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峰对峙,钗黛合一

2021-03-05熊鑫

红豆教育 2021年32期
关键词:薛宝钗林黛玉融合

熊鑫

【摘要】林黛玉和薛宝钗是《红楼梦》的两个女主角,她们的才情智慧,可谓是难分仲伯,各有千秋,天真浪漫的林黛玉与温柔端庄的薛宝钗分别寄托了作者曹雪芹不同的审美追求,二者都是作者欣赏与推崇的女性形象,并且在人物塑造的过程当中渐渐将其合二为一。而钗黛两人的人物形象以及关系一直都是饱受争议的话题,“钗黛合一”的观点历来争执不断,脂砚斋明白无误地旁批到“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本文对“钗黛合一”的意象展开论述,对黛钗二人各自的形象特色以及两位理想女性在曹雪芹笔下是如何走向融合等方面做进一步分析。

【关键词】林黛玉;薛宝钗;对立;融合

一、“钗黛合一”观点提出和论证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是《红楼梦》较早的一种版本,存世仅前八十回,带有脂砚斋的大量批语,是红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在这个版本的第五回和第四十二回中,脂批都透漏出二美合一的倾向[1]。

《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仙境,翻阅了十二钗的判词,而判词也是“钗黛合一”最直接的证据,其中十二钗除薛宝钗和林黛玉以外都一人一画、一人一诗,由此来暗示各位女子的命运和结局,而开卷的钗黛两人在金陵十二钗的画册上是合并的,同诗同画,两人的判词《终身误》也是合并的,由此可知曹公深意。贾宝玉在太虚仙境中遇到了他的梦中情人,警幻仙姑的妹妹,乳名兼美,此人兼具黛玉宝钗之美:其鲜艳妩媚神似于宝钗,风流婀娜则又似黛玉。宝玉、黛玉和宝钗三人名字也是颇有深意的,宝玉,“至贵者宝,至贤者玉”,而宝钗之宝,贵在其人品端正大方,黛玉之“玉”,得其坚贞,与之相对的是黛玉的性情。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的总评中明确写出二者合而为一,“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使二者合而为一……”。俞平伯先生由此提出“二美合一”,先生认为钗黛两人双秀双绝,二者是一种并列、对称的关系,不分上下,钗黛合并才是作者心中所追求的理想女性形象。但“钗黛合一”其实是作者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极致之美的意象的两面,而俞平伯先生是最早发现“钗黛合一”这一意象的。“钗黛合一”是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宝钗是山中高士,而黛玉则是天上仙品,二中关系并非对立存在,而是可以和谐共处的。从宝钗和黛玉两个角色在书中的定位来看,黛玉是完美爱情的化身,她风流婉转情致缠绵,与宝玉志同道合;宝钗则是理想婚姻的化身,娴熟美丽端庄高洁,能与宝玉相濡以沫,可谓大方之家,而万艳同悲,美好的事物总是易碎的,归于大悲剧的结局,两者最终都逃不过“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二、两峰对峙:钗、黛人物形象的不同

《红楼梦》中人物塑造是其一大亮点,莎士比亚几十部戏剧创造了两百多个成功人物,曹雪芹一部未完成的《紅楼梦》就创造了两百多个经典人物形象,其中女性形象颇为出彩,占据了较大篇幅,曹雪芹用细致的语言对人物进行了刻画,将人物塑造得惟妙惟肖,出神入化。林黛玉和薛宝钗作为作品的两大女主角在前世便是情场冤家,曹雪芹对她俩的描绘注入的笔墨最多,也是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角色,各大家对她们的评论也众说纷纭,关于两者评论,自红楼建梦以来就没有停止过,由此成为红楼的第一大公案。黛玉和宝钗虽说具有着很高的相似性,但二者作为曹公笔下的两个精心刻画的人物,也各具其特色,在来历、出场、外貌、性格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

(一)来历

黛玉前世为绛珠仙子,为了还泪而入世。她人未出场,读者便从贾雨村对黛玉的赞叹得出其“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的过人之处,之后贾府众人眼观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黛玉的不同凡响之处再次得到烘托;到了宝黛二人见面,黛玉“大吃一惊”[2],感觉“倒是像在哪里见过(宝玉)一般”,宝玉则是一笑,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黛玉的亮相,由于“木石前缘”,形成了一种诗意、哲学、神话式的气氛,她是携带超越世俗的超然之气来到世间的。

宝钗的来历被作者隐去,笼统地交代其幼年时便丧父,出身于“百万之富”的“皇商”家庭,各省均有买卖承局。宝钗一出场便跟随其兄薛蟠的“杀人官司”,为躲祸来依附贾府,但她个人的真正使命是“待选”秀女,作者有意强化了宝钗的世俗气。

(二)出场

首先从出场时间来看,虽然钗黛进贾府安排在相连的两回书中,但时间已间隔了将近一年。黛玉进府是省亲前三年,对应书外是雍正十一年,而宝钗则是雍正十二年,虽然都是冬天,但宝钗比黛玉早一些时间,钗是初冬,黛是残冬。

其次是进府次数不同。之所以黛玉进府比宝钗隆重热烈,因为黛玉是第一次来江南,而宝钗则是第二次了。她第一次来府是雍正五年,雍正七年离开,是为了进京待选。两人的身份地位是相等的,因为宝钗已是第二次了,欢迎程度略有不同。

(三)外貌

钗黛的不同是肉眼可见,是直观的。在十二钗中,宝钗和黛玉的美色是旁人不可及的,曹公借用其他人的三两言语生动地将两位美人的美貌呈现在读者眼前。第三回黛玉初入贾府时,曹公以他人的眼光来描绘黛玉的容貌,“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由此可见黛玉虽美,但是显露不足之症,黛玉的美是病态美。在第五回中,如此描述宝钗: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不可及。由此可见,宝钗的美是容貌丰满、端庄大方。两人一个环肥,一个燕瘦,黛玉是清新脱俗之美,而宝钗是富贵之美。

(四)性格

林黛玉和薛宝钗在性格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二者性格的对立是情与礼的对抗。从天性来看,曹公在塑造人物时,赋予林黛玉的特性是“才”,赋予薛宝钗的特性是“德”,才学灵气是林黛玉所特有的人设,品德修养则是薛宝钗的典型特征。

黛玉是感性自由的化身,宝钗则是理智礼教的化身。无论是在诗才、样貌、品格,宝钗都在十二钗之列的前端。而相比于黛玉,宝钗在诗作方面要稍逊一筹,少有黛玉的灵气,只要求“主意清新,措辞不俗”,黛玉在行酒令道出《牡丹亭》的戏文“良辰美景奈何天”时告诉黛玉:“诸如这《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也却偷背着他们看。”,由此可见宝钗对于这一类禁书也是有所了解,而她单从黛玉的两句酒令便听出其典故,我们可以猜想她的知识面可能远远比我们了解得更广,熟知文章的内容才知道什么是禁忌,什么应该回避,这种种都是宝钗为了迎合封建社会的礼教,她所读之物也是符合封建社会审美的,即使读过禁书,为了维护她的大家闺秀的形象,是不会展露在外人面前的。贾宝玉前往梨香院探望病中的薛宝钗,薛姨妈留饭留酒。贾宝玉道:“酒不必烫热了,我只爱吃冷的。”薛宝钗却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快不要吃那冷的呢。”[3]贾宝玉听这话说得有情理,便乖乖听话放下冷的,命人暖来方饮。因为她见多识广、生活习惯良好、注重日常保养,会生活。相比于林黛玉的才气,宝钗的才更多的是在管理上,对于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了如指掌,能打理好贾府上上下下,是个当家的好手。

林黛玉认为看书学习只是个人闲情雅致,反对宝玉参加科举,而宝钗支持宝玉走讀书做官之路,参加科举考试,投入于仕途经济做贾府的接班人。宝钗用怕热推辞宝玉不去看戏,宝玉调侃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当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宝钗面对宝玉这番唐突的话,虽心里也有怒气,但却只是冷笑两声,依然坦然答道:“我倒像杨妃,只没有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这背后就是在讽刺宝玉作为她和贾元春的弟弟,却只知道在闺中“厮混”、不学无术,连个杨国忠都不如,倘若是黛玉,定是不会这般直接拆穿黛玉,对他如此苛求。宝钗的父亲去世之后,家庭变故对她造成较大打击,但见哥哥不成器为了体贴母亲,便停书料理家务,家庭的变故并未使得她消沉或是放弃生存,相比于黛玉她更是坚韧地承担起家庭里的部分责任,而这些早年间的经历虽已让她变得八面玲珑、深知人情冷暖,可她却并没有因此而悲观厌世、孤高自许,还是那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女子,而且更加热爱生活。

三、灵与肉的两面:钗、黛的统一

从宝玉梦游太虚仙境中“兼美”人物形象的设定,以及《终身误》的唱词,我们都可以看出宝玉心中理想的形象是黛玉的性情美与宝钗的世俗美相融合的“兼美”形象。宝玉和黛玉同样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是黑暗中彼此的守望者,只有黛玉懂得宝玉的任性与自由,宝玉眼中的黛玉是心灵层面可遇不可求的精神伴侣;而宝玉对宝钗的感情仅仅是浮于表面的,和众人一样认为宝钗是个艳压群芳端庄大方的大家闺秀,但是却少了对于黛玉的那种偏爱,在宝玉眼里宝钗就是一具凡俗女性的躯体[4]。

钗黛两个人的对立更像是灵与肉的对立。曹雪芹在刻画林黛玉的美貌时,描写的笔法刻意虚化,是一种主观感受的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初见黛玉,也是感受到似曾相识,而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对于薛宝钗五官的刻画细致入微,且宝钗从不化妆,她的美是健康典雅的,宝玉看见宝钗的酥臂时恨不得摸一摸,他眼中的宝钗就是一具凡俗女性的躯体。黛玉象征着人类作为人本身与生俱来的天然属性,她追求自然、自由,会直率表达自己的喜好,天性敏感而灵动的她能够敏锐地察觉到人情世态,但她依旧不会为了迎合世事而矫饰自己。宝钗则象征着人作为社会人所具有的世俗属性,她端庄得体,与社会相处时内敛圆通,博学多才、温柔娴静、世事洞明使得她虚美和伪善。但是宝钗对待并非完全虚伪,他是真心劝告宝玉要在仕途经济上用心思,宝玉挨打时也是真的为宝玉伤心难过,但是与黛玉相比,宝钗这一切的本源都是基于功利的,这也是作为人在社会上生存必须要作出的改变。

结论

《红楼梦》这本书塑造了许许多多鲜活的人物形象,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众多人物形象中,十二钗是最为人称道的,不同人物有着不同的命运,而十二钗唯独钗黛二人同用一判词也寄寓了作者曹雪芹的独特审美追求。

钗黛两人形象象征着人的天然属性与世俗属性,也是每个人在生存意义、生存方式所选择是所面临的矛盾,本身并没有所谓的对与错,人生来向往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倘若想要保持它就必须要付出代价;同时,一个人想要很好地融入于社会当中就必须做出改变,让自己的个性变得更加合群,这个过程虽然痛苦但是倘若能够机敏地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最终却能够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就。这种两难的矛盾是人处在社会当中必须经历的,人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又不得不顾及现实,人人都力图兼顾而又难以兼顾,因而“兼美”的形象只能出现在贾宝玉的梦里。

参考文献:

[1]郭征南.《红楼梦》六十七回考辩[D].曲阜师范大学,2010.

[2]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3]杨真真.“任是无情也动人”——试析薛宝钗与牡丹[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33(10):88-90.

[4]林柳生,郭联发.《牡丹亭》和《红楼梦》中情与理的比较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5(04):22-28.

猜你喜欢

薛宝钗林黛玉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浅析《红楼梦》薛宝钗的形象与读者误解
破次元
薛室钗:用一生为原生家庭还债
融椅
冷香丸
《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的肖像描写
钗在奁中待时飞
两个人的爱情和一个家族的“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