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二十年国内会展旅游的研究热点问题及其演进①

2021-03-06

商展经济 2021年3期
关键词:举办地会展学者

现今,我国会展业与旅游业都处于发展的上升期,面临较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需要克服多方面的挑战。随着会展和旅游活动的日渐大众化,会展旅游作为一种新形式应运而生,且发展势头良好。会展旅游这一概念首次出现于国外。改革开放以后,会展旅游业开始在中国逐渐兴起,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2008年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亚太经济组织年会、上海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达沃斯论坛等各种国际化、专业化展会的成功举办,会展旅游业发展迅速,对拉动中国经济的增长和社会进步作出了显著贡献。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进行会展旅游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相关的文献研究尚须加强。本文通过对国内20年来的相关文献梳理,系统分析了中国会展旅游的研究概况和主要研究热点问题及其演进,希望能拓宽会展旅游的研究视野并为促进会展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 会展旅游的研究概况

截至2020年11月17日,通过对中国知网中的有关文献检索,共找到3197篇与 “会展旅游”相关的文献,其中2000年到2010年共有文献1449篇,从2011年到2020年共有文献1748篇。由此可见,从2001年到2003年我国对于会展旅游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2004年之后相关文献数量明显增多,2016年至今数量相对减少。(如图1所示)

图1 会展旅游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

以“会展旅游”为主题,选择2001年至2020年为时间段进行检索,通过精确检索选择文献分类中的旅游和文化教育并剔除各类宣传文章,发现共有硕士论文616篇,期刊论文2124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610篇。由进一步整理可知,关于会展旅游研究的文献广泛刊登在多种学术期刊上,其中刊登数量较多的期刊是“旅游学刊”“人文地理”“商业研究”和“旅游论坛 ”。 在此,主要选择刊登在核心期刊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献进行梳理。研究表明,会展旅游相关的文献较多,不同背景的学者大多从各自的角度对会展旅游进行研究并逐渐形成了许多视角各异的观点和理论,在此主要选取了三个较为系统的研究热点问题对会展旅游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即会展旅游的概念及内涵,会展旅游的发展模式,以及会展旅游对举办地的影响研究。

2 主要研究热点问题及其演进

2.1 对会展旅游的概念与内涵的研究及其演进

对于会展旅游的概念和内涵的探讨有助于系统构建相关学科体系和学术框架。目前,我国学者对于会展旅游的概念和内涵探讨较多,学者们大都依据自己的研究背景从不同的角度对会展的概念和内涵加以解读,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结论。国内研究者大都认同的是会展旅游与会展业和旅游业密不可分。然而在早期对会展旅游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时,学者们对其所归属的行业有一定的异议,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看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会展旅游是旅游业的衍生品,应归属于旅游业。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应丽君、王云龙、李爽等学者。应丽君(2002)认为会展旅游就是通过举办会议、展览等活动而衍生出的一种新型旅游产品[1]。王云龙(2003)认为会展旅游是指依靠旅游活动的旅游属性产生的产品,但不包括旅游业对会展的日常经营活动[2]。李爽(2004)认为所谓会展旅游就是以参加会议或参观会展为背景的旅游活动[3]。

第二种观点认为会展旅游主要是以举办会展为目的而附属的旅游活动,应归属于会展业。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许峰、陈鸣、 陈新忠、冯顺琪、闫妍等学者。许峰(2002)在阐述会展旅游的定义时认同国外学者的看法,认为应该从会议和展览的角度对会展旅游加以界定[4]。陈鸣(2006)也认为会展旅游的主要内容是会展活动,旅游通常附属于会展活动,因此,会展在会展旅游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5]。陈新忠、冯顺琪、闫妍(2007)等同样认为会展主要是以举办会议、展览为目的的活动,而会展旅游正是在此基础上以会展为主要吸引物,吸引与会者在会前、会中、会后游览会展举办地的一种旅游产品[6]。

第三种观点认为会展旅游的发展有赖于旅游业与会展业的融合,二者相互依赖,密不可分。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王保伦、孙玉梅、王敬武、李映洲、江燕等学者。王保伦(2003)认为会展旅游在2000年初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不够成熟。换言之,彼时会展旅游还游离在旅游业和会展业之间,可以把会展旅游界定为在为会议和展览活动的举办提供会场之外的与旅游相关的服务[7]。孙玉梅(2007)认为会展旅游只是在会展业与旅游业搭建的平台上兴起的一种产品,是依靠会展业的旅游衍生新兴产业[8]。王敬武(2008)将会展旅游定义为由参加各类会展活动而产生的旅游行为,并强调了会展活动在促进举办地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9]。李映洲、江燕 (2011)等认为会展旅游是以在特定时间、地点举办的会议、展览等具有商务交往、信息交流或展示性质的活动为引发因子,吸引活动参与者或有兴趣的游客前往活动举办地进行参观、游览等活动的一种旅游形式[10]。.

对于会展旅游概念和内涵界定的异议多存在于国内会展旅游发展的初始阶段,即2000年左右。彼时,会展行业刚刚兴起,狭义和广义的会展概念,即C&E和MICE,刚从国外引入中国,与会展相关的概念及其内涵尚比较模糊。事实上除了会展、展会、事件管理与会展管理等概念易为混淆,会展旅游和会展有时也被混为同一种研究客体。随着近年来会展旅游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会展旅游概念和内涵的认知逐步发展与完善。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会展旅游的发展依赖于会展和旅游的紧密结合,会展活动可以吸引观众和举办者前往会展举办地,而在参加会展活动的同时,不少人会选择在举办地和周边旅游。从某种角度上这种由会展活动驱动的,并与会展活动密切相关的旅游行为才是所谓的会展旅游。

2.2 对会展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及其演进

发展模式是对事物发展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功能所作的直观而简单的描述,通常被认为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在不断适应市场发展的前提下,各地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会展旅游发展模式。因此,学者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国内会展旅游的发展模式的构建,并探讨这些模式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对会展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两类:即对会展旅游发展模式的理论探讨和对某个举办地的特定会展旅游发展模式的探讨。

对于会展旅游发展模式的构建进行理论探讨的文献,如同探讨会展旅游概念和内涵的文献一样,大都出现在会展旅游发展的早期阶段。那时候,一些学者意识到会展旅游发展模式的构建与政府、协会、企业的三者协作密切相关。王保伦(2003)、王春雷等学者认为会展旅游的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三类,即政府和协会协作模式、协会和企业协作模式,以及会展和旅游企业协作模式。而不同机构在促进会展旅游的发展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政府主要以宏观调控为主,对于会展旅游活动的各种事项不再过多地参与,而是聚焦于如何更好地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和服务支持上。协会主要是为会展行业制定规章制度,同时规范约束企业,激励、支持、有重点地发展旅游企业,加速会展旅游业的发展,使会展旅游业逐步走向正轨。而会展公司与旅游企业合作更会事半功倍。也有一些学者(如戚能杰、田水莲等)对上述影响会展旅游发展模式的主要因素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会展旅游发展模式的构建,除了政府、协会与企业以外,受其他影响因素的影响也比较大。戚能杰(2007)认为会展旅游发展模式的构建主要取决于推动举办地会展旅游发展的主导因素,主要包括:市场条件、经济条件、收入水平、旅游程度和人均消费水平。他以四个长三角地区的城市(上海、杭州、宁波、温州)为例,将这些因素作为会展旅游发展模式构建的主要标准,分析了四种不同类型的城市会展旅游模式[11],即产业(市场)单驱动型城市会展旅游发展模式、旅游环境驱动型城市会展旅游发展模式、产业和市场双驱动型城市会展旅游发展模式、都市综合驱动型会展旅游发展模式。

近十年来,学者们对会展旅游模式研究的焦点逐渐由理论探讨,转向更加关注对特定会展活动举办地的案例研究。这类研究往往针对某个会展活动举办地,具体分析其会展旅游发展模式的形成及在践行该发展模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针对主要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和对策建议。胡田(2010)和王钊(2011)分别以上海和长春为例,在探讨城市会展旅游发展模式创新时,指出国内会展旅游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普遍问题,如市场化程度较低,政府职能定位不清,旅游企业与会展企业的结合度不够,软件提升滞后等,并依据德国的发展经验提出了具有上海特色的会展旅游发展模式。[12][13]。而梁明珠、钟金凤、廖奇辉(2012)在总结归纳了德国、美国、新加坡以及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会展旅游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尝试构建澳门的会展旅游发展模式,以期推进澳门会展旅游持续健康的发展[14]。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会展旅游模式的研究正在从最初的着重探讨政府、协会、企业等主体在不同经济和区域条件等影响因素作用下可能形成的不同会展旅游模式,以及在国内会展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即政府主导发展,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软件发展滞后与硬件建设,与会展与旅游产业的结合有待加强等),逐渐转为更加关注不同地区在会展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实践,即如何在参照其他地区会展旅游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会展旅游发展模式。

2.3 会展旅游对举办地的影响研究及其演进

随着会展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会展旅游对举办地的经济影响、社会影响和环境影响。早在2004年,曹新向和李永文(2004)就依据国外的相关研究指出会展旅游对于举办地的五种功能,即区域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形象的“塑造器”和“展示器”、技术与信息的“传播机”、人员就业的“接收器”、相关产业发展的“辐射器”[15]。同理周孟辉(2010)也总结了目前公认的会展旅游对于举办地的影响,即推动地方经济与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举办地硬件(基础设施等)和软件(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举办地的知名度和地区形象等。[16]

近十年,国内学者普遍比较关注会展旅游对举办地的经济影响,因此对大型会展活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较多。周常春(2003)以2003年在昆明举办的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为例,采用SPSS软件对本次会议的直接经济效益进行了初步的实证分析,并指出本次会议对传统旅游地的辐射效应比较明显。[17]李旭、马耀峰(2008)等人通过对国外相关文献的研究发现因为测量会展的经济影响有一定难度,所以不少研究可能低估了会展业经济影响,而运用投入产出模型来估算会展旅游的经济影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个问题。[18]李淼焱、杨帆(2009)以沈阳为例,分析了会展旅游对区域经济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其中包括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改善区域形象,促进区域合作,扩大内需和增加就业等。[19]。罗秋菊等(2011)学者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广交会对当地的间接经济影响,并指出大型会展活动对举办地的相关产业具有显著和持续的拉动效应。[21]李云(2012)以苏州为例,分析了会展旅游对苏州城市经济产生的影响,其中包括促进了苏州经济效益的提升,带动苏州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升级,以及加速国际化进程[20]。郑天翔(2014)指出大型会展活动能够带来直观的旅游收入的增加,并可以在一定时期内促进旅游客源市场和本地居民出游意愿的持续增长,然而如果大型会展活动不是系列活动,则对上海酒店行业和国际游客的贡献不具有持续性。[22]

除了经济影响研究,学者们开始逐渐关注会展活动对举办地的城市交通、居住环境、居民生活等的综合影响,特别是大型会展活动可能为举办地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魏园园(2008)和肖娟等学者(2012)在谈到会展旅游对举办地的影响时提到了大型会展活动虽然可以促进举办地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城市面貌和环境质量的改善,但是大量的人流、物流会造成拥挤,同时可能产生大量垃圾,加剧噪音污染,并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负面影响[23][24]。而周超等学者(2013)则认为会展旅游的发展虽然可能给举办地居民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然而总的来说会展旅游的正面影响要大于负面影响,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应该被优先考虑到的。[25]

综上所述,随着国内大型会展活动的增多,学者们关于会展旅游发展对举办地的影响研究逐渐从最初的比较乐观地聚焦于会展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提高,基础设施和管理水平的改善,以及区域形象的提升等正面影响,转变为能够比较理智地关注会展旅游发展对举办地的一系列负面影响。一些学者们逐渐意识到以举办地政府、企业和居民为代表的利益相关者或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当地会展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探讨不同利益相关者在促进会展旅游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与协同机制可能会成为会展旅游发展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3 结语与展望

迄今为止,国内关于会展旅游的研究在范围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广度,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然而文献分析可知,国内在会展旅游相关问题的研究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和视角有待拓展。随着时间的变化以及会展旅游的发展,二十年来学者们对会展旅游的三个主要研究热点问题的认识也逐渐深化,而研究侧重点也有所变化。

鉴于社会科学和艺术对某一特定研究对象很难形成固定的标准,会展旅游的概念和内涵仍未形成统一的定义。然而对于会展旅游不能完全等同于会展活动(早期的研究中会展旅游的概念和内涵经常与会展的概念和内涵相混淆),且会展旅游的发展有赖于会展和旅游的紧密结合,即会展旅游是会展活动所驱动的旅游,这一事实已经形成基本共识。

而学者们对会展旅游模式研究的关注点也逐渐由从理论上探讨如何构建会展旅游的发展模式,转向更加侧重于对某一特定的会展活动举办地所形成的不同的会展旅游发展模式进行研究,以期为该举办地的会展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如娄世娣、郑凌燕、梁圣蓉、曾亚玲、石美玉、王春才等学者分别对郑州、宁波、武汉、长春、北京等地的会展旅游的发展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促进措施。众多研究表明会展旅游的发展与城市的资源、经济发展与区位条件密切相关。国内会展旅游发展势头良好的城市和区域基本与目前的五大会展经济带相契合,即以北京为中心,以天津、廊坊等为重点城市的环渤海会展经济带;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宁波、苏州等城市为代表的长三角会展经济带;以广州为中心,以深圳、珠海、厦门和东莞为代表的珠三角会展经济带;以大连为中心,以沈阳、长春等城市为代表的东北会展经济带;以武汉和成都为中心,以重庆、西安等城市为代表的中西部会展经济带。处在各大会展经济带中的重点和代表城市,由于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在举办和承办会展活动,特别是大型会展活动,从而吸引众多游客参与会展旅游活动方面具有难以取代的优势。因此,现有的与会展旅游相关的案例研究所选取的案例绝大多数是这些有能力多次举办和承办大型会展活动的城市。

由于统计资料和数据比较难收集,针对会展活动特别是大型会展活动对举办地的影响程度和持续性的定量研究比较少。随着会展活动在区域发展的贡献,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程度的显著增加,或许会出现如旅游卫星账户(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类似的虚拟账户,姑且称之为会展卫星账户(MICE Satellite Account)。而会展卫星账户可以专门用于核算会展活动所引发的国民经济各行业中的直接、间接和引致的产出部分, 以便更为准确地测度会展活动(包括会展旅游)对GDP的贡献率,并且使会展业可以和国民账户中的其他经济部门进行比较。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集中关注会展旅游对举办地所带来的以经济效益为代表的正面影响,转为从更加广泛的视角研究会展旅游对举办地可能造成的如交通拥挤、通货膨胀、环境污染、犯罪率提高等负面影响。因此,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提出减少会展旅游引发的负面效应,并在最大程度上扩大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正面效益或将成为今后的热点研究问题。此外,如何调动政府、企业、当地居民等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参与并构建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系统创新机制或将成为会展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问题。

猜你喜欢

举办地会展学者
国际奥委会推迟2030年冬奥会举办地选举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走近上合峰会举办地——青岛
涂“鲨”
大会降临,城市再升级!
学者介绍
会展列名
会展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