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痉挛肌电刺激治疗仪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恢复期痉挛性瘫痪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2021-03-05李珉星王磊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1年11期
关键词:痉挛性肌电治疗仪

李珉星* 王磊

(上海市杨浦区控江医院康复科,上海 200090)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是造成我国居民死亡的第一位原因,也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严重威胁居民生命健康[1]。

脑卒中后由于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导致痉挛性瘫痪,症状表现为肢体张力增高,肌肉痉挛,进而导致造成关节僵硬、肢体活动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

目前,临床尚无特效治疗手段,主要以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康复训练为主。但药物治疗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且长期使用容易产生耐药性,所以治疗效果一般;手术治疗风险大、费用大,术后并发症较多;康复训练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预防和治疗,可有效减缓肌肉萎缩、降低肌张力,促进运动功能恢复[3]。

但单纯的康复训练持续时间较长,患者多数不耐受。肌电刺激治疗主要原理是利用电刺激增强肌力和耐力,电刺激疗法是通过电刺激代替由大脑发生的神经冲动使肌肉产生等张或等长收缩的力量训练方法,近年来已逐渐在临床展现出优势,痉挛肌电刺激治疗仪通过交流电刺激痉挛肌及其对抗肌,可缓解肌肉痉挛和改善姿势异常[4]。基于此,本研究对脑卒中后恢复期痉挛性瘫痪患者应用痉挛肌电刺激治疗仪联合康复训练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脑卒中后恢复期痉挛性瘫痪患者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1~80岁,平均60.47±5.52岁;病程14~36 d,平均21.56±1.78 d;右侧痉挛性瘫痪16例,左侧痉挛性瘫痪14例;脑梗死15例,脑出血15例;。观察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8~78岁,平均59.56±5.37岁;病程15~38 d,平均22.23±1.89 d;右侧痉挛性瘫痪19例,左侧痉挛性瘫痪11例;脑梗死18例,脑出血12例。两组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临床诊断,经头颅CT、MAR确诊;神志清楚,病情稳定处于恢复期(发病后1~6个月);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其他脑部疾病;合并严重内科疾病;关节运动功能障碍;研究资料不完整;治疗部位皮肤破损、植入金属或其他不适宜开展相关理疗的情况。

1.2 方法

对照组(康复训练):内容包括康复宣教、关节被动活动、静态牵伸、肌力训练、肢体的良姿位摆放、平衡功能训练、步行训练、作业疗法、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康复训练2次·d-1,20 min·次-1,其余指导后自行活动,治疗6周。康复宣教:开展包括基本情况、体位转移、日常照护、注意事项等相关的宣教工作,关节被动活动:对各关节进行被动的关节活动,静态牵伸:对肌张力较高的部位进行适当的牵伸;肢体的良姿位摆放,健侧和患侧卧位肢体摆放;平 [-衡训练,锻炼患者的平衡功能,包括体位转移训练;步行训练,练习双腿交替前后迈步和重心转换,进行辅助器步行后过渡道徒手步行,最后到上下楼梯;日常生活活动练习,练习就餐、饮水、穿衣、洗漱及如厕等。

观察组(痉挛肌电刺激治疗仪联合康复训练):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痉挛肌电刺激治疗仪治疗,1次·d-1,20 min·次-1,治疗6周。

两组均由同一批康复师治疗,均随访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3.1 血清因子

于入院时及治疗结束后分别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脑源性神经细胞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水平。

1.3.2 血流速度

于入院时及治疗结束后分别记录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

1.3.3 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

于入院时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总分0~42分,评分越高则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采用改良Ashwonh痉挛评定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和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MAS量表共0~4分,评分越高则痉挛状态越严重;FMA量表,总分0~100分,评分越低则运动功能障碍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D)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清因子

治疗前,两组BFGF、VEGF、BDNF水平无差异;治疗后,两组BFGF、VEGF、BDNF水平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BFGF、VEGF、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清因子比较(±SD,n=30 )

表1 两组血清因子比较(±SD,n=30 )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

2.2 两组血流速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后动脉

平均血流速度无差异;治疗后,两组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升高(P<0.05),观察组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神经功能与运动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NIHSS、MAS和FMA评分无差异。

治疗后,两组NIHSS、MAS和FMA均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NIHSS、MAS和FMA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血流速度比较(±SD,n=30, cm·s-1 )

表2 两组血流速度比较(±SD,n=30, cm·s-1 )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

表3 两组神经功能与运动功能比较(±SD,n=30, 分)

表3 两组神经功能与运动功能比较(±SD,n=30,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

3 讨论

脑卒中发病率约200/100万,每年死亡人数约为80~100万,绝大部分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瘫,其中脑卒中偏瘫患者痉挛发生率为17.0%~42.6%[5-6]。脑卒中痉挛性瘫痪使患者运动受限,不利于疾病康复,临床上常见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手术和康复训练,其中康复训练具有安全、便捷的优势,疗效突出。电刺激可控制脑卒中痉挛状态,提高运动功能,痉挛肌电刺激治疗仪是通过低频电刺激使痉挛肌松弛, 拮抗肌兴奋,从而达到调节肌张力的目的[7]。

脑卒中脑部循环障碍导致神经功能损伤,BFGF是一种促进内皮细胞生长和神经修复的因子,VEGF是一种生长因子,BDNF是具有神经保护和神经调节作用的神经营养因子,BFGF、VEG和BDNF可促进脑卒中脑组织血供改善,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痉挛肌电刺激治疗仪通过低频的电刺激作用于痉挛肌肌腱和拮抗肌,通过抑制α运动神经元改善肌张力[7],同时电刺激可通过躯体感觉运动传入冲动激活大脑相应部位,促使神经功能重建[8]。康复训练提高可增加突触后抑制的水平,抑制牵张反射从而可以缓解痉挛[9],增强肢体姿势控制能力,减轻运动功能障碍,增强突触可塑性和脑血管适应性,改善神经功能。

本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血清BFGF、VEGF、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表明痉挛肌电刺激治疗仪联合康复训练可有效够减轻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促进神经元修复和改善脑部供血水平。本结果还显示,观察组NIHSS、MAS和FMA评分更优,提示痉挛肌电刺激治疗仪联合康复训练可改善神经功能损伤、提高肌肉功能和力量、提示运动功能,与王颖等结果相符[10]。

综上所述,痉挛肌电刺激治疗仪联合康复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后恢复期痉挛性瘫痪患者,可显著提高血清BFGF、VEGF、BDNF水平,改善脑部血供,有效提高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控制肢体痉挛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痉挛性肌电治疗仪
针刺跷脉穴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仪对白癜风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产后早期联合应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电刺激、针对性护理对盆底肌功能恢复的影响
CO2点阵激光治疗仪联合多爱肤治疗面部凹陷性疤痕
无药无创纯手法调整痉挛性斜颈验案一则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卵巢囊肿蒂扭转螺旋CT联合多平面重建技术诊断价值分析
呼吸湿化治疗仪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衰竭序贯通气中的应用
Ⅲ类错牙合患者的咬合与肌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