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羊肠毒血症的诊治
2021-03-05丁泽鹏
丁泽鹏
(甘肃省康乐县五户乡畜牧兽医工作站,甘肃 康乐731500)
羊肠毒血症是羊的常见疾病,也是养羊业的重点防疫疾病之一。羊肠毒血症是由D 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表现发病急、死亡快且死亡率高的特点。由于羊肠毒血症为急性并发性疾病,患病羊死亡速度极快,当前还没有较好和有效的治疗措施,所以养殖户应以预防为主,减少经济损失。
2020 年4 月初,康乐县五户乡汪沟村发生了一起典型的羊肠毒血症;该养殖户羊存栏22 只,能繁母羊10只,种羊1 只,其余11 只为1~5 月龄羔羊,3 月25 日开始有1 只羔羊发病,精神萎靡,呼吸急促、饮食减少甚至不食,腹疼症状明显,四肢抽搐、痉挛,站立不稳,心跳加速,有明显腹泻症状,排泄粪便眼观为黄褐色水样。经注射鱼腥草10mL、地塞米松5mL,乳酸环丙沙星10mL,治疗,治疗效果不佳,于3 月26 日早死亡;3 月28 日,又有2 只羔羊发病救治无效死亡。
1 临床症状
发病羊表现突然发病,无明显的症状,倒地后死亡,后期发病的2 只羊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下降甚至不食,全身颤抖,四肢抽搐,步态不稳,急走呻吟,呼吸急促,有明显腹泻症状,所排粪便为黄褐色水样,最后出现惊厥、麻痹,后倒地突然死亡,死后瘤胃有明显的臌气现象。
2 剖检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羊尸体可见,肾脏肿大,手触质地变软,胸腔内和腹腔内有积液、心包积液、心内外膜有出血点,胃肠部位充满气体,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切面呈现黑褐色,小肠粘膜严重充血和出血,肠壁呈现红色、有溃烂坏死部位,肝脏肿大、包膜有血点,胆囊大幅度肿大、充满胆汁,空肠、十二指肠严重出血或出血性坏死。
3 确诊结果
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典型病理变化肾脏变软易碎,可初步诊断为羊肠毒血症;实验室检测:取肾组织、肠内容物进行革兰氏染色压片镜检,可发现革兰氏染色阳性、直杆状、两端钝圆的粗大杆菌,单个或2~3 个排列,并且有荚膜,可确定为D 型产气荚膜梭菌。
4 治疗措施
由于羊肠毒血症病程急、死亡快,目前对该病还没有较好的治疗方法,平时应以注重预防为主。对发病缓慢的羊,进行了对症治疗,青霉素100 万~180 万U,肌肉注射鱼腥草注射液10mL,地塞米松5mL 2 次/d;灌服磺胺脒8~12g,首次用量加倍,对有气涨的羊灌服鱼石脂、消气灵止酵消沫药。对其他未发病羊紧急免疫注射三联四防灭活苗。对圈舍进行清扫消毒,清扫消毒1 次/d,连续1 周,禁止放牧3d。一周后病情得到控制,再无羊死亡。
5 病因分析
羊肠毒血症的病原为D 型魏氏梭菌,该菌为革兰氏阳性厌氧性粗大杆菌,无鞭毛,不能运动。在羊的体内能形成荚膜,芽孢位于菌体的中央或近端,可产生多种毒素,一般消毒药均易杀死该菌繁殖体,但芽孢抵抗力较强,在95℃下需2.5h 才能杀死。该病主要发生在绵羊,尤以2~12 月龄膘情较好的绵羊多发,其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梭菌在环境中分布比较广泛,羊食入带梭菌的饲草料或饮入带梭菌的水后,在羊的胃肠道内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进而引发羊肠毒血症。梭菌是羊体内的常在菌,正常时保持平衡状态,羊食入过多的高蛋白精料或由干草突然改为富含蛋白质的草料和谷类时导致胃肠道环境突变激发体内正常梭菌大量繁殖,而引发羊肠毒血症。
6 防治措施
该病目前还没有较好的治疗措施,所以对该病应以预防为主。
6.1 改变传统的饲养模式
本病季节性和条件性明显,在雨水多时、温度突变时最容易发生。所以在羊圈设计时,应建在通风干燥、向阳的地方,并注意防寒保暖。在牧区将放牧时,应该远离地势低和有积水的草地。农户圈养的羊添草加料时要先给草再喂料,饲喂玉米时要防止个别羊吃入过多。还要保持羊圈的清洁卫生,定期清除圈内集粪和集尿,粪尿堆积发酵处理,加强驱虫,做好圈内外羊活动场所环境的消毒。
6.2 做好免疫工作
在羊肠毒血症流行散发地区,应该在初春、初秋时段给羊免疫接种“羊快疫、肠毒血症、羊猝狙、羔羊痢疾三联四防灭活苗”,接种疫苗时羊不论大小,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用量一律为5mL;或注射“羊快疫、肠毒血症、猝狙、羔羊痢疾四联干粉灭活苗”,肌肉注射每只1 头份,注射疫苗后的羊群会在半个月左右产生抗体,免疫保护期可达6 个月。
6.3 羊群中有发病或病死时的处理
在羊群中若有羊发病时,要进行分群管理,隔离病羊到其他圈舍,转移放牧地或停牧3~5d,变换羊的饲草料,对未发病羊进行紧急免疫,防止病情蔓延和扩散;若有死亡羊时及时对病羊尸体搬离圈舍,选择地势较高干燥并且远离村庄和水源地的地方进行焚烧深埋同时对其地消毒处理,对病死羊生活过的圈舍及饮食器具进行全面无死角消毒,消毒药剂可选用强力消毒灵(二氯异氰脲酸钠)或生石灰。强力消毒灵按比例1:200 倍稀释,就行喷雾消毒,早晚各一次,连续消毒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