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村社区环境污染的成因与防治对策
——基于河南省S市的调查研究

2021-03-05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环境污染居民垃圾

李 祎

(商丘师范学院 法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中共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步骤和相关保障于同年12月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进行了安排和部署,形成了系统的“中国特色的乡村发展道路”。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农村社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一大批突出的环境问题得以治理,农村社区环保体制逐步建立,环境监管能力得到提升,环保惠农政策效果显著,但农村社区环境污染现象仍然不容小觑,加强农村社区环境污染治理,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社区环境污染的类型分析

农村社区是相较于城市社区而言的,属于社会学领域的概念,是指以乡、镇、村落、村民小组等为单位形成的区域性小型社会,是该区域范围内农村居民聚集而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社区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要,就实现“生态宜居”而言,农村社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任务艰巨,当前我国农村社区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不仅存在点源污染,还有面源污染;既有生活污染,也有工业污染;而且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另外,城市污染向农村社区转嫁也愈演愈烈。经过调查分析,当前河南省S市农村社区环境污染的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农业生产污染

1.化肥和农药污染

众所周知,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人均水平相对较低,其中就陆地面积而言,我国陆地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位,而人均土地面积却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已达到极限,甚至超越了土地的自我承载能力。面对如此局面,农村社区居民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不惜投入大量农药和化肥以使土地增收。根据《2018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公布的数据,尽管农药和化肥的利用率有所提升,但水稻、玉米和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仅为37.8%(比2015年上升2.6个百分点),农药利用率为38.8%(比2015年上升2.2个百分点),并且有大量化肥和农药被严重浪费,不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更严重的是流失的化肥和农药破坏了土壤天然的酸碱平衡,使得土壤本身的酸碱性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造成土壤养分不足,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而且也会对地下水源、空气等造成污染。

2.农用薄膜污染

农业生产中生产技术的不断改善,农用塑料薄膜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温室大棚对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得到了重视,塑料薄膜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农村社区居民也从中得到了很多实惠。塑料薄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聚乙烯,由这种材料制成的塑料薄膜的特点就是很容易破损但又很难恢复原状,在自然环境中无法进行光合降解和生物降解。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公布的数据来源,种植业一年的地膜残留量12.10万吨,地膜回收率80.3%。对于这些农用地膜,农民们一般都是随地乱扔或者直接掩埋地下。当前农村地区农用地膜的处理方式不仅占用大量土地,浪费土地资源,还造成了土壤污染,降低了农用地质量,影响农作物生长、导致农作物减产。

3.秸秆焚烧污染

众所周知,河南省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粮仓”,《河南省“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以来,河南省的粮食总产连续上升,实现连年跨越式增长。随着粮食产量的增加,也带来了大量秸秆的处理问题。根据《2018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公布的数据,按草谷1∶1.3的比率折算,一年产生秸秆约有788亿公斤。当前我国农村的秸秆综合利用率为82%左右,意味着还有18% 的秸秆被随意堆放或者就地焚烧,不仅造成秸秆资源的浪费,还使空气和地下水源受到污染;另外虽有部分秸秆粉碎还田,但囿于科学技术的限制,当前秸秆粉碎还田技术还不发达,粉碎还田的秸秆由于深耕土层浅,很难沤烂,秸秆所带有的有害菌并未灭活,造成土壤污染,农田质量随之下降。

4.畜禽养殖业污染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省不仅注重粮食生产,还重视家禽养殖,近年来畜牧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逐渐呈现规模化,养殖的专业化和产业化也随之提升。在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愈发严重的养殖污染。根据《2018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公布的数据,我国当前的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为64%,其余的畜禽粪便并未经正规程序处理,甚至被随意丢弃,加重了农村社区环境的污染,农村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也受到了直接影响。另外,由于大量畜禽类粪便的随意丢弃,其所形成的氮磷微量元素大量流入地下,使得地下水被严重污染,人们饮用被污染的地下水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二)工业生产污染

在众多城市污染类型中,工业污染一直占比很高,对城市污染的关注,很大部分在工业污染,但近些年随着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工业污染也成为农村社区环境污染的一部分。由于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加上污染物处理技术不够发达,农村社区的工业污染也是越来越严重。根据相关调研数据,在我国农村社区,随着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的“三废”排放量与日俱增,已经达到了工业“三废”的1/3,有些污染物的排放量甚至超过工业排放量的50%[1]。而且近几年乡镇企业工厂的“三废”排放量不断上升,从之前的0.56%增加到16.6%,固体垃圾从11.84%增加到16.2%,全国有大约2/3的河流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农村工厂的污染,污染面积高达133万公顷[2]。由此可见,农村社区的工业污染愈演愈烈,其带来的危害后果也越来越严重。

(三)生活污染

随着农村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理念也随之改变,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不再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逐步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节奏,也导致农村社区生活污染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为生活垃圾污染和生活污水污染。

1.生活垃圾污染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生活垃圾逐年增多的问题,特别是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据测算,在我国,农村社区每年产生高达上亿吨的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废旧塑料袋、一次性饭盒等白色污染和包装纸、废旧电池、腐烂的水果蔬菜、农药瓶、建筑材料等。由于农村社区居民环保意识淡薄,生活垃圾的处理设施不完善,垃圾排放地点和方式很随意:有些可焚烧的生活垃圾,比如废塑料、服装,农村居民有时直接采取焚烧的方式,或者直接丢弃在公共场所,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虽然农村社区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方式也越来越现代化,但却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当前我国某些农村社区的环境状况可以说是“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3]。

2.生活污水污染

当前我国农村社区,生活条件并不比城市差,普通家电几乎每家农户都具备,而且有些农户家里都是高档生活用品。伴随着家电的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也在所难免,全自动洗衣机,无塔供水设备,太阳能洗浴设备等,都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废水。当前河南省,很大一部分村庄缺乏处理生活污水的设施,人们生活中产生的污水以及人畜粪便则是不经过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到村庄附近的河沟、田地,造成农村环境的严重污染[4]。据笔者走访调查,S市行政村几乎没有统一的污水处理设施,有的行政村庄甚至没有设置统一的供水系统。农村社区的生活污水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人们生活环境的周围,导致地下水源和农业生产的严重污染。

(四)城市向农村社区转移的污染

随着城市工业的快速发展,城市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由于当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城市的环境污染有着较为明确的规定,很多城市工业企业开始搬迁至农村社区,造成城市污染向农村社区的转移[1]。由此可见,城市污染转移也是造成农村社区环境污染的一大原因。之所以出现城市污染向农村社区的转移,是因为以往我们对于污染的防治侧重于城市的工业区,城市的污染管理非常严格,排污单位承担较高的环境责任,部分城市企业为摆脱严格的要求和管理,意图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农村社区,城市向农村社区转移的企业越来越多,城市污染转向农村社区的现象自然成了一种常态。城市污染向农村社区的转移有直接污染物转移和重污染企业转移两种类型:一是污染物从城市转移农村社区。近几年城市化进展加快,人口规模增长,城市的固体垃圾排放量增加,在超过城市消化能力的情况下,一些城市开始将污染物直接转移到农村社区,尤其是固体废物直接转移到农村的情况最为普遍,比如城市的工业废物、固体废物、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医疗垃圾等,直接从城市运往农村社区。二是重污染企业从城市转移农村社区。我国城市污染很大一部分来源于重污染企业,现如今工业化的进程脚步飞快,一些技术含量低、治理能力差的企业因躲避城市严格的污染治理政策,将工厂转移到农村社区发展,比如有些城市将生活垃圾填埋场或者焚烧厂转移到农村社区。

二、农村社区环境污染的成因

面对当前日益严重的农村社区环境污染,在走访调查、问卷调研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当前农村社区环境污染的成因主要有法律制度不健全、农村社区居民环保意识薄弱以及农村社区环境基础设施缺位三大因素。

(一)法律制度不健全

工业化的发展导致环境问题的发生,环境问题是由简单到复杂、单一到多元的发展历程,在这其中也催生了环境保护法的发展。环境保护法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零散的夹杂在其他法律文件中的环境保护规范;第二阶段,关注某一领域的环境保护单行法;第三阶段,环境保护基本法。尽管环境保护法的发展已相当繁荣,但对农村社区环境问题的关注却一直姗姗来迟。我国农村社区环境污染的法律规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第一,法律法规设置分散。当前有关农村社区环境污染的法律规定分散在不同的法律,主要有《农业法》第八章“农业资源与农业环境保护”、《水污染防治法》第四章“水污染防治措施”第四节“农业和农村水污染防治”。另外,《环境保护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也对农村环境污染的防治作出了相应法律规定。由于当前我国法律对农村社区环境污染的规定呈现分散化,各法律规范之间缺少连贯性、系统性,实践中难免会出现“多头监管”“分散执法”和“职责不清”等问题。

第二,法条可操作性差。从当前有关我国农村社区环境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来看,法律条文的内容几乎都是原则性规定,而且存在法律条文之间内容重复的现象,比如《水污染防治法》第57条和《农业法》第65条第3款内容几乎一致。鉴于当前法律规定的现状可知,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相关法律条文呈现原则化和抽象性,法律条文缺乏可操作性。

第三,法律责任配置不足。纵观当前我国有关农村社区环境污染防治的相关法律规定,可从中发现法律责任内容的设置严重不足。大部分法律规定没有法律责任相关内容,虽然个别条款设定了法律责任,但内容规定不明确、缺乏操作性,或者法律责任的规定过于软弱无力,难以真正起到惩戒作用。究其原因,在于国家对农村社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倾斜,也即是惠农政策,惠农政策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村社区环境污染[5]。

(二)农民环保意识淡薄

天然“在场”的特点决定了农民是农村社区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核心主体,在农村社区环境污染治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就河南省S市现状而言,大部分农村社区居民缺乏环保意识,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意识薄弱,对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关注明显不够。

第一,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不当。就“常用生活垃圾处理方式”调查中,S市农村社区居民最喜欢的垃圾处理方式是“堆放房屋周围”处理,占比39%,位居第一。另外,有些地方农村社区居民生活习惯落后,环保意识淡薄,垃圾处理方式则是“随意丢弃”,占比35%(见表1)。

表1 S市农村社区居民常用生活垃圾处理方式调查统计表

第二,粮食生产观念不科学。在针对农村社区居民选择农药与化肥使用量的调查中,大部分农村社区居民选择偏多或者适中使用(见表2)。在部分地区,由于缺乏科学的粮食生产观念,农村社区居民为了追求农作物平均亩产的不断提高,选择使用更多的化肥与农药来维持土地产量,忽视或者无视农药与化肥对土地土壤结构与地下水源的破坏。

表2 S市农村社区居民农药与化肥使用情况调查统计表

第三,畜禽粪便处理方式不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肉蛋奶的需求越来越大,畜禽养殖数量也呈现持续增长趋势并逐步形成规模化,随之而来的是养殖废物的增加。在针对农村社区居民对动物养殖废物的处理方式的调查中,大部分农村社区居民选择排入河流,其次是随意堆放,只有一小部分居民选择无害化处理(见表3)。农村社区居民由于缺乏卫生常识,对畜禽粪便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加上污染物处理设施缺位或者设备陈旧,畜禽粪便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日益加剧,危害周边居民的身心健康。

表3 S市农村社区居民对动物养殖废物处理方式调查统计表

第四,环保法律知识欠缺。当前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基本法即是2014年4月24日修改通过、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而在关于环保法了解途径的调查中,只有少部分农村社区居民是通过环保机构的法律宣传了解环保法,大部分居民则是通过其他渠道知道有新的环保法。另外,从这份调查可以看出,农村社区居民通过政府相关环保机构获得环保知识是有限的。在对农村社区居民对于环保法了解程度的调查中,大部分农村社区居民对环保法的了解程度较低,只有少数居民完全知道环保法,当然也有一小部分居民对环保法一直关注。归根到底还在于法律宣传机制不够完善,环境保护知识宣传不到位(见表4)。

表4 S市农村社区居民环保法了解程度统计表

(三)农村社区环保基础设施欠缺

相较于农村社区而言,国家更加重视城市的环境问题,环保资金大部分用于城市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而农村社区没有相应环保资金的支持。有些农村社区的村庄道路、供排水系统、环卫等基础设施落后,与乡村振兴之“生态宜居”的要求明显不符。近年来,国家积极推动农村社区开展环卫工程,初步建立了“一村一卫”的保洁机制,加大了对基层环卫设施的资金投入,改善了农村社区当前的环卫面貌。但是由于缺乏严格的监管机制,仍存在“面子工程”的现象。

相较于城市,农村社区的垃圾处理设施比较落后,这也是制约农村环境改善的重要原因。农村社区垃圾处理设施的落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社区垃圾处理设施落后。一方面农村社区环保投入确实低于城市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另一方面是城镇化大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垃圾产生数量激增,而有些农村社区根本没有垃圾处理设施,大部分地区选择填埋或者焚烧 。二是垃圾处理循环再生设施相对缺乏。一方面农作物秸秆的浪费,农作物秸秆作为农业养殖的优质饲料没有处理设施;另一方面农业养殖废料作为有机肥与沼气能源因缺乏设施无法利用,无法构建有效的农业循环再生体系。

在对S市农村社区垃圾处理设施完善期望度调查中,大部分农村社区居民对于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完善抱有很高期望度,只有少部分农村社区居民对于设施完善不在意(见表5)。由此可见,加强农村社区环境设施建设非常重要。

表5 S市农村社区居民对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完善期望程度统计表

通过走访调查,笔者进一步了解到制约S市农村社区环保问题解决的诸多原因中,垃圾处理设施是否完善也很关键。在S市农村社区,有的村庄设有垃圾处理固定站点,这对于居民选择房前屋后倾倒垃圾有了很大改善;有的村庄建立大型沼气池,距离生活区远,改善了农村社区居民环境;有的村庄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成效显著;有的村庄即使没有现代化垃圾处理站点,也选择集中填埋,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垃圾污染的产生。因此,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是否完善对环境污染的治理起着很大作用。

三、农村社区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

(一)完善立法,对农村社区污染防治实现善治

环境保护水平和能力最主要的体现即是环境问题的预防和治理,农村社区的环境状况也不例外,对于当前农村社区严重的环境污染,最稳定和最有效的防治途径应当是法治,法治是实现农村社区环境污染善治的基础路径[6]。如前文所述,农村社区环境污染类型多样、污染物种类繁多,危害性覆盖面广泛、专业性强,因此治理难度比较大,加上当前有关农村社区环境污染法律规定呈现分散化,因此应当制定一部专门性、系统性的综合性地方法规——《河南省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条例》。这部法律可作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基本规范,对现有法律相关规定进行吸纳、整合,并增加现有法律没有规定的内容,以期实现农村社区环境污染防治的法治保障。

另外,农村社区居民是农村社区环境污染的最大受害者,也是治理污染的最大受益者,要充分调动农村社区居民参与环保,实施社区居民自治。农村社区环境问题的居民自治则是具有更加完善和高效的地方自治新体制,但社区居民自治需在法律框架内进行,要根据自己的地方特色,“因地制宜”。社区居民自治有助于加强地方政府的德治,从而实现社区居民自治的有效可行性,最终提高地方政府的威望和治理水平。在农村社区环境污染治理体系中德治和法治的共同作用有助于快速改善农村的环境现状,提高治理效率。

(二)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环保意识,实现居民主动参与环保

在我国广大农村社区,社区居民是其生活主体,良好的人居环境是他们共同的心愿,环境问题与其息息相关,农村社区环境污染治理的最直接受益者即是社区居民自身。因此,对于家园环境更美好,他们有强烈的期望,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把环境治理当作“自家事”[7]。对此,可通过以下途径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环保意识,实现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环保。

第一,宣传环保知识、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环保意识。部分社区居民环保意识不强,比如随手乱扔垃圾、随意倾倒生活垃圾和污水;对于他人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行为,也没有制止或者举报的意识。因此,针对农村社区居民环保意识薄弱的情形,可以采取丰富多样的方式宣传环保知识,让社区居民意识到生活中的垃圾、污水等会造成环境污染,进而影响自身身心健康、甚至造成财产损失,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为美好家园的建设尽心尽力。譬如,可以在农村社区采取张贴标语、宣传画或者设置布告栏等形式;可以将垃圾分类和环卫知识印刷成精美挂历免费发给群众,把文明卫生的理念传播到家庭、村庄,在潜移默化中强化群众环保意识;也可以邀请环保专家开展环保知识讲座,将环保法律知识和相关经验介绍给社区居民,与社区居民互动,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树立起“保护环境从自身做起”的理念,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和治理活动,不随手扔垃圾,保护环境,汇聚“微行为”,形成“众力量”,走向农村绿色发展之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第二,畅通污染行为举报途径。我国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公众参与原则”是我国环保法的基本原则,环境问题的治理需要社会公众共同努力,公众享有环境保护监督权。因此,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对于污染环境的行为,我们有权利进行监督、举报。对于农村社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同样需要社区居民参与其中,共同治理。对此,可以设置举报平台,公开举报电话或信箱,鼓励农村社区居民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举报,对于举报属实的村民,应当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以提高社区居民举报环境污染行为的积极性。作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最大受益者,社区居民为了维护自身的环境权,要勇于同环境污染行为作斗争,要积极向有关部门进行举报,提供环境污染行为线索。

第三,环保教育从“娃娃”抓起。环境问题具有很强的潜在性,并非一朝一夕所形成,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环境污染也是日积月累、长年累月,甚至几十年、上百年才能显示出来。环境问题一旦产生,要想有效治理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尽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很难得以完全治理,甚至不可能恢复原貌。因此,环境问题的治理重在预防,尽量将环境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尽最大可能避免环境问题的产生。因此,要教育人们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从“娃娃”抓起。在农村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展环保类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孩子们参与环保活动,从而提升环保意识。另外,在一些特殊节日,例如植树节、世界水日和世界环境日等开展一些相关活动,激发学生们保护环境的兴趣。

(三)加强农村社区环保基础设施和制度建设

法律制度不健全和环保意识淡薄是当前农村社区环境污染的主观因素,而环保基础设施的缺乏则是农村社区环境污染产生的客观原因,属于硬件不完备。因此,要想有效治理农村社区环境污染,完善环保基础设施也是重要举措。

第一,加大环保资金投入,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如前所述,由于一直比较重视城市污染问题的治理,大量的环保资金投入其中,忽略了农村社区的环境污染问题,致使当前农村社区环保基础设施困乏。鉴于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均离不开完备的环保基础设施,因此需要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在各个行政村统一配置垃圾箱,几个行政村建设一个垃圾回收站和污水处理点,这些环保基础设施由专门人员负责运行、管理。如条件允许,则可在污染较严重的村庄建立农村社区环境监测站,实现对农村社区环境状况的实时、动态监控[8]。

第二,制定可行的垃圾和废弃物分类管理制度。垃圾分类已成为一种“新时尚”,农村社区也可采取垃圾和废弃物的分类管理,从设立“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箱开始,逐步过渡到严格的垃圾分类存放,使农村社区居民将垃圾分类放入不同的垃圾箱,垃圾回收站点的设立也可参照建设,每个村庄配备一台垃圾转运车,定期收集本村的生活垃圾和各类废弃物。对此,我们可以借鉴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高桥镇长丰村创新的垃圾管理方法,建立户分类、组收集、村转运、镇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9],定会改善当前农村社区“脏、乱、差”的现象,逐步实现村庄环境的整洁、村民生活的美好,最终走向“美丽乡村”。

第三,实施循环经济,综合利用养殖废物。随着农村养殖业日益规模化的发展,也难免产生越来越多的养殖废物,当前农村社区对养殖废物的处理方式不但浪费了资源,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对于养殖废物的处理,可采取“四位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所谓“四位一体”循环经济,即是综合生态学、系统工程学和经济学的相应原理,将沼气池、畜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这样便将畜禽粪便和其他有机物引入沼气池,沼气池经过发酵产生沼气,沼气可用作照明或燃料,沼渣则可做肥料,从而实现废物有效利用、能源供应增加的良性循环。这样不但使得农村畜禽养殖业产生的畜禽粪便得到合理利用,更是解决了当前的畜禽粪便污染问题,可谓一箭双雕。

正如贺雪峰所言,农村是“中国现代化稳定器与蓄水池”[10],当前农村社区环境日益恶化,已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身心健康,若不能妥善解决,必然会影响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妨碍农村社区的现代化发展进程,最终阻碍乡村振兴战略宏伟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站在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高度,在理论与实践上加强农村社区环境保护,严格治理农村社区环境污染,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猜你喜欢

环境污染居民垃圾
石器时代的居民
垃圾去哪了
加强农业环境污染防治的策略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倒垃圾
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其治理对策
黄明表示:对环境污染犯罪,绝不能以罚代刑
高台居民
治理城市环境污染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