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视角下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2021-03-05刘婵
刘婵
【摘要】在信息化视角下,初中化学教学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不能总是以陈旧的眼光看待问题,运用老式的方式开展初中化学教育教学工作,而是要做到让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联姻,给学生打造一个新型的化学高效教学课堂,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让学生更为有效地进行深度探索,助力学生化学学习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为此,广大初中化学教育实践者要积极学习新的,对自身教学工作开展有帮助的信息知识,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传递重要化学知识,让学生在高效课堂中真正掌握成长和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本领,从而能够助力学生得到极为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视角;初中化学;高效课堂
以往,初中化学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荼毒,教学思想比较落后,总是运用“填鸭”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只有考试才能用的上的化学知识和本领,却很少从学生的实际进行考虑,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化学教学丧失了兴趣,不能将自身身心全都投入到具体的化学教学实践中,难以向着比较好的,非常广阔的天地进行发展,初中化学教学效果一直都不尽如人意。而在信息化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师做到站在时代的前沿,积极将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有机整合在一起,可以进一步优化和创新以往机械的教学措施,让学生在生动、有趣、高效的课堂中深入探索化学知识的本质,不断加深学生的化学学习感悟。为此,广大初中化学教育实践者要做好运用信息技术打造高效初中化学教学课堂的工作,转变学生对初中化学教学的错误认识,让学生带着正确的情感参与到丰富的化学教学活动中,从而能够更好地完成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化学教学所提出的新要求。下面,我将对信息化视角下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进行一番阐述和说明。
一、运用信息技术做好导入工作,抓住学生眼球
初中化学教师转变以往为了追求教学速度,不愿意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一上课就直接开始传递新知识的做法,并在导入环节下功夫,运用信息技术设计一个精彩良好的开头,增加初中化学新课教学吸引力,可以很好地抓住学生的眼球,让学生真正做到用心对新知识进行深层次探究,助力学生获得重要新内容的效能取得大面积提升。为此,广大初中化学教育实践者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做好新课导入工作,让学生快速聚集起自身的學习思维,紧紧跟随教师讲解新知识的进度,从而能够确保初中化学新课教学高效性得到稳定提高。
例如,以《性质活泼的氧气》为例,在课堂导入环节,我先为学生播放了我制作好的微课视频,视频内容是关于氧气的重要性的。视频播放结束后,我提出了以下疑问: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够结合视频和生活,全面总结一下氧气的重要性呢?学生的主动性非常高,争先恐后地在课堂中进行了展示,很好地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然后,我说道:“既然氧气这么重要,那么,你们想不想深入了解一下氧气的性质,并学习怎样制作氧气呢?”在得到了班级学生的肯定答案后,我为学生投影了教材课题:性质活泼的氧气,比较自然地引出了教材中的新内容。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带着上述问题对教材新知识进行了探索,转变了以往学生化学学习比较低效甚至是无效的现象。总之,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充满艺术性的导入,增加了初中化学新课教学魅力,使学生更愿意参与到新课教学环节中,促使初中化学新课教学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
二、运用信息技术增加课堂容量,满足知识需求
初中化学教材中收录的内容是非常狭隘的,而化学教师又一直将化学教学当成唯一的授课资源,导致学生总是吃不饱,饿着肚子,难以真正获得对自身有帮助的化学内容,不能为后续进行有效的化学学习提供很好的帮助。而初中化学教师拓宽自身的化学教学思维,运用信息技术引入与教材内容有关的资源,可以满足班级每位学生对化学知识的需求,十分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化学学习中取得极大的进步,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化学学习信心。为此,广大初中化学教育实践者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增加化学教学课堂容量,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学会从长远角度出发看待问题,推动学生得到良好的成长和成才。
例如,以《金属的性质和利用》为例,首先,我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出示了多张与金属的运用有关的图片,如金牌、自行车、建筑、戒指等,并让学生说了说自己知道的生活中利用金属的实例,使学生快速与教材内容熟知了起来,消除了学生学习教材新知识的恐惧心理,提升了学生的心理素质。然后,我为学生引入了从古到今人们运用金属的资料,使学生对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有了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掌握了具有实用性的化学知识。最后,我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金属有哪些性质呢?并根据课件中的学习资料和教材中的知识对学生进行了全面教学,助力学生构建了更为完整的化学知识网络。总之,运用信息技术拓宽学生的化学学习资源,满足了学生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而日益变大的胃口,长久保持了学生最佳的化学学习状态,取得了无可估量的初中化学教学奇效。
三、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实验教学,加深学习感悟
实验是学生系统、正确认识化学知识的重要方式,但是由于实验的安全问题、器材问题等多种限制因素的存在,有许多的实验无法在课堂中完成,学生难以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来获取要点化学知识,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价值难以完整体现出来。而初中化学教师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演示相关实验,或者播放有关实验的视频,可以弥补传统实验教学的局限性,更有效地开展实验教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为此,广大初中化学教育实践者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帮助学生快速化解有一定难度的化学知识,助力学生获得极为强烈的化学学习成就感。
例如,以《常见的酸和碱》为例,在为学生讲解浓硫酸的性质时,我先为学生播放了将浓硫酸涂抹在木板或者小纸条上的Flash视频,让学生观察了实验现象,总结了实验结论,即浓硫酸具有腐蚀性。然后,我为学生讲述了以下内容:浓硫酸还会腐蚀衣物和皮肤,使用时一定要小心,使学生树立了安全意识。然后,我为学生播放了稀释浓硫酸的视频,让学生结合视频总结了稀释浓硫酸的步骤,高质量地进行了化学知识的传递。最后,我运用探索浓硫酸的强氧化性的实验,为学生拓展了浓硫酸的化学性质,丰富了学生的化学知识储备。总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实验教学,帮助学生快速内化了重难点化学知识,降低了学生的化学学习难度,促使学生的化学学习情怀得到了有效的增强。
四、运用信息技术促使师生会话,改善教学氛围
初中化学教师转变以往总是独断专行,不和学生进行交流的做法,并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生主动会话,改善以往比较沉闷、压抑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打造动态的化学教学过程,让学生获取有活力的化学知识,从而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化学学习自觉性,取得最优化的初中化学教学效益。为此,广大初中化学教育实践者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生进行交流,打破初中化学教学课堂比较沉默的现象,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中展示自己,从而能够建设新型的初中化学教学课程体系,助力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例如,以《蛋白质维生素》为例,首先,我为学生出示了许多食物的图片,包括肉类、豆类等,并让学生说了说这些食物中有哪些营养物质。学生纷纷表示这些食物中有蛋白质,初步了解了将要学习的新内容。然后,我为学生讲述了蛋白质的组成以及代谢途径,并为学生播放了我国科学家合成胰岛素的视频,让学生说了说看到视频后的感受,提高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之后,我提出了以下问题:蛋白质有哪些性质呢?并结合探索蛋白质的性质的实验视频,与学生一起进行了实验,助力学生获得了极为满意的实验学习产出。最后,我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介绍了三大致癌物质,并让学生自己查阅了资料,了解了甲苯溶液浸泡动物标本的原因,拓寬了学生的化学知识面。总之,运用信息技术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构建了新型师生伙伴关系,转变了学生一直在课堂中装聋作哑,不愿意开口说话的现象,助力初中化学教学得到了良好的建设和发展。
五、运用信息技术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德育素养
初中化学教师在立德树人教育原则的有效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补充教材中的德育资源,高效开展德育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德育素养进行进一步培养,可以让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人,从而能够为社会建设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转变以往初中化学教育教学总是培养出一批高分低能的人的现象。为此,广大初中化学教育实践者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养成健全的品格和健康的人性,十分有利于初中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例如,以《环境污染的防治》为例,在具体的德育教学实践中,我先运用信息技术搜索了与环境污染问题有关的资料,并在课堂中为学生展示了这些资料。然后,我说道:“同学们,看到这些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你有什么感想呢?”学生都表示我们应该停止破坏环境的行为,并要做到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最后,我为学生讲述了一些治理环境污染的措施,让学生从自身做起,保护了环境,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总之,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初中化学德育教学工作,助力学生的各种素质得到了有效塑造,提升了初中化学德育教学时效性。
总而言之,广大初中化学教育实践者需要明确将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在一起在提升化学教学质量,取得化学教学改革工作突破性的进展等方面所发挥的极为重要的功能优势,并要结合信息技术的运用原则,合理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助力初中化学高效教学课堂得到更好构建,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中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从而能够促使学生的化学综合素养得到良好形成和发展,取得有目共睹的初中化学教学成绩。
参考文献:
[1]阿依曼·阿依提木汗.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初中化学高效课堂[J].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2018,000(009):P.163-163.
[2]李海兰.基于信息技术下的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6):1.
[3]曹杨娟.基于信息技术背景构建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策略[J].考试周刊,2020(43):119-120.
[4]周海华.信息化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漫谈[J].知识文库,2020,No.494(22):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