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IPAT支持下的鸟巢体位摆放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生长发鸟育及全肠内营养时间的影响

2021-03-05杜静依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1年11期
关键词:胃管鸟巢体位

杜静依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河南 郑州450000)

极低出生体重(VLBW)早产是指新生儿的胎龄<34周、体质量<1 500 g,是全球小于5岁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此类患儿各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吞咽功能及吸吮能力较弱,胃容量较小,胃肠道消化与吸收能力差,肌张力不足,不仅易出现呕吐、腹胀等喂养不耐受现象,从而降低体质量,还会难以控制身体运动,多倾向于伸直四肢,长期保持该种体位可导致肌肉发育障碍,导致患儿营养滞后、发育迟缓,严重者可引发畸形[1-2]。有研究指出,对于VLBW早产儿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可有效改善其预后[3]。鸟巢体位是现阶段较为流行的一种体位干预方法,通过创造仿真宫内环境,可增加患儿安全感,降低环境变化带来的不适感,减少恐惧感,从而促进其生长发育[4]。婴儿体位评估工具(IPAT)是一种教学参考与教育依据,通过对头部、髋部、肩部、颈部、下肢、手等6个项目进行评估,依照评估结果合理调整患儿体位,可提高体位摆放标准性,利于患儿喂养与神经生长发育[5]。然而目前有关IPAT支持下的鸟巢体位摆放干预对VLBW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临床认识尚不充分,仍有待进一步循证支持。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91例VLBW早产儿,予以IPAT支持下的鸟巢体位摆放干预,观察其对生长发育及全肠内营养时间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采集2018年4月至2020年12月之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1例VLBW早产儿资料,按建档时间随机划分组别。常规组44例,男女比例为19: 25;胎龄29~33 w,平均30.56±0.63 w;出生体质量1024~1475 g,平均1210.60±92.29 g;分娩方式:28例剖宫产,16例顺产。观察组47例,男女比例为18: 29;胎龄29~32 w,平均30.29±0.60 w;出生体质量1038~1469 g,平均1241.33±100.58 g;分娩方式:31例剖宫产,16例顺产。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出生体质量1 000~1 499 g;胎龄<34 w;病情平稳;阿氏评分>7分;料收集齐全;患儿监护人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有窒息抢救史;消化道、呼吸道等发育异常;伴有胃肠道疾病、先天性疾病、心肝肾功能异常;合并败血症、颅内出血、缺氧性脑损伤等严重疾病;中途出院或放弃治疗。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常规组予以鸟巢体位摆放,鸟巢选择柔软的全棉床单制作,使用前消毒灭菌,将两张床单边缘一起向下卷好,制成周围高(3~4 cm)的椭圆形鸟巢,将制作好的鸟巢置于恒温箱内,调节适宜温度。根据VLBW早产儿的体重、胎龄调节鸟巢大小与温度。

1.2.2 观察组

观察组予以IPAT支持下的鸟巢体位摆放,鸟巢制作同常规组,IPAT提出理想体位包括如下几种:头部居中;髋部对准,自然弯曲;肩部伸展;颈部中立,头部向前弯曲10°;脚、脚踝、膝盖对齐,自然弯曲;手触碰脸颊。IPAT包括头部、髋部、肩部、颈部、下肢、手等6个指标,每个指标分为3个等级,总分0~12分,依照VLBW早产儿体位评估每个指标得分情况。VLBW早产儿进入暖箱时即使用IPAT进行评分,交接班时由交班护士、接班护士再次评分,得分为2名护理人员评分均值,若得分低于10分,重新摆放患儿体位。每次实施护理操作与医疗操作后均需进行摆位,直至患儿出暖箱。摆位时医护人员动作需轻柔,摆位顺序从大肌群开始,后分别为髋部、下肢、头部、颈部、肩部、手。

1.3 观察指标

1.3.1 比较两组全肠内营养时间、胃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

经医院诊治确认告别中高风险系数,每日体质量增加≥25 g,体质量≥3000 g,生长指标恢复正常,经口喂养顺利,且每次吃奶量≥100 mL,且有合理的追赶生长速度,即可出院喂养。

1.3.2 比较两组生长发育情况

在出生时、出生7 d与14 d各评估1次患儿体质量、头围、身长,体质量使用体重秤测量,头围与身长使用软尺测量。

1.3.3 比较两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

统计呕吐、胃潴留、腹胀发生情况,计算发生率。

1.3.4 比较两组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使用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ewcastle nursing service satisfaction scale,NSNS)进行评估,包括19个条目,每个条目1~5分,总分19~95分,95分为非常满意,76~94分为满意,57~75分为一般,38~56分为不满意,19~37分为非常不满意[6-7]。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婴儿全肠内营养时间、胃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

观察组全肠内营养时间、胃管留置时间均较常规组短(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见表1。

表1 两组全肠内营养时间、胃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比较(±SD,d)

表1 两组全肠内营养时间、胃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比较(±SD,d)

注:与常规组相比,*P<0.05。

?

2.2 两组婴儿生长发育情况

出生时,两组体质量、头围、身长比较无明显差异;出生7 d与14 d,两组体质量、头围、身长均升高,观察组体质量明显较常规组高(P<0.05);出生7 d,两组间头围、身长比较无明显差异;出生14 d,观察组头围、身长明显较常规组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生长发育情况比较(±SD)

表2 两组生长发育情况比较(±SD)

注:与常规组相比,*P<0.05;与出生时比较,aP<0.05。

?

2.3 喂养不耐受发生率

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8.51%明显较常规组25.00%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比较[n(%)]

2.4 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观察组家属护理工作满意度95.74%明显较常规组的75.00%高(P<0.05),见表4。

表4 两组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及时纠正VLBW早产儿不良体位对患儿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价值。李蕊等学者指出,在VLBW早产儿中予以IPAT指导体位摆放,助于缩短全肠内营养时间与胃管留置时间[8]。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全肠内营养时间、胃管留置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两组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这些结果提示IPAT支持下的鸟巢体位摆放应用于VLBW早产儿,可缩短全肠内营养时间、胃管留置时间,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这可能是由于IPAT支持下的鸟巢体位摆放保持患儿头颈部处于良好屈曲位,可促进下颌肌肉群发育,提高患儿吞咽、吸吮协调能力,增加自行吃奶量,缩短胃管留置时间[9-10]。加之鸟巢体位可提高患儿安全感、舒适度,促进消化,减少反流与胃残余量,增加奶摄入量,缩短全肠内营养、胃管留置时间。通过刺激迷走神经与口腔,可提高胰岛素、胃泌素分泌量,减少呕吐、腹胀等喂养不耐受发生风险。而两组住院时间差异不显著,可能是因为出院指征涉及多个方面,单纯全肠内营养时间、胃管留置时间缩短不会对住院天数产生较大影响。

本研究还发现,出生7 d与14 d,观察组生长发育指标(体质量、头围、身长)均优于常规组;这在于IPAT支持下的鸟巢体位摆放可较早拔除胃管,使患儿更早接受母乳喂养,利于营养的吸收与利用,促进生长发育。IPAT支持下的鸟巢体位摆放应用后患儿各项指标明显改善,从而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认可度提高,故观察组家属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

综上所述,IPAT支持下的鸟巢体位摆放应用于VLBW早产儿,可缩短全肠内营养时间、胃管留置时间,促进生长发育,且喂养不耐受发生风险低,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高。

猜你喜欢

胃管鸟巢体位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分娩镇痛与体位管理联用于产妇中的效果观察
初产顺产产妇采用自由体位分娩法与分娩减痛法的应用价值研究
重症昏迷患者可视喉镜在胃管插管中的临床应用
极低出生体重儿胃管喂养后采用空气冲管的临床效果
鸟巢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改良式胃管固定方法的临床应用
重回鸟巢
鸟巢大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