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要素行为目标体系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2021-03-05沈悦娉
⦿沈悦娉
在现代的教育教学中,班级授课制是我们普遍运用的教育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教师面对全班学生进行讲课,这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活动的循序渐进,帮助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这一优点,对音乐要素行为目标体系的实行有很大帮助。但是,根据多节对小学音乐常态课、公开课的观察,发现不少学生缺乏音乐感知能力,对音乐的敏感度不够。其实这与音乐课程教学缺乏明确、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有关。还有些音乐课秉持着一节歌唱课学一首歌,欣赏课听一段音乐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音乐学习方式、内容单一,无法整合音乐技能与知识,导致课堂“有效性”的缺失。
一、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目标先后次序不明 学生的任何学习成果,客观上都是应该在教师的计划和预期之内的,学生知识技能水平到达了不同的层次是因为音乐教师对学生提了不同层次的要求。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经历的第一步就是备课,教学目标也是每一节课都必写的内容,也就是通过这节课教师想要学生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识与技能,采用什么过程与方法去实现。但是,这些目标大部分只针对的是某一节课,缺乏的是课与课、单元与单元、年级与年级之间的必然联系和循序渐进的梯度,那么学生在学、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同一知识点反反复复教,看到什么教什么的知识混乱的状态,从而影响到学生系统地学习音乐知识。
(二)单一学习音乐作品 在常态音乐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按部就班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单一地以一节课学唱或者欣赏一首乐曲作品为目标展开教学,对于乐曲中所涉及的节奏型、旋律等音乐要素,没有从音乐能力生成的层面去思考教学的延续性和连贯性,学生处于“教之学之,学之弃之”的恶性循环中,收获极少,不利于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音乐课堂教学也处于“只教作品”的困境中。在单元教学中,虽然每个单元都有不同的主题,主题之间的音乐作品都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每个单元音乐作品基本上都是孤立地进行教学,教师缺乏对音乐作品间音乐元素的整合与归纳,导致学生的学习也是碎片化。
(三)缺乏对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 音乐能力是指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感知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的能力。是学生通过聆听、律动、演奏等音乐行为和方式学习到的。班级授课制虽然有它的优点,但是它的缺点在这一方面的教学活动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学生多、时间少、活动地方小等因素都限制了学生充分感受音乐、创造音乐。对于小学生来说,没有经历足够的身体体验和经验,单靠上课坐着,听老师讲音乐是无法学习到和发展音乐能力的。只有当通过有效的律动手段或者图谱教学等手段才能帮助儿童体验到不同音乐元素带来的不同感觉。这些,也正是学生音乐能力发展的有效保障。
二、音乐要素目标体系下的课堂实践
(一)归纳整理教学目标和主题 明确学习目标,保证学习有效性是教师制定教学计划的作用。在音乐要素行为目标体系下,教师又应该制定怎么样的教学计划呢?我认为,首先教师应以音乐元素为线索,归纳整理单元目标和主题。比如说,将音乐元素教学目标分为学年、学期、单元、课时,各个目标之间既有联系又相互独立,并且呈现一个梯度的循序渐进的状态,后一个阶段的教学目标都应是前一个阶段目标的进一步延续和发展。以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一至五单元为例:
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四-第五单元音高唱准1 3 5低音6 高音1“6”的学习准备1 2 3 5 6 巩固1 2 3 4 5 6 7 的学习与巩固乐句与旋律重复与对比相似乐句间的对比反复记号的学习感受三拍子旋律节奏四分、八分节奏二分音符的学习二分、四分、八分节奏结合巩固休止符和附点的学习
根据音乐课程标准制定的这种以梯度呈现的教学目标和主题,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由易到难,保证了学生学习的循序渐进。在我们的教学用书中,单元是以“人文”为主题进行划分的,通过归纳整理以音乐元素作为教学目标,我们可以发现有些歌曲是可以放在一起教学的。比如说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歌唱曲目《不能告诉你》与第七单元的《小蚂蚁搬米粒》可以放在一起教学,因为首先他们都有数板部分,其次两首歌曲都是由“1 2 3 5 6”这几个音符组成,还有就是乐句与乐句之间都有着重复对比,放在一起教学,学生对这些音乐元素的掌握会更深刻、更牢固。
(二)从学习音乐作品到发展能力 上文中说到,音乐常态课处于“只教作品”的困境中,那我们应当如何走出这个困境,通过学习音乐作品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呢?这就要求音乐教师们首先转换教学的视角,从单一学习音乐作品转换到发展学生能力,对每个音乐作品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分析,找出他们中的知识点和音乐特征,以发展音乐能力作为教学过程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
1.通过体验音乐发展能力
体验音乐是音乐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应当贯穿于音乐教学始终。体验能使音乐与人的心理和生理相互作用,产生内在的、属于自己的音乐感受。在音乐要素行为目标体系下,音乐体验应从三方面进行入手,空间、联觉和道具。空间的大小、位置、方向、距离的改变对学生的感觉器官都带来不同的感受。比如在音乐课中改变教室的座位,扩大活动的空间。也可以让学生站着围成圈、排成队。队形的变化和动作的变化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时刻保持对音乐体验的新鲜感,从而积极参与到音乐体验的活动中去。图形谱的使用即是运用了音乐教学中的联觉手段,使抽象的音乐旋律形象化,是听觉与视觉的联动,能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音乐旋律的反复和对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道具是艺术表现和创造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在借助道具让学生体验音乐时,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但是在实际使用中,由于每一样道具的特性和感觉不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进行筛选,选择符合音乐作品特征的道具,根据音乐要素挖掘道具的各种使用方法,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运用自如。在创编环节中,道具也会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灵感与启发,充分发挥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创造才能。
2.通过自主表现发展能力
“高效课堂”的实现是建立在自主学习和自主表现的课堂氛围基础上的。学生的主动学习在发展能力上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改变让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尽可能得创造让学生自由表现、自由创造的机会,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体验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放手”,在学生遇到困难或者是需要鼓励的时候,教师也需要发挥主导作用,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议,推波助澜,在过程中引发学生不断思考、不断自我调整与完善。化“僵硬的教”为“主动的学”,为学生音乐能力的自我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用整体性思维指导教学实践
音乐要素目标体系指导下的音乐整体性教学思维,一方面是指一首音乐作品中的音乐元素与这首音乐作品的整体性。另一方面是围绕某一音乐要素展开充分挖掘,结合多首作品展开对这一音乐要素充分的感知与体验,要求有对单元甚至学年课程的整体性意识。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当我们学到一首音乐作品中的难点是节奏的话,我们经常会把这一节奏单独“拎出来”,提前解决难点,但是在整首音乐作品中,这个节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学习这一音乐元素的时候,最后一步还应该是回归到完整的音乐作品,在作品中感受、聆听、学习这一音乐元素,树立整体性的音乐意识。在音乐要素的拓展训练中通过敏锐的辨别和是否学会表现也是能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这一知识点。除了对音乐要素有“整体性思维”,对学生的发展也要有“整体性思维”,用动态、持续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发展,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断进行反思。
将音乐要素作为音乐教学设计的线索,并整合音乐作品之间的关系,这样每个音乐作品既是独立存在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在这样的组合方式下,进行教学的聆听、体验、创造、表现等,使得课与课之间、作品与作品之间有了有机的延续,从而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为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