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支原体病的诊断与防治
2021-03-05刘晖
刘 晖
(辽宁省兴城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服务中心,辽宁 兴城 125100)
鸡支原体属于原核微生物,是一种需通过寄生生存的微生物,败血型支原体及滑液囊支原体是主要的致病菌,体型细小,为球杆状,也有卵圆形。感染后病鸡会出现咳嗽、流涕、呼吸频率加快等现象,且呼吸时伴有锣音。此病成年鸡与雏鸡均易感,会抑制雏鸡的生长发育,也会降低成年鸡的生产性能,此病极难治愈,且有复发率高的特点。
1 流行特点
鸡支原体病主要发生于季节交替时节,且不分年龄、品种的鸡群都易感,冬季及春季发病率最高。其中,雏鸡最易感,鸡日龄越小发病率越高,死亡率也高。1~2月龄雏鸡的死亡率为30%左右。火鸡是发病率最高的品种。该病呈慢性发病,成年鸡感染后生产性能会降低,易产生畸形蛋或使产蛋量下降。呼吸道、排泄物是此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隐性带菌鸡会产下携带支原体的蛋,种蛋孵化时易出现垂直性传播。复发率高是此病的一大特点,通常若是免疫接种不全面、维生素缺乏、饲养管理不科学、养殖密度过大均会加剧此病的传播。
2 临床症状
鸡支原体病的病程较长、传播速度较慢,病鸡感染后会出现咳嗽、流涕等症状,并且部分病鸡的脸部会出现明显肿胀现象,且眶下窦会出现体积大、触之坚硬的结节。病鸡易流泪且眼部会渗出干酪样物质,病情加重会出现失明现象。蛋鸡感染此病后产蛋量会减少,且畸形蛋的出现率会明显升高。部分病鸡伴有关节肿胀症状,行动能力会受到限制。继发感染病毒或细菌之后,还会出现心包炎以及肝周炎等炎性病症,会加剧鸡支原体病的传播,使病鸡死亡率大增。
3 病理剖检
剖检病鸡发现,其口腔中含有大量内容物,颜色偏淡黄且黏稠,并伴有恶臭味,喉头处黏膜轻度充血、出血与肿胀。一些病死鸡喉头黏膜处可见灰白色黏稠渗出物,且气管中也含有黏液,或黄中带白,或为红褐色。病程较长的病鸡死亡后其鸡囊壁会明显加厚变粗,且较为混浊,为球形。部分病鸡同时伴有肝炎或输卵管炎性病变,且关节肿胀明显,切开肿胀处后,会溢出干酪状或黏稠样液体,关节腔呈坏死现象。
4 实验室诊断
可取病死鸡病料涂片给姬姆萨染色,镜检可见球形、杆形或螺旋形致病原。将病料接种于血琼脂培养基培养,可长出颜色灰白且形状细小的菌落,镜检可见其中存在乳头状突起。将病鸡的新鲜血液放置于玻璃板之上,再滴加2滴支原体抗原,均匀混合后进行阳性与阴性对照分析,若是出现了血液凝集现象,则说明病鸡感染的是鸡支原体病。而后可进行致病菌菌落分离,通过常规药敏试验分析发现,此致病菌敏感性较强的药物为恩诺沙星、新霉素,且接触强力霉素、氟苯尼考及环丙沙星药物后其反应也较强。
5 防治措施
5.1 预防措施
5.1.1 加强饲养管理 在饲养过程中要定时饲喂,并控制好饲喂量,需对饲料槽进行定期清理,以免饲料堆积而出现发酵现象。应加强对饲养密度的合理控制,定期进行鸡舍的通风与舍内清洁,合理调控环境的温湿度。同时,应开展定期化与全面化的消毒,并消毒鸡体,以有效扼制支原体的传播,破坏致病菌滋生环境。
5.1.2 科学开展免疫接种 鸡禽养殖中应科学制定免疫程序,早期免疫时所选疫苗为鸡支原体病弱毒疫苗,可有效降低雏鸡的患病率。且应对12日龄的雏鸡进行鸡传染性支原体弱毒疫苗的注射。也可采用肌注法接种油乳剂灭活疫苗进行鸡支原体病的预防。
5.2 治疗措施
病鸡确诊后,需对其隔离饲养,并做药敏试验,选用高敏性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可根据养殖场情况交替使用多种抗生素药物,以免致病菌出现抗药性。常用的高敏抗生素药物有环丙沙星、新霉素、强力霉素、氟苯尼考及恩诺沙星等,若病鸡症状严重,可采用肌注法利用恩诺沙星注射液治疗,一疗程为15d,给药2次/d,且要将浓度为98%的强力霉素以及浓度为20%的乳酸环丙沙星拌入饲料或饮水中同步喂食7d左右,可实现对病情的明显缓解。
6 结 语
鸡支原体病属于高危性传染病,不仅传播速度快且治愈后易复发。养殖户应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严格的免疫接种对此病进行预防,同时,针对病鸡应及时隔离,通过药敏试验测定高敏抗生素,针对性用药治疗,以有效防范与控制鸡支原体病的加剧与扩散,降低养鸡场所产生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