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创新路径探索
2021-03-05褚晓曦
褚晓曦
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职业教育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向前发展所需的能量动力,各行业领域都出现很大空缺,在这种条件下,需要对以产教融合为背景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展开深入研究和探讨。从合理角度出发,重点研究职业教育生源供应不足、社会认同感不高、培养目标不明确以及校企不对等的情况,从中寻找合适的职业教育方法,增强校企合作的默契度与协调性,针对校企合作建立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不断增强和扩充新的培养模式,形成专门的校企合作知识框架,为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寻找合适的路径,打破职业教育面临的局限和瓶颈。深化产教融合模式下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学校和企业建立良好的交流平台,消除校企不对等以及沟通障碍等难题,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职业技术人才,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升。
近几年,我国经济开始步入高速增长的阶段水平,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上升,各行业领域对职业人才的需求开始扩大,市场出现很大空缺,职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当中占据的比例和地位越来越重。在高等教育体系当中,职业教育接近二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探索培养新型职业人才的发展路径和渠道,成为职业教育开展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职业教育生源供应不充足
近几年,高等教育的普及覆盖率越来越高,受教育群体数量出现缓和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形下,职业教育生源保障和供应无法得到有效满足。具体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覆盖,本科学历人群成为常态化发展,在学历选择时,家长与学生对职业教育的选择相对比较靠后,职业教育生源大多来自高等教育的最底层。其次,随着受教育群体适龄人数的下降,高等教育受教人数逐年递减,职业教育所占比例严重失衡,经过高等教育的筛选和过滤,留给职业教育的生源人数少之又少。
职业教育社会认同感不高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保障和推动下,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领域都出现更高需求和挑战,社会群体对高等教育本科学历的认同感和信赖度比较高,很多人认为高学历意味着高薪资、高回报,工作环境与生活水平都会得到明显改善,对于一线生产生活方式出现抵触和排斥心理。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
自20世纪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高等教育的蓬勃兴盛造成职业教育出现障碍和瓶颈,随着职业教育不断向高等本科教育升级转变,传统职业教育格局逐渐发生迁移,许多职业教育院校开始着手向本科院校过渡,高等本科教育掀起更大热潮和趋势,职业教育根基遭到动搖和松散,受师资力量、设施配套和学校整体水平限制,少数职业类院校符合升级标准和要求,因此成功升级转变的职业院校屈指可数,很多职业院校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充当陪跑人员,最终造成无法晋级和跻身本科高校行列,甚至失去自身能力与特色,失去与同类职业院校竞争的机会和能力。随几年,我国工业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工业生产需要大量专业性技术人才进行保障,职业教育应当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趋势,致力于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建设性人才。因此,职业教育目标要清晰明确,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提升创造更多便利条件。
职业教育校企不对等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企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方便企业发展建设以及经营管理活动,在这种条件下,学生、企业与学校之间产生互相关联的沟通合作关系。三者之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职业院校肩负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特殊技能的任务,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最终服务于企业回报给社会,在这个完整的合作流程当中,企业能够帮助学校发展提升,通过实时反馈人才需求和动向为学校明确教育培养目标。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面临众多困难和挑战,针对这种情况职业院校开展长期钻研与探索,力求寻找合适的解决途径及办法,打破职业教育面临的障碍和瓶颈。有关调查显示,很多职业院校存在故步自封的现象,对自身认识不够准确科学,外界评价远远低于内部呼声,社会及企业对职业教育认同感不够高,对职业院校教育改革抱有质疑的态度。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与职业院校、学生群体以及企业三者之间存在很大关联。在这种条件下,职业教育目标的明确与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都需要发挥学校企业联动配合作用,形成学校、企业、学生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现状实情,企业做好引导带头作用,把自身发展需求与学校培养目标联合起来,积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完成校企合作的相关要求,从源头上根除职业教育存在的困难和瓶颈。校企合作应当从合作目标定位、培养模式确立、专业知识构建以及校企联合机制的建立等几个方面有序开展。
明确校企合作目标定位
校企合作成果的检验与对比,需要从建立清晰明确的发展目标开始,学校和企业要对合作目标进行准确定位。从企业角度出发,企业参与职业人才培养过程是对社会的反馈与回报,同时也是对职业人才的重视和需求,能够更加精准高效的选择适合企业生存发展的建设性人才。企业在职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承担辅助配合作用,充分利用职业院校的优势资源,有针对性的培养自身所需的专业人才,既能提高企业人才队伍整体水平,又能帮助高职院校明确培养目标和发展定位,真正实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伟大目标。从学校角度出发,学校要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期目标,以培养企业所需人才为切入点,增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联系以及协调配合。与此同时,由于企业对技术型人才存在很大需求和空缺,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和输送能够改变社会认知与看法,进一步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和肯定态势。
完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当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比较单调,其教学作用和效果不是很明显。基于此,高职院校应当加强探索和研究,从理论层面到实践领域实现全面统筹和覆盖,加强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建立多渠道合作培养方式,不断完善校企合作有关教育模式。
第一步,加深学生对企业的认识与了解。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实践操作的相关要求和规范,具体可通过参观企业生产制造环境,了解企业生产制造流程,最终加深学生对企业的认识和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当合理运用所学知识,对企业生产制造全过程进行深刻体会,建立完整清晰的企业印象。
第二步,学生到企业参与实践环节。该步骤主要利用职业院校学生假期时光或者空闲时间,通过企业提供相应的实习岗位加深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近距离接触企业生产过程。与参观调研相比,该环节对学生考验和帮助都更大,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第三步,进一步参与企业生产制造过程。该环节主要通过订单合作或者联合培养的方式,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生产制造过程。帮助学生系统客观的认识企业生产制造流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并对学校培养方法做出严格检验。
构建校企合作专业知识
科技水平的发展提升,使得企业生产制造工艺也出现很大转变,从19世纪到现在工业发展经历三十年的变化,出现很大升级与转变。职业教育对工业生产的认识和了解应当与时俱进,充分适应现代化工业发展要求,尽可能避免由于认识理解不到位或者缓慢造成的教育资源落后现象,缩小現代科技与教育资源的水平差距,避免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轨或联系不紧密等情况发生,因此,职业院校要加强校企合作专业知识构建重组,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首先,科学设置产教融合类课程。充分了解企业发展需求和动态方向,科学设置产教融合课程。课程设置要符合生产需要,课程内容应当紧跟时代发展需求和工业生产动向。其次,积极探索校企共同发展模式。以产教融合为前提,聘请企业专业人才进行课程讲解,充分贴合企业实际需求开展各项实践操作,实现学习与实践双重发展的教育培训目标。
综上所述,我国职业教育正处在发展决策阶段,未来教育形势和发展走向对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具有直接影响,同时对学生未来就业发展以及企业人才招聘起到决定性作用,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进一步提升。基于此,职业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尤为重要,职业教育在不断探索和研究过程中发现,深化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校企合作关系,能够改变传统学校企业不对等情况,同时起到加强学校与企业沟通联系以及协调配合的作用,为社会培养更多优质型技术人才,推动职业院校教育事业发展和企业经济利益提升,给社会创造更多有利价值。
(国家开放大学)
参考文献:
[1]彭银年,孟巧红.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的思考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6(14):46-49.
[2]王剑,宋建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探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15(3):37-39.
[3]张启慧,王伟.产教融合背景下物流技能大赛中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0):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