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的唱腔音乐沿革探析
2021-03-05何艳
摘要:淮剧唱腔音乐,主要是由田歌、号子以及民间说唱发展而来,后来也吸收了徽剧、京剧的一些行腔因素,充实和丰富了情感表现力。三种主要曲调:淮调,拉调,自由调。唱腔演变代表性表演艺术家周茂贵先生,淮剧一代宗师筱文,马麟,刘田一、筱美秋、王志豪等。
关键词:淮剧;唱腔音乐;沿革
淮剧唱腔音乐,主要是由田歌、号子以及民间说唱发展而来,后来也吸收了徽剧、京剧的一些行腔因素,充实和丰富了情感表现力,逐步形成了以[淮调]、[拉调]、[自由调]为主要曲调,以[下河调]、[靠把调]、[悲调]、[十字调]等为辅助曲调,并结合运用[种大麦]、[八段锦]、[磨豆腐]、[花鼓调]等民歌小调为一体的声腔系统。下面侧重介绍三种主要曲调:
(一)[淮调],是在淮安、淮阴一带的田歌、号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曲调,它的特点是高亢、奔放、浑厚、有力,演唱起来,“打耒耒”的味道特浓,有着特定地域的乡土风情,最具有“西路”淮剧的特色。它也是淮剧声腔构成中最基本的曲调。——正是由于有了[淮调]的兴起,才奠定了淮剧这一剧种唱腔音乐的基础,也才有了这一剧种形成的基础。
[淮调]的音调主体旋律走向,多以上行二度与下行小三度的交替进行为主,尤其是上行二度的行进,极具动力感,是旋律展开推动的重要特征,表现出苏北地区民众的坚韧顽强的性格,声调开阔有力中亦饱含着浑厚与深沉。其旋律的大体走向为:
55 6 66i #45 │ 5 6 i 656542 │ 4 2 1· 0 | ……
西路淮剧的突出代表、著名艺术家周茂贵先生,在《双上朝》中的一段演唱,即带有很明显的[耒耒腔]的韵味:
东路的“香火戏”之中,原本没有[淮调],是下河阜宁艺术家杨金花于1930年随父杨如瑾到两淮演出,先因不谙[淮调],营业萧条,故决心学习演唱[淮调]。而在她的演唱中,又糅进了下河地区柔和、婉转的唱腔音调,抒情意味增强了。她还曾和周茂贵、郝寿山、吴寿琴等人同班,演出在西口运河一线,两淮观众称她演唱的[淮调]叫做[軟淮调]。再到后来,这一[软淮调]就形成了东路淮剧的代表性曲调。
(杨金花的一段唱)
(二)[拉调],是自幼做过香火戏“僮子”,后学徽剧、京剧,再后来又改唱江淮戏的谢长钰首创。1926年,已改唱江淮戏的谢长钰认为,江淮戏的[淮调]只以鼓板伴唱,在演唱抒情段落时就显得很单调,而京剧中以胡琴伴奏托腔,其音乐色彩丰富,又有助于演唱的情感表现,于是就和琴师戴雨宝共同研究,在保持[淮调]的旋法以级进为主的动力特征的基础上,融进了京剧的一字多腔的歌唱韵味,形成了新的唱腔[拉调]。[拉调]的出现,改变了[淮调]多在广场演出,粗声大嗓的格调,更增加了一些剧场演出时,那文雅细腻的特色。
[拉调]形成以后,又有诸多艺人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和所演行当的要求,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和发挥,如李玉花、裴小芬所唱的委婉、叙事的“六字垛”,王亚仙所唱的圆润、甜糯的“回龙腔”,孙东升所唱的苍劲、挺拔的“孙八句”等。这些变化,使[拉调]的行腔和板式变化更加丰富多彩。
(三)[自由调],为淮安籍淮剧一代宗师筱文艳首唱。1939年秋,筱文艳在演出《梁祝哀史》中,她感到在演唱祝英台抗婚时,觉得用[淮调]来唱显得太硬,而要用[软淮调]或[拉调]来唱,也还不能够尽情地抒发此时的感情,于是就与琴师高小毛,鼓师王士广商量,进一步拓展了[淮调]、[拉调]的旋律展开空间,乐句结音可宫、可徵,色彩对比鲜明,且出现宫、羽,徵、羽的大、小调的对比,唱词结构也进一步突破齐言句式,根据情感抒发的需要而长短句相结合,与[淮调]、[拉调]相比较,旋律、乐句、词句等都更为自由了,所以,后来被称为[自由调]。[自由调]的出现,使淮剧音乐的表现手法更为多样化了。
[自由调]产生以后,也又有诸多艺术家为它的再发展做出了努力,进一步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如马麟童的[自由调]句逗分明、顿挫有力、苍老遒劲,适于表现愤慨的情绪,何叫天的[自由调]的唱段最后定型为“连环句”,适于表现叙述后将激动的情绪推向高潮。
抗战时期的1942年1月,淮安的新安旅行团由桂林回到了苏北,开展组织和指导农村的文艺宣传工作。1942年秋,建立了苏北文工团,并特由凡一、方徨、常虹、雪飞四人,专门组成了“淮戏研究小组”。在他们编演的新剧目《渔滨河畔》中,由雪飞主演的郑廷珍,唱出了[新淮调]、[新拉调]、[新悲调],被当时的专业和业余剧团以及广大民众广为学唱。后来,雪飞在主演《刘桂英是朵大红花》时,又创唱了[大红花调]。
建国后,淮剧的唱腔音乐更有了较大发展,为适应某一剧目、某一人物情感表达的需要,在保持剧种音乐特色的基础上,又丰富和发展了唱腔曲调,如[新兰桥调]、[新种田调]、[新大补缸调]、[新磨房调]、[新下河调]、[庆团圆调]等。在演出《秦雪梅》时,刘田一、筱美秋、王志豪等大胆改造利用[满江红]等古曲,为淮剧音乐增加了新的曲调。在新编《新旅战歌》时,魏廷修、王志豪又以[十字调]为基础,创造出了“新腔”。
在新音乐工作者的参与和努力下,还在乐队配器方面有了丰富和加强,在演唱的形式方面,也较成功地运用了合唱、重唱与帮唱,丰富了戏剧色彩,进一步强化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还值得一提的是,淮剧音乐中的锣鼓场面也有着自己的特点,这是因为淮剧中的锣鼓,其主要功能是用于演唱时的伴奏,着重于对演唱的起、兴、转、接、收等的配合,不同于民间锣鼓的自身表现性,也不同于其他剧种锣鼓主要为动作和舞蹈伴奏。
参考文献:
[1]陆连仑.淮剧艺术丛书[M].中国戏剧出版社,2019
[2]中国淮剧[J].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姓名:何艳,姓别:女,工作单位: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学历:音乐教育学士,体育教育硕士,主要教研方向:声乐、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