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清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状分析
2021-03-05刘海波
刘海波
甘肃省清水县是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故里,秦统一中国的发祥地之一,悠久而丰厚的历史积淀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总量涵盖了人们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基于农耕文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始终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紧密联系,36项非遗保护名录更是呈现出了民俗图式化、沉着朴素的人文特质,形成了地域特色极为鲜明的民间民俗文化体系。
清水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东北部,是秦统一中国的发祥地之一,素有“陇右要冲,关中屏障”之称。中华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秦先祖嬴非子、汉光武帝刘秀、唐始祖李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都曾在这里留下了历史的足迹。仰韶文化、齐家窑文化遗存印证了远古时期就已产生了村制、族制,婚姻,社交、丧葬、节日信仰、祭祀、居住、饮食、服饰、农耕、手工艺及具有普遍群众基础的民间文学。魏晋时期建造的“花石崖”道观群说明了清水县早期建筑、绘画、彩塑艺术的发展状况。在北宋墓葬砖雕戏剧人物造型图案中,就体现出了表演艺术对民间美术的深刻影响。明代是清水民间曲艺发展的全盛时期,陆续出现“小曲”、“秧歌”、“道情”、“山歌”等民间表演形式。清代群众文化艺术和娱乐更为丰富多彩,是民间戏剧的活跃期,清水县出现了最早的秦腔班社“马家戏班”,同时“说故经”、“猜谜语”、“花儿”、“曲子戏”随处可见。民国以来,秦腔、皮影戏、绘画、剪纸、刺绣、瓷器陶器烧制及高抬、龙灯、旱船、跑驴舞、木人绊跤、高跷等文化形式无一不反映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非物质文化遗产总量
清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为丰富,涵盖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民间信仰、民间消费习俗、民间节令习俗、民间礼俗等16个类别,现有县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6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4项、市级保护名录9项。其总量如下:
1.民间文学类包括人物传说和民间谚语:《轩辕黄帝的传说》系列8个,《常遇春的传说》系列7个,《赵充国的传说》系列7个,《郭相忠的传说》系列4个,其它人物传说104个,民间谚语440条。
2.民间美术10项:清水古建砖雕彩绘、秦腔脸谱绘制、清水砖雕、清水木雕、清水捏脊、清水庞公玉雕、冥币雕版、清水剪纸、清水皮影刻制。
3.民间音乐3项。(1).清水小曲1项。(2).民间器乐曲2项:清水道教音乐、清水唢呐曲。
4.民间舞蹈2项:清水剥麻舞、清水轩辕鼓舞。
5.民间戏曲2项。板腔体剧种2项:清水秦腔、清水皮影戏。
6.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4项:清水马社火、清水高抬、清水高跷、清水木人摔跤、清水轮轮秋、清水绳秋、清水棍秋。
7.民间手工艺制作技艺种类极为丰富,具有代表性的有:清水扁担制作、清水连枷制作、清水捏脊、清水酿酒、清水酿醋、清水花灯扎制、清水麻鞋编制、清水戏剧头帽扎制、清水草帽编制、清水造纸。
8.消费习俗:清水酒醅、清水浆水面、清水搅团、清水回族馓子、清水锅鲰、清水烧鸡、清水扁食。
9.岁时节令:清水春节、清水端午节、清水重阳节、清水二月二、清水腊八节、清水中秋节、清水七巧节。
10.民间信仰:庙会4项:城隍庙会、小华山庙会、云台观庙会、泰山庙会。
清水县非物质文化丰富多彩,涵盖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信仰、民间舞蹈等十六个大类。各门类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均能反映我县各个时期生活、生产、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状况。1.民间文学极其丰富,包括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歇后语等。这些丰富的口头创作是反映清水劳动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也是反映清水县风土人情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创作到传播,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无不渗透着广大劳动人民的理想追求和艺术情趣。2.民间艺术:包括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剧。清水县地处西北一隅,淳朴的民风造就了粗犷、憨厚的艺术面貌,早在距今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清水先民以惊人的智慧创造了大量的美术作品,从永清堡出土的彩陶,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图案开创了清水县美术发展的先河,为民间美术如民间剪纸、民间刺绣、民间皮影刻、砖雕、木雕、泥塑、绘画等艺术门类奠定了基础。清水县出土的宋墓砖雕彩绘均能反映这种艺术状态,同时砖雕人物生活、生产、狩猎、娱乐场面体现出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发展的状况,具有一定的考古价值和艺术价值。彩绘、木雕、石雕、剪纸等平面化的艺术形式在选材上更接近人们心里世俗化的需要,注重寓意性、吉祥性的表达,在表现手法上吸收中国传统绘画的构成因素,“以象寓意,以象表意”来造型,体现“天人合一”、“中和互补”的传统美学观念。清水县民间音乐种类非常丰富,民间小曲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项目,其旋律基本与眉户相似,曲调委婉动听,曲式结构宏大,歌词带有叙事性,多以描写青年男女情爱和弘扬古今忠善为主题,是一部歌颂传统美德、表达情感的叙事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清水道教音乐是清水县宗教音乐中极为独特的一个品种,始创于明神宗万历年间,逐渐形成了“龙门派”和“华山派”,最初曲调有360条,目前尚存200多种曲调,其演奏方式为声乐和器乐两种,通过加花减花,延伸、紧缩演奏速度的快慢节奏,它是通过道教科仪来体现它的基本特征,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甘肃及周边地区实属罕见,挖掘、抢救和保护清水道教音乐,对丰富中国传统音乐具有推动作用。民间舞蹈据载可追至黄帝时代,清水县“轩辕鼓舞”根据轩辕黄帝的传说改编而成,舞蹈队形讲究变化,注重气势,风格古朴粗犷,动作洒脱强烈,气氛活泼明快,具有极高的文化内涵。民间社火舞蹈如“旱船舞”、“狮子舞”、“木人绊跤舞蹈”等民间舞蹈是古傩文化的演变和延续,表演特点是由扭姿、吼唱、阵形组成,形式古朴,刚健清新,场面宏大,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其中也不乏典雅、幽默风气,如“清水木人绊跤舞蹈”模仿摔跤姿势,通过勾、推、拉、绊、摔等动作,再配以经过改编具有幽默风格的战鼓节奏,体现群众诙谐、风趣、乐观的精神面貌。秦腔艺术是我县主要地方剧种,成形于清道光年間,属南路派,先受陕西中路秦腔和恍恍的影响较大,后经赵桂中、王福元、孙新民等老一辈名角的探索创新,继承了本地小曲、影子腔的唱腔特点,结合方言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演出重台架,讲特技,脸谱绘制别具一格,唱腔多衬虚字。3.消费习俗,包括服饰,饮食、居住习俗。清水县汉族服饰与全国汉族服饰习俗大致相同,差异不大,在进行婚礼中忌穿白色衣服,在丧礼中忌穿红色和其他花色衣服,刚出生的婴儿要穿缠腰子,以防中风,孩子稍大要穿肚兜,老年人腰间戴满腰转,以护肚脐。清水县饮食非常丰富,民间主食以小麦、玉米、大米等为主,在制作方法上有煮、炸、煎、裹包、蒸、炒等形式。清水扁食是清水县的特色,扁食源于古代的“角子”,形似元宝,清水有逢年过节包扁食,吃扁食的习俗,秘方熬制臊子是它的特色,在周边地区享有极高的声誉。清水县居住习俗有两种,一种是窑居,一种是四合院居住,后者是主要的居住形式,主房座南朝北,是家中长辈的居住房,东西厢房按照辈分顺序依次居住,建大门和上主房大梁时要请阴阳先生根据屋主的生辰八字结合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择取吉日举行一定的仪式。4.民间信仰:包括巫术禁忌,民间庙会。清水巫术以宗教神灵崇拜为核心,并广泛吸纳了儒教、道教、佛教的宗教思想,并将其赋予功利主义的行为中,通过巫术的方式,达到人与神的沟通,以实现自己的愿望,尽管其荒诞是不言而喻的,但心理上达到了满足,其中也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和传统文化的实用功能。民间庙会在清水县分布极为广泛,祭祀内容以儒、佛、道三教神圣为崇拜对象,清水县道观、寺院特点是三教神圣和谐共处一地,进行一种神灵祭祀时,其它诸神都可成为祭祀对象,庙会场面宏大、香客众多,同时要举办物资交流会,吸引全国商家进行商品交易,以及举办各类文艺演出,极大地推动了清水县经济,文化的发展。5.人生礼俗:体现在农村和城市阶层中的人生礼仪,其信仰与宗教意识及其浓厚,主要由诞生礼、成年礼、婚礼、葬礼、寿礼等民俗仪式组成。每一项礼仪仪式均能体现出清水人民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一些礼仪形式如婚礼、葬礼基本沿袭古老相传的礼仪程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基本仪式相对简化,并渗透了现代文化观念,成为一种新的礼仪品种。6.民间手工艺,主要体现在生活、生产的工具、用具的制作上,清水县传统的手工艺种类繁多,据马家窑文化遗址考证,早在5、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古先民就能制作简单的生活、生产工具,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随着时代的进步,相继产生了更为精致,更为实用的生活、生产用品和工艺装饰品,我县是一个农业县,农用生产工具非常多,装载工具主要有笼子、背篼、栓子、粪斗、蒲楠等,材料为荆条、柳条编制,编制工序复杂,特征明显,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金属工艺主要有斧头、镰刀、锄头、砍刀等,均属手工作坊制作。烧造类有砖瓦烧制、酿酒、造醋等,清水手工醋沿袭了山西老陈醋的制作方法,通过不断的探索、创新,在配方上加进了中药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甘肃省清水县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
参考文献:
[1]傅安平,张杰.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状分析与保护利用[J].南方文物,2017(3):273-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