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课后习题教学价值,有效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2021-03-05王梅珍陆金元
王梅珍 陆金元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该着重培养学生们的语文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当中应当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探寻语言活学活用的规律,努力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运用的能力。纵观统编版系列教材,各个单元的重点语文要素都是以点的方式或多或少地渗透在每课课后的练习题中,所以,充分使用好编排精心的课后练习题,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教学价值,则能有效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统编教材;练习提示;整合信息;生活情境;语言运用能力
在统编教材中,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均是以若干个知识点或训练点的方式呈现,且渗透在每课的课后习题当中,点点到位,层层递进。与以往的教材相比,统编教材的课后练习题的设计更趋近儿童思维发展的“最近发展区”。所以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我们不仅仅要深挖每课课后练习题蕴含的语文要素点,更要充分发挥课后练习题的教学价值,这样才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结合平时的教學经验,我将从三方面浅谈如何有效挖掘课后习题的教学价值,如何提升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学习能力的策略。
一、抓住课后提示,为复述课文提供支架
复述课文不是原封不动、一字不落地背诵课文,而是对课文内容进行简要概括、归纳和总结。2011版课程标准对“复述”提出了新的要求,此要求的变化侧面凸出了语文综合性的属性,旨在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添砖加瓦。
统编版五语上册第三单元重点语文要素之一是"了解课文主要脉络,在复述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一定地创造"。这一语文要素的提出,明确要求学生会大胆想象进而创造性地讲故事。不仅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更能督促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多方面地创造出更精彩的故事。仅仅以“复述故事”这一个语文要素为例,不难发现,统编教材的编排呈循序渐进,盘旋上升的趋势规律。从纵向来看,三年级重于“在了解故事梗概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简单复述故事”;而五年级旨在“了解课文主要脉络,在复述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一定地创造。”由大致了解、简单复述,逐渐上升为深入理解、创造复述,有概括有创造有提升。从横向来看,无论是每单元的精读课文、略读课文或者口语交际,亦或是语文园地,都汇总了一些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和策略。例如《猎人海力布》一文的课后练习题,明确要求学生尝试以故事主人公的口吻,试图讲讲主人公是如何劝说乡亲搬家的,此题的设计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将自己想象成故事中人物,从第一人称的角度进行复述故事。又例如《牛郎织女(一)》,要求学生试图借助课后列举的两个简略故事情节,通过大胆而又神奇的想象把故事情节说得更生动、更具体,并能把故事情节表演出来。此题设计意图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自由想象创编故事,而且也能通过表演引导学生恰当地运用课文语言。
总之,本单元语文要素-----进行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可以从以下四个层次来深入理解。第一是复述形式上的创新,让学生从传统的口头复述向更多元的角度去延伸,可加上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变化和人物之间的互动过程;第二是内容上的创造,学生不仅仅可以概括故事内容、复述故事,还可以进行大胆创造、自由发挥、增添细节、创新故事;第三是人称上的延伸,引导学生在复述故事时身临其境,进行人称创新,把自己想象成为故事中的角色,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故事,故事不仅富有新鲜感、更有趣味性,还拉近了读者的距离;第四事顺序上的拓展,引导学生恰当地变换故事发展顺序,使用倒叙的方法,先显示结局,再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充分利用好课后练习的价值,就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积极引导学生借助课后练习,不断练习,逐渐掌握创造复述的方法,学会运用不同方法进行创造性地讲故事,进而提高学生语言实践能力。
二、整合练习信息,促语言发展水到渠成
统编教材中重点知识点的编排也很有考究。以“提取信息”这一语文要素为例,由最初的提取明显信息,到寻找主要信息,再发展到汇总重要信息,最后深入到整合复杂信息,循序渐进、层层推进。
有效信息整合,不是随意拼凑,也不是简单叠加,而是依据教材编排的框架,把琐碎零散的信息点,围绕课文主线,经过多方位地梳理整合,这较于传统的对错判断、选择填空,更能直截了当地高效地提升学生能力。
统编教材的课后练习,紧扣每个单元语文要素和课文教学重难点,以点带面,由简单到复杂,从平面至立体,意图让学生的阅读力、思维力、表达力等能力素养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和提升。
例如:《父爱之舟》这篇课文极具画面感,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浓浓的父爱之情。课后练习要求学生在默读课文后,相互分享哪些难忘和印象最深的场景。这一问题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将提取的信息进行比较、整合、归纳和概括。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本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素是“体会不同场景、各种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等。那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阅读目的,边默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场景,紧紧围绕学习要素至关重要。同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句段,引导学生自主体会,进行批注,同时教师适当引导,总结的方法得以运用。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内容说说你的理解,让学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让学生沉浸于文本,边读边勾画,边读边批注,通过语言文字,抓住场景描写,细细品味父亲深沉的爱子之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做到自悟自得。在阅读实践中,学生逐渐可以养成自觉思考问题、快速整合信息的习惯,进而提升和发展阅读能力。
又例如,《慈母情深》的课后练习题中明确指出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讲讲作者拿到钱鼻子酸的原因,再结合课文讲讲自己的亲身经历。试着写一写。这道题目的不再停留在提取文本信息这种基础题目上,更突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引导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入思考,让学生学会动脑筋,探究讨论,而不是习惯拿来主义,接受文本呈现的大道理。此题审计意图就是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多元地、全面的思考,进而学生的思维训练,思维训练获得质的飞跃。
统编教材的课后习题,在呈现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蕴藏着教学方法。那么,根据课文内容推测文章背后隐含的意思,同时会更多地指向了学习的方法,也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和思维拓展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利用课后习题时,更要看到背后蕴含的方法价值,引导学生思维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
三、创设生活情境,让语言实践指向生活
阅读理解是一个语文综合学习的体现。通过阅读不仅仅可以了解写作背景,理解写作目的,同时还会学到写文章的表达技巧,进而内化成自己的知識。语文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生活是情境式的,是处在情境中的。那么离开了情境,理解和运用语文就像失去了水分土壤的植物,寸步难行。因此,在阅读学习时,我们可以引导学习从生活切入,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生活切入教材,由教材深入生活,让书本学习和学生生活相辅相成。
统编教材五上,相当注重教材与生活的结合,课后练习大多也接近生活、呈现生活化的特点。学习与生活相联系,不但为学生语言表达注入了生活的泉水,深入生活、文本与生活相练习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
仿照课文文本的语言样式,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创编和创新,是一种最常见的练习方法。这样的训练方式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习得规范的语言,而且也适应当下学生学习心理。在部编版五上中,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各种不同形式,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表达,更有目的性地进行语言训练,拓展学生想象、思考空间。
例如《落花生》课后练习题,引导学生结合“石头、竹子、梅花、蜜蜂”等不同事物,想想这些事物让你想到了身边哪些默默奉献的人和事。又比如《四季之美》课后练习题,引导学生仿照课文写景的方法,仿照写一写令你印象深刻的精致。
完成以上类似的语言训练题目,学生不仅可以仿照课文中的语言模板样式,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这些事物的特点以及象征了生活中的哪一类人并写下来。那么,只有把生活与文本紧密结合,学生才能知道文本写的什么、怎样写的,进而迁移到自己该如何表达、怎样表达。老师在逐渐更新学生内化言语样式时,也会间接地帮助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学到了各种表达技巧、阅读策略。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向外相重合。”结合生活的语文学习,就是把色彩斑斓的生活活水引入语文学习这片湖水之中,不单单给语文学习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新的活力,更有助于学生真正地将语文学习生活化纳入自己的认知范畴,以此提升把控语言文字、表达理解、实践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在统编教材中,在每一篇课文的课后练习题都或多或少地渗透着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知识点,循序渐进,层层递进。那么,教师必须仔细研究、认真揣摩习题中蕴含的价值,创造性地为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言语实践。
四、结语
在研读部编版教材课后习题的过程中,不难看出,语文教学学习方向已逐渐从平面的字词句段篇扩展到立体的阅读策略。那么,作为教师,在学习每篇课文时,不仅要关注每篇课文的重点词汇,更要聚焦渗透在课后练习题中的语文要素知识点,进而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思维发展、语言实践等能力,那么,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也就事半功倍、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