制进入我国已经是民国时期。1916年清华大学的“顾问制”,1932年国立北平大学开始试行导师制,并颁布《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简章》,规范导师的指导内容。1937年竺可桢在国立浙江大学实施了导师制。随后陆续有很多大学也实施了导师制。1944年民国政府部门修订《中等学校导师制实施办法》[5]。至此,我国导师制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随着高等教育模仿苏联模式,导师制在我国不再实施。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各种创新和改革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尝试和发展,学分制、导师制的研究越来越多,并在越来越多的高校中被采用。目前,导师制已经在我国本科高校中广泛实施。但在高等职业院校,成熟的导师制还鲜有报道,随着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部分院校进行了导师制的尝试,效果良好。
2 高等职业院校导师制的内涵
高等职业院校导师制是通过导学,把学生和教师联系在一起,教师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导师工作职责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指导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二是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三是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四是指导学生做人做事的态度、道德品质和人生观、价值观。导师制要求导师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之外,对学生的学习、思想、情感、心理等各方面进行教育、指导和影响。
3 高等职业院校实施导师制的基本形式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实行的导师制主要有以下3种形式。
3.1 双向选择导师制
通过导师向学生介绍自己的个人情况和研究方向等相关信息,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选择导师,最后导师面试学生来确定一定数量学生进入导师团队,接受导师指导。这种导师制也叫特长生导师制[6]。进入导师团队的学生和导师在兴趣爱好等方面有一致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导师的指导。学者吴志华就实施特长生导师制的意义、方法、作用、做法和基本步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这种导师制在实践中有应用,例如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药学系双向选择导师制育人方式,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3.2 综合指导制
这是一种“多对一”的导师团队[7]形式,它将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组成一个团队,如药学导师团队,既有基础课如化学教师,又有专业课如药剂学、药物化学等教师,按照“专兼搭配、功能互补”原则,考虑不同课程和学科间教师相互整合,导师从专业思想、课程学习、职业规划、待人处世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的导师制形式。导师团队一般会根据学生教学计划的安排,开展基础课、专业课、通识课、专题讲座、专题研讨等相应内容的交流活动,实现导师对学生的指导。
3.3 班导师制[8]
它与传统意义上的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不同,管理的学生数要比辅导员和班主任少得多,因此管理更加精细化。班导师以专业教师为主,以班级为单位,以领导者姿态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激励、吸引、说服等方式引导学生成长和发展。班导师制将教师和学生的专业学习、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并特别强调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引导作用,班导师和学生一起进行课题研究、开放性实验和相关实践教学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面对面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情感、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
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院校快速发展,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是各个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的共同课题。形式多样、因地适宜、因材施教的导师制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高等职业院校,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例如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药学系实行的导师制,它是将导师制的几种基本形式结合在一起的新型导师制。首先,在几个药学班级中对导师和即将成立的“时珍”创新班进行介绍,让学生对导师和创新班有充分的了解。然后,学生自主报名选择导师,导师通过面试选取学生,被选中的学生进入药学“时珍”创新班。“时珍”创新班的班主任对学生进行集体管理。学生平时跟着自己的导师进行学习和科研试验,接受导师的言传身教。在一些特定时间,“时珍”班的班主任会安排针对全体学生的讲座、讨论和沙龙,进行通识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学习等方面的指导,通过大课和小课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4 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导师制的必要性
与本科教育相比,高等职业院校生源复杂,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较差,因此,一直尝试着各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导师制是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方面的一种新尝试。
4.1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随着高等教育逐渐普及,高等职业院校录取分数越来越低,高职生面临如自卑、失落、茫然等诸多心理问题。但由于班主任及辅导员因所带学生较多很难顾及全体学生,这就需要导师来分担。开展教学活动后,很多学生因为基础较差,或者没有良好学习习惯,致使学习吃力,进而产生自卑、厌学等心理。导师制则能较好弥补专业课教师无法顾及全体学生的不足,帮助学生制订个性化学习方案或者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进步。再者,从2019年开始教育部等6部门印发了《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高职大规模扩招,主要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含中专、技工学校、职高)毕业生、退役军人、新型职业农民等,这些人更需要专业导师的指导。
4.2 高等职业院校的任务决定了导师制的必然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国家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让广大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但近年来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存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导师制通过导师和学生交流、共同学习、共同工作、共同参与科研,可充分发挥导师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教育引导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推动教育教学水平提升,较好解决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4.3 高等职业院校导师制在思政教育[9]中具有重要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但与此同时,也遭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强力打压,香港问题、台湾问题、南海问题、贸易问题、中国科技企业发展问题等集中爆发。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要正确引导青少年,使其树立远大的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实现中国梦。因此思政教育在大学中就显得格外重要,甚至高于一切。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年龄一般在18~20岁,一方面,他们思想开放,追求新、奇、特,对于传统具有批判意识,接受潮流和新鲜事物的能力极强;另一方面,由于年龄相对较小,经验尚且不足,分辨能力有限,多样化的选择导致其价值观困惑,亟待加以引导。作为最能亲近大学生的导师在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导师和学生的日常接触,在一言一行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在学业、心理、情感方面对学生提出有益的建议,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也是对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工作的一种补充。通过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与导师三者工作,使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呈现良性循环。
4.4 导师制是学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需要[10]
习近平总书记讲过: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青年学生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近些年,各高校都在加强和改进创新创业教育,对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学生发展、促进学生创业就业、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学生作为拥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群体,所具备的本质特征决定了他们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
导师因其本身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具备直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通过专业指导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和成功的几率。
5 高等职业院校实施导师制的思考和建议
高等职业院校的导师制,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不断实践着,收获了宝贵的经验,但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和思考。
5.1 抓住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和高职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2019年江西高考高职录取分数线为160分,2020年为150分,大部分高职学生高考成绩不理想,来学校后很多学生存有自卑心理,课堂上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学习力不从心;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制能力差。如何既立足实际,又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将他们培养成国家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导师制则是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和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教育方式,势必做到因材施教。
5.2 坚持在指导过程中践行课程思政,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将课程思政融入导师制教学和实践中,促进课程思政理念与高等职业院校导师制教育模式有效结合。刚踏入大学校园的学生,心智尚不成熟,独立能力差,容易受社会的干扰,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去冒险和尝试,所以,急需导师的帮助与正确指引。在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等教学活动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学术观点和思想观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工作;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其中;要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落实“三全育人”,关键在教师。所以导师制实行和导师选拔过程中,要将思政放在第一位。
总之,职业教育的改革会一直进行下去,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尝试,为培养适应国家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值得我们继续去实践和完善,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