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目化学习中驱动性问题的黏性设计

2021-03-05冯璨刘静植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1年12期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

冯璨 刘静植

摘要:驱动性问题是有效开展项目化学习的核心和灵魂,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项目化学习的效果。一个有黏性的驱动性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吸引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为此,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黏性原则,提出项目化学习中驱动性问题的黏性设计的具体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驱动性问题;黏性设计

项目化学习是指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对与学科或跨学科有关的驱动性问题进行深入持续的探索。可见,驱动性问题是有效开展项目化学习的核心和灵魂。但当前项目化学习设计普遍存在探究不够深入、走向形式化的状况,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并未真正掌握驱动性问题的设计方法。驱动性问题是围绕项目的主题而设计的具有凝练意义的问题,一个好的驱动性问题能够打开学生的认知缺口,调动学生多方面的知识、能力、品质、情感等,帮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实现深度学习。那么,如何设计一个好的驱动性问题,“黏住”学生,使其主动投入到项目探索中呢?这是我们在驱动性问题设计中应关注的重点。希思兄弟认为黏性就是你的创意和观点能被人听懂、被人记住,并形成持久的影响。当驱动性问题表现出一种黏性时,这个问题将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持久刺激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使项目化学习的效果得以提升。那么,如何对项目化学习中的驱动性问题进行黏性设计?本文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及黏性原则,提出了以下方法和策略。

一、用意外造惊喜,打开认知缺口

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需要营造一个由求知欲驱动的学习氛围。驱动性问题的提出是项目化学习开展的第一步,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吸引学生,“黏住”学生的注意力呢?实践证明,出人意料的问题更能提升人的警觉度和注意力。学生看到这个问题就迫切想要去探究、去解决,这就是问题黏性的体现。由此可见,驱动性问题的首要因素就是学生要感兴趣,问题能够直抵学生的内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吸引和维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驱力。

比如,“太阳系中还有哪颗星球适宜人类居住呢?”和“地球发来欠费通知:未来某一天,地球可能不能承载人类的需求,那你现在是否愿意成为太空探索家,与你的伙伴组成团队,去寻找太阳系中那颗可以更宜居的星球呢?形成探究报告去参加宜居星球评估会。”这两个问题,很明显第二个问题中加入的一些有趣元素使其更有黏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对问题产生较强的探究欲。这种有趣的思辨型导向的驱动性问题,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能通过讨论和争议将思维联结到更具深度和可迁移的概念上。学生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思考:怎样探索太空?什么样的星球适合人类生存?这样就将抽象的本质问题转化成能够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带来思维的冲击,而人们往往在消除疑问、寻求答案时会进行积极的认知和思考。因此,驱动性问题的设计将学生的注意力黏在這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上,在有挑战性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将是充满惊喜且持久的,学生理解“地球与太空空间”核心知识的思维也将黏在其中。

二、化抽象为具体,打开操作空间

项目化学习联结了生命、学科和世界,为学生打开了探究知识的视野,使得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更加自由、更有创造性地投入到对真实世界的探索中,这是项目化学习相比于传统学习的意义所在。因此,驱动性问题的提出应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与生活实际建立关联,使得他们能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探究。大脑总是乐于记住画面感强的事物,因此,具有黏性的问题往往不乏生动形象。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在提炼出本质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打磨成型,最终设计成指向明确、实操性强的驱动性问题。利用这一思路进行问题设计,学生能够清晰感知自己努力的方向,感受到自己的探索是可预期的,也就更乐于不断地汲取所需知识投入问题解决的过程,激发自己的创造渴望。

三、以角色为导向,打开想象天窗

儿童天生具有充沛的想象力,有着无穷无尽、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以角色为导向的驱动性问题非常贴合儿童这一特点。在项目化学习的构建过程中,教师能够借着儿童想象力这一天性,本着激发儿童求知渴望、推动儿童对深度学习需求的目的,设计出独具黏性的驱动性问题。

比如在神话章节的学习中,通过“作为一名小演员,你能扮演一位你喜欢的神话人物,参加班级的神话故事展演吗?”这一驱动性问题,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代入视角,抓住他们对真实世界中成人角色的无限期盼,让他们尽情发挥自己对神话世界中虚拟人物的想象。面对这样的角色任务,学生想要让自己的表演生动形象,首先要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阅读,揣摩神话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给选中的这位神话人物建立一份个人档案。同时,还得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故事片段,学习基于原剧情的剧本创作改编,设计每个表演环节的动作语言,完成服装道具的绘制准备,掌握基础的视频拍摄剪辑技能等。在前期大量且精心准备的基础上,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精湛演技和巧妙剪辑,将自己对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地等神话故事的理解诠释得淋漓尽致,即便耗费再多的精力,一来甘之如饴、乐在其中,二来对神话角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无形之中更是学到了不少本领。在这种有黏性的驱动问题下,学生通过角色代入的方式记录、表达与分享,不仅能够积攒到别开生面的活动体验,还能建立更充足的信心,以应对来自真实世界的多方位角色挑战。因此,无论角色呈现得完整与否,学生的学习过程都是生动愉快的,其意义价值远超学习本身。

四、以产品为导向,打开智创高地

“以产品为导向”是项目化学习最常用的方式,即将项目化学习的结果以一件或多件产品表达出来,让学生在学习产品的构思设计、制作装饰中产生。这样的项目化学习,以产品之“型”以及“型”之丰富多彩为黏性要素,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持久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经历一个从现象到问题、分析、综合、解决的过程,完成一项源于真实生活的深度学习。

比如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一)”,学生需要认识长方体的特点及其展开图,并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三维空间对于学生来说相对抽象且陌生,需要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发展空间观念。教师围绕这个主题,提出驱动性问题“为玩具制作一个漂亮的长方体包装盒”。这个“产品导向”的驱动性问题的提出源于现实且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情境,最终能够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这样看似简单的一个问题,却要求学生不只是简单的搜集信息,还需要持续思考“包装盒的尺寸大小如何确定?怎样规划、绘制平面图形才能保证折成立体的盒子?要选择什么材料?怎么剪裁与黏合?”等系列问题,并满怀好奇和激动期待着这个漂亮的包装盒的产生。如果只是提出:“什么是长方体?”“长方体的展开图是怎样的?”这样的问题将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而且难以嵌入学生的真实生活。而“制作包装盒”这一“产品导向”的驱动性问题将矛头直接对准本质问题,将抽象、概括性较强的问题置于真实情境中,“黏住”学生开展从无到有的创造性工作,能够让学习有效地发生于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

驱动性问题的黏性设计是提升项目化学习效果的有效策略之一。我们是在实践中逐步把视角聚焦到这一问题上的,这对于提升项目化学习的品质、促使学生走向深度学习产生了积极且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打开了教师设计驱动性问题的视野,不仅有章可循,还可创意无限。

参考文献:

[1]夏雪梅.项目化学习的实施: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2]高潇怡,喻娅妮.关注项目式学习中的驱动性问题[J].中国教师,2020(07).

[3]奇普·希思,丹·希思.让创意更有黏性:创意直抵人心的六条路径[M].姜奕晖,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4]吴萍,易菀兰,刘潇.跨学科项目经典案例:太空探索“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项目化学习
项目化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项目化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项目化学习,让“口语交际”焕发活力
项目化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策略研究
初中美术项目化学习初探
以培养学生STEM素养为目标的项目化学习设计
STEM教育视野下信息技术学科项目化活动设计与思考
数学“项目化学习”与“STEAM教育”的深度融合
以项目化学习为推力的初中思想品德实践教学策略研究
当项目化学习遇见STEAM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