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
2021-03-05李群黎海云蒋仙梅
李群,黎海云,蒋仙梅
(云浮市(罗定)第三人民医院,广东 云浮 527200)
0 引言
精神分裂症为一组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病,好发于青壮年,多以缓慢或亚急性起病,为精神科常见疾病[1,2]。患者主要表现出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等常见症状,随着病情进一步进展,其可出现精神衰退、精神残疾等并发症,累及视觉、听觉与嗅觉,降低患者生活质量,需积极予以治疗[3]。纵观临床治疗现状发现,其预后较差,复发率较高,患者自我管理水平较低,因此,对患者积极治疗期间予以必要护理干预,可提升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稳定病情关键。本次研究,即对我院部分患者应用认知护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 年12 月至2020 年4 月我院89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45 例、参照组44 例。实验组,男23 例,女22例,年龄23~56 岁,平均(39.06±3.12) 岁,病程1~15 年,平均(8.07±0.96)年;参照组,男22 例,女22 例,年龄22~56 岁,平均(39.07±3.10) 岁,病程1~16 年,平均(8.50±0.06) 年。两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 入选和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1)均确诊为精神分裂症,诊断依据符合《国际精神病分类第10 版》中相关诊断标准。(2)均伴有不同程度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3)患者及其家属知情研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1)合并肿瘤疾病者。(2)严重肝肾等器官疾病者。(3)艾滋病、乙肝者。(4)同期参与我院其他研究者。
1.3 方法
参照组常规护理。主要内容为环境护理、用药护理、情绪疏导、常规训练、饮食、卫生等常规护理。
实验组认知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建立认知管理团队。成员包括主治医师、护士长,高年资责任护士、主治医师介绍患者病情,护士长讲述护理要点,与人力资源分配及护理质量监控,责任护士依据患者病情、护理要点、患者性格特征、文化程度等建立个性化健康档案对患者进行护理。(2)全面评估。通过观察患者语言、行为结合患者病情等临床资料,全面评估患者认知能力与自我管理水平,找寻可提升的认知能力与自我管理水平入口,探索患者较易接受的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3)具体实施。1)心理护理。加强与患者交流,观察患者言行,及时掌握患者心理状态变化,对产生不良情绪予以疏导。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情绪控制方法予以干预。采取自我暗示法等转移对疾病注意力,改善内心不良情绪。2)健康教育。依据患者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等选取适宜宣教方式,帮助患者正确认知自身疾病。针对处于康复期患者,因其对自身疾病有一定认知,为克服疾病发作常处于较为痛苦境地,因此,对其进行健康宣教亦较为重要。如可先对其康复期表现予以肯定,再采取面对面方式告知其此阶段烦躁痛苦为正常现象。此外,对患者家属予以健康宣教,使患者家属能基本掌握疾病发病原因与治疗必要性,鼓励患者家属参与护理工作中,提升患者安全感。3)生活技能训练。患者治疗期间,依据患者社会功能缺陷程度对患者进行生活技能训练,其训练内容除日常基本生活操作训练外,还可鼓励患者进行绘画,制作手工、写日记等锻炼,依据患者恢复情况从易到难逐级进行,训练期间不断鼓励,提升患者训练依从性,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4)音乐疗法。引导患者有序入座后进行深呼吸锻炼,促使全身肌肉放松。遂进行音乐治疗,播放较为轻快旋律优美的歌曲,改善不良心境。5)用药指导。除进行健康宣教外,不同患者需进行个性化用药指导;针对用药依从性不高者,护理人员需监督其服药,避免漏服少服,保障治疗效果。同时加强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监测,如出现不适针对性予以干预,避免药物给患者留下不良印象,降低治疗依从性。6)出院前护理。出院前告知患者家属,日常生活中从事简单采购与劳作,使患者认可自身价值;定期进行家庭聚会,感受家庭温暖,加强与患者交流,了解其心理变化,便于及时发现异常,尽早干预,避免病情波动;每隔一个月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对其生活等予以指导,提升生活质量。
表1 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s,分)
表1 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日常生活自理 情绪调节 遵医行为 社会交往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实验组 45 4.06±0.05 8.54±1.11* 4.29±0.54 8.66±1.08* 3.18±0.65 7.99±0.78* 3.71±0.07 8.06±0.65*参照组 44 4.07±0.02 6.78±2.11* 4.30±0.51 6.89±0.06* 3.20±0.62 6.45±0.99* 3.72±0.05 6.01±0.05*t - 1.234 4.940 0.090 10.853 0.148 8.161 0.774 20.857 P - 0.110 0.001 0.464 0.000 0.441 0.001 0.221 0.000
1.4 观察指标
(1)观察自我管理能力。于护理前后采取我院自制自我管理能力调查问卷量表,对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进行评定,其主要包含日常生活自理、情绪调节、遵医行为、社会交往等四项,每项满分为10 分,分值高低与患者各项自我管理能力呈正比。
(2)观察康复情况。于护理前后采取康复状态量表MRSS对患者康复情况进行评定,其主要包含活动能力、依赖性、社交能力、症状行为四项目,分值高低与康复状态呈反比。
(3)观察生活质量评分。采用SF-36 生活质量量表,量表为百分制,分值高低与患者生活质量呈正比。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护理前,两组日常生活自理、情绪调节、遵医行为、社会交往等自我管理能力评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上述自我管理能力指标评分均有所上升,较之参照组而言,实验组评分更高(P<0.05),见表1。
2.2 康复情况比较
护理前,两组康复评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评分均有所降低(O<0.05),较之参照组而言,实验组更低(P<0.05),见表2。
表2 康复情况比较( ±s,分)
表2 康复情况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护理前 护理后实验组 45 47.06±4.07 30.76±1.43*参照组 44 47.09±4.04 40.65±2.12*t-0.035 25.854 P-0.486 0.000
2.3 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评分均有所上升(P<0.05),较之参照组,实验组更高(P<0.05),见表4。
表4 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s,分)
表4 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护理前 护理后实验组 45 78.56±3.12 87.05±3.12*参照组 44 78.58±3.09 80.55±1.17*t-0.030 12.956 P-0.488 0.000
3 讨论
随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人类承受的各方面压力日益加剧,精神疾病患病率显著上升,且逐渐趋于年轻化,给患者身心及家庭带去诸多痛苦,同时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需积极对患者予以治疗[4,5]。
观察临床治疗现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期间,尤其在康复期间,患者对自身疾病有一定认知,当症状发作时,患者试图努力克服,且受担忧疾病预后,社会歧视等影响,其社会功能不高,内心较为痛苦[6]。因此,在治疗期间,辅以护理措施配合,用以提升患者认知能力、生存质量与自我管理能力,达到稳定患者病情目的。本次研究,即对我院实验组应用认知护理干预,参照组常规护理干预,最终护理结果显示,护理后的实验组自我管理能力、康复情况、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参照组(P<0.05),进一步表明认知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对其分析,认知护理是以提升患者认知能力为主旨,力在减轻疾病对患者认知能力的影响,尤其适用于思维、情感与行为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障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主要目的为提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及情绪调节能力,实现患者自我价值,最大限度减轻疾病对患者生活影响,促使其更快康复。分析其护理措施,首先通过建立认知管理团队,对患者进行全面认知评估等护理前准备,保障护理工作有条不紊开展,能最大程度发挥每位医护人员自身价值全身心投入护理工作中,力在提供给患者较优质的护理服务。进入具体实施阶段时,先从心理护理,健康宣教等方面对患者及其家属干预,获取其支持与理解,纠正其错误观念,能勇敢面对自身疾病,积极面对治疗与护理。同时对患者进行生活技能、用药指导等护理,有效稳定患者病情,改善患者临床症状[12]。尤其出院前护理,可有效规避危险因素影响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予以认知护理干预,能显著提升患者自我管理水平,促使患者更快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