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羊小反刍兽疫的诊断与防治
2021-03-05马伟元
马伟元
(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浪卡子县农牧综合服务中心,西藏 山南851100)
绵羊小反刍兽疫是羊的常见疾病,因其疾病发展迅速传染力强,被我国列为一类动物疫病,为此绵羊小反刍兽疫应成为大规模养羊的重要防治疾病。随着我国绵羊等反刍类动物养殖规模显著扩大,绵羊疾病控制成为重中之重。本文着重探讨绵羊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和防治要点,供参考。
1 绵羊小反刍兽疫
绵羊小反刍兽疫是病毒性传染病,病毒为小反刍兽疫病毒,极易潜伏在绵羊的生活环境中,当小反刍兽疫病毒含量达到一定量时,绵羊极易受到感染,抵抗力较弱的羊羔更易感。绵羊小反刍兽疫的主要感染途径为直接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间接接触如同槽饮食。同盆饮水等行为发生病毒传染。小反刍兽疫病毒在2007年首次传入西藏地区,具有发病快,传染性高,病死率高的特点。
2 诊断治疗
2.1 临床症状
小反刍兽疫病毒的传染性强、危害性大,因成羊具有一定抵抗力且抗原能通过乳汁进入羊羔体内,6月龄左右刚断奶的绵羊羔抵抗力较差,发病后进展迅速,临床表现多为发热,严重可达40℃,高烧会持续1周左右。期间患病羊羔会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下降,后期则完全停止进食,口鼻逐渐出现干燥,严重者会出现脓性粘液,伴有口腔黏膜高度充血溃疡、流脓的现象。发病中后期,患病绵羊还会出现血样腹泻、咳嗽、肺炎等现象,轻轻叩诊胸部能听到锣音。如果及时治疗,临床症状会于10d后减轻。
2.2 病理变化
对病死绵羊解剖发现,其病理变化主要发生在口腔至胃部系统之间。其口腔炎症明显,在结膜、硬腭和咽喉部位有炎症改变。胃部存在明显病变,70%发生在皱胃。肠道方面,病灶多见于结肠、直肠的结合处,肠道多出现大量的糜烂出血现象,坏死性肠炎高发与患病羊只。研究发现,其他部位如淋巴结、脾脏也有肿物或坏死症状。
2.3 分子生物学检测
多采用血清学检测方法和病原学检测方法。取患病羊羔血清采用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检测分析;病毒检测可采用琼脂凝胶免疫扩散、抗原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实时荧光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普通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对PCR产物进行核酸序列测定可进行病毒分型。
2.4 中西医治疗
对绵羊小反刍兽疫,中西医皆有治疗方法。西药多采用抗生素治疗,常见头孢类抗菌药和抗病毒药联合给药或肌肉注射头孢噻肟钠及黄藤素注射液,辅助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中药经验用方:黄芪30g、板蓝根30g、石膏30g、连翘15g、二花15g、白头翁15g、地榆12g、丹参12g、车前子12g、丹皮9g、柴胡9g、桔梗9g、黄连6g、干草6g、杏仁6g、麻黄6g。
3 防治要点
小反刍兽疫为常见羊等小反刍兽感染病毒所致,具有一定传染性,养殖场的规划设计必须严格按照我国动物卫生防疫的要求,设置消毒间与消毒池等必要消毒措施,合理规划消毒地点(建议设置在养殖场门口)。提倡开展封闭式饲养管理,同时还应完善相应工作人员的消毒制度:工作人员的鞋、手套、口罩、帽子、工作服等都应保持清洁,暴露在外的工装需要定期消毒。相关部门要强化宣传工作,要做到定期委派专职人员,到养殖户家中宣教绵羊小反刍兽疫病相关知识,做到专项辅导,使广大养殖户均能够了解绵羊小反刍兽疫的病因、致病特点,以及绵羊小反刍兽疫病失控的巨大危害,做到规范养殖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养殖户对绵羊小反刍兽疫病的防范意识。
4 总结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肉奶类及皮毛制品需求量增大,畜牧养殖户经济效益显著升高。动物传染疾病是影响畜牧业产能的主要因素,综合防治已成为养殖业的关键工作。畜禽传染病的发病范围广危害大,应格外引起广大养殖户及相关部门重视。绵羊小反刍兽疫作为我国一类动物疫病,更应引起人们高度重视,严格把控,杜绝患病绵羊羔及其副产品流入市场。运用现代科学手段,从多方面进行防护,降低传染病发生几率,严格管控畜牧养殖业的安全卫生状况,推进国内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作者认为,传染病防控应从源头杜绝,防控传染病的发生尤为重要,这样才能从促使养殖业的良性循环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