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侧与双侧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对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比较

2021-03-05金帅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1年11期
关键词:穿刺针双侧单侧

金帅

(江西省奉新县人民医院,江西 宜春 330700)

临床上将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导致患者容易出现骨折的全身代谢性骨病称之为骨质疏松。fractures,OVCF)是骨质疏松症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而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临床上治疗OVCF的首选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1],中老年人为骨质疏松的多发群体,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骨质疏松患病率约为40%,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乏力疲劳、腰背部疼痛、脊柱变形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其中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治疗方式[2]。PVP可分为单侧和双侧两种术式,目前临床上有关两种术式是否具有相同的疗效还尚存在争议,故本次实验将比较单侧与双侧PVP对老年OVCF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150例OVCF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3]中OVCF的诊断标准;②无手术禁忌症;③本次实验已由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获准执行,且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者为病理性骨折;②心、肝、肾等重要脏器有严重的器质性病变;③患有意识障碍或精神类疾病,无法进行简单的沟通交流;④患者脊柱侧弯或有严重变形。

采用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单侧组50例(50个椎体)和双侧组100例(100个椎体)。其中单侧组男8例,女42例,年龄61-88岁,平均年龄(74.51±5.17)岁,双侧组男17例,女83例,年龄62-89岁,平均年龄(75.50±5.32)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

单侧组采用单侧PVP进行治疗:患者行俯卧位,C型臂X线机透视定位病变椎体并做标记,随后选择正位伤椎一侧椎弓根的10点或2点钟方向为进针点,穿刺针逐层穿入椎弓根、中部和前部,正位透视下确认穿刺针头到达伤椎中线处时,提示为较为理想的手术填充位置。将调制好呈拔丝状态的骨水泥进行推注,推入椎体使椎体后壁至充盈状态时,停止注入,待骨水泥快要凝结时,将穿刺针进行旋转,以防穿刺针被骨水泥粘住无法拔出,待骨水泥凝固后拔出穿刺针,对伤口处进行加压止血并缝合。

双侧组则行双侧PVP进行治疗:在C型臂X线机的操作下确定伤椎和椎弓根方向,经双侧椎弓根入路,将穿刺针匀速缓慢向前推进,由椎弓根中央部分穿刺至椎体,在透视监控下双侧椎体同时注入骨水泥,待骨水泥凝固后将穿刺针拔出,随后将伤口进行止血、缝合。

1.3 观察指标

1.3.1 两组患者术中情况

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骨水泥注入量等并进行分析比较。

1.3.2 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腰背部疼痛情况和肢体功能情况

采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AS)评估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腰背部疼痛情况,其中分数越高则表示疼痛程度越剧烈;同时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肢体功能情况进行评估,分数越高则表示肢体功能障碍越严重。

1.3.3 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凸Cobb角和病变椎体高度

分别于术前和术后对两组患者凸Cobb角和病变椎体高度进行检测并进行比较。

1.3.4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骨代谢指标情况的比较

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年的骨代谢指标进行比较,抽取患者静脉血,离心取上清后使用ELISA试剂盒对患者的Ⅰ型胶原C端肽(CTX)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5b)水平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 SPSS 20.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差(±SD)表示,采用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的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单侧组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均明显低于双侧组,差异较大(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情况的比较(±SD)

表1 两组手术情况的比较(±SD)

注:与双侧组相比,*P<0.05。

?

2.2 两组术前术后VAS评分和ODI指数情况的比较

实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和ODI指数与术前相比均有所下降,差异显著(P<0.05),但术后两组患者患者VAS评分和ODI指数比较差异不大(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前术后VAS评分和ODI指数情况的比较(±SD)

表2 两组术前术后VAS评分和ODI指数情况的比较(±SD)

注:与术前相比较,*P<0.05。

?

2.3 两组术前术后椎体后凸Cobb角和病变椎体高度情况的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术后椎体后凸Cobb角和病变椎体高度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差异较大(P<0.05),但两组患者椎体后凸Cobb角和病变椎体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前术后椎体后凸Cobb角和病变椎体高度情况的比较(±SD)

表3 两组术前术后椎体后凸Cobb角和病变椎体高度情况的比较(±SD)

注:与术前相比较,*P<0.05。

?

2.4 两组术前术后骨代谢指标情况的比较

实验结果显示,术前两组骨代谢指标无明显差异,但在术后两组血清TRACP-5b、CTX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血清TRACP-5b、CTX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术前术后骨代谢指标情况的比较(±SD)

表4 两组术前术后骨代谢指标情况的比较(±SD)

注:与术前相比较,*P<0.05。

?

3 讨论

PVP是近年来用于治疗OVCF的一种脊柱微创手术,该术式是通过建立工作通道向患者伤椎内注射骨水泥,使骨水泥在伤椎内聚合,利用其产生的热量和骨水泥对神经的毒性作用,以此起到抑制疼痛的效果,同时骨水泥注入椎体凝固后能有效恢复压缩椎体的高度,减少正椎体后凸畸形,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效果显著等优势[4]。但对于采用单侧PVP还是双侧PVP临床还存在一定争议。

采用单侧PVP,为了使骨水泥通过一侧的穿刺通道弥散到对侧,在手术过程中,医师需根据透视情况来对穿刺针的角度进行确定,使其末端达到椎体中线位置,同时在单侧PVP术中采用多次缓慢推注骨水泥方式,以防出现椎体内骨水泥厚薄不均的情况发生[5]。且在手术过程中,医师需要充分考虑到患者的耐受程度和精神状况,因此双侧的椎弓根穿刺和骨水泥注入不宜同时进行,故本次研究中单侧组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均明显低于双侧组,提示单侧PVP方式安全性相对较高。

此外OVCF患者常伴有心血管、呼吸道等方面的疾病,患者长期处于俯卧位状态可能会影响其呼吸循环,因此需适当缩短手术时间,故高龄患者更适合单侧PVP进行治疗[6-7]。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和ODI指数与术前相比均有所下降但术后两组患者患者VAS评分和ODI指数比较差异不大,表明单侧和双侧PVP均能起到良好的止痛效果,并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史德军[8]等在研究中对老年OVCF患者分别给予单侧PVP和双侧PVP,结果显示单侧PVP在缩短手术时间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且能在止痛和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方面具有积极意义,这与本次研究结果相符。另外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术后椎体后凸Cobb角和病变椎体高度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这与孙志峰[9]等研究结果一致,提示两种术式均能有效恢复骨折椎体的高度和力学性能,同时在矫正后凸畸形中具有积极意义。在血清骨代谢指标方面,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和术前相比较,术后两组血清TRACP-5b、CTX水平均有明显下降,提示单侧和双侧PVP均能有效降低患者的骨代谢水平,在减少骨量流失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促使骨质趋于正向增加,这与陈佳滨[10]等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单侧PVP和双侧PVP在治疗老年OVCF患者中均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肢体功能,降低骨代谢,促进骨折椎体高度的恢复,但单侧PVP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和X线暴露时间,减少骨水泥注入量,在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优先选择。

猜你喜欢

穿刺针双侧单侧
一种新型套管针用穿刺针的设计
更正声明
仰斜式挡墙单侧钢模板安装工艺探究
单侧和双侧训练对下肢最大力量影响的Meta分析
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双膝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槽型鞘脑穿刺针的设计及动物实验初步结果
单侧咀嚼有损听力
无菌棉签按压法拔除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无损伤穿刺针对患者的影响分析
EBUS-TBNA中不同型号穿刺针对纵隔淋巴结肿大诊断结果的影响
微创与钻孔引流术在老年性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