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患者心理状态调查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2021-03-04陈洁刘英杰

青岛医药卫生 2021年1期
关键词:新冠肺炎状态

陈洁,刘英杰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1.生殖医学中心;2.急诊科,河南 焦作 454000)

自2019年12月以来,我国与境外陆续出现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所致的新冠肺炎,其已被国家疾病控制中心纳入国家乙类传染病范畴,并实施甲类传染病防控措施[1]。世界卫生组织正式于2020年1月30日将此次疫情确认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GEIC)。因新冠肺炎属于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可经接触传播、呼吸道飞沫传播等途径传播,临床表现以乏力、发热、干咳为主,多数患者在患病一周后会出现呼吸困难,病情严重时可诱发脓毒症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凝血障碍和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等,甚至死亡[2-3]。新型肺炎具有人群普遍易感、传播途径广、并发症严重等特点,一度引起社会恐慌,患者在恐慌与疾病的双重影响下易出现不良心理,降低患者治疗依从性。本文分析2020年2月19日至3月30日支援武汉期间接诊的新冠肺炎患者78例,分析新冠肺炎患者心理状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择2020年2月19日至3月30日支援武汉期间接诊的新冠肺炎患者78例,男32例,女46例;年龄21~68岁,平均(36.45±3.65)岁。纳入标准:符合新冠肺炎相关诊断标准[4];签署知情同意书;能正常使用微信相关功能;认知功能正常。排除标准:既往有精神或心理疾病;近期存在重大心理创伤;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语言沟通障碍。

1.2 方法

使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5]评估入组患者心理状态,20个条目,用4级评分法评估,20条目得分之和×1.25获取的整数部分即为标准分。以50分为分界值,正常:分值<50分,轻度焦虑:50~59分;中度焦虑:60~69分;重度焦虑:≥70分,分值越高则焦虑越严重。

调查统计患者年龄、性别、生育史、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医学背景、职业、月平均收入等一般资料,分析新冠肺炎患者心理状态相关影响因素。用微信平台在线填写问卷形式实施调查,用标准引导语指导患者完成,若患者对调查问卷理解困难,可讲解后再指导完成调查。

1.3 观察指标

观察新冠肺炎患者心理状态及相关影响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新冠肺炎心理状态

78份问卷调查表全部收回,有效率为100.00%,SAS评分为(54.41±6.58)分,其中筛查出焦虑51例(65.38%),其中重度焦虑6例(11.76%),中度焦虑13例(25.49%),轻度焦虑32例(62.75%)。

2.2 新冠肺炎患者心理状态相关影响因素

2.2.1 单因素

两组性别、月平均收入、婚姻状况、生育史患者焦虑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组30~50岁、固定职业、本科及以上、无医学背景比例高于非焦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新冠肺炎患者心理状态相关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n(%)]

2.2.2 多因素

以是否出现焦虑作为因变量,单因素中有统计学差异变量作为自变量,实施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固定职业、本科及以上文化、年龄30~50岁是新冠肺炎患者发生不良心理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OR≥1)。见表2。

表2 新冠肺炎患者心理状态相关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新冠肺炎疫情因其具有紧急性、突发性、高度不确定性、严重性及社会危害性,易诱发群体性焦虑等情绪[6]。严重的焦虑会造成患者产生躯体不适、睡眠障碍等表现,甚至诱发自杀倾向,而对于社会,大范围的焦虑情绪会引起恐慌,甚至会对社会治安造成直接影响。本研究中,78例患者SAS评分为(54.41±6.58)分,其中筛查出焦虑51例(65.38%),提示新冠肺炎不良心理状态发生率较高。分析原因在于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尤其是疫情爆发初期,传播途径未明确、病因未明确、防护物质缺乏、缺乏特效药物、对具体治疗方案知之甚微、医院床位短缺、疾病的重症率高、传染性极强等,加上网络上大量的负面信息和家人患病的担忧,导致患者处于超高的心理负荷,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负性心理[7-8]。新冠肺炎具有极强的传染性,患者需被隔离治疗,无人倾诉,心理无法得到足够慰藉,加上对新冠肺炎知识了解欠缺,面对大众不确定性,易出现焦虑心理。

本研究中,固定职业、本科及以上文化、年龄30~50岁是新冠肺炎患者发生不良心理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30~50岁患者承担较多的社会与家庭责任,而住院隔离直接影响其工作、生活与学习,患者会因过度担心疾病无法治愈或对今后工作造成影响,增加家庭负担而出现焦虑心理。同时,因新冠肺炎具有极强的传染性,易出现家庭聚集性传染,造成患者焦虑感、恐慌感进一步加重,甚至会出现负罪感。网络的存在为信息的广阔、快速传播提供可能,尤其是微信、微博等自媒体,能做到即时的发布与传递,大大增加个体获取网络信息的机会[9]。文化程度高的患者具有更强的了解疾病知识欲望,接受信息的途径相对较广,对周围环境的敏感性较强,面对新冠肺炎的严重危险性、传染性以及疾病本身的不确定,易出现焦虑。长期使用手机会因刺激到大脑奖励中心而分泌大量多巴胺,使患者产生快乐感觉,但重复性刺激会降低机体兴奋阈值,促使原本的快乐转化为“空虚感”,进而引起情感障碍。此外,长期过度关注疫情信息时,过度的刺激会造成感知钝化,弱化情绪处理能力与调节能力,故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无法很好地处理压力,进而出现焦虑等不良情绪。固定职业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规划,疫情的突然爆发加上疾病的不确定性,会导致患者对前途迷茫,增加内心焦虑感。此外,有固定职业患者存在较高的社会活跃度,能经微博、微信等多种途径获取疾病相关信息,其中不乏社会上各种谣言,可能进一步加重患者对疾病恐慌,进而诱发不良心理。因此,疫情期间不仅需重视对患者病情治疗,还需重视患者心理健康,及时了解其心理需求,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经与人交谈或放松训练、提供相应的书籍、定期组织患者活动等,促使患者宣泄情绪并转移其注意力,以改善患者消极心理。

综上所述,新冠肺炎不良心理状态发生率较高,固定职业、本科及以上文化、年龄30~50岁是新冠肺炎患者发生不良心理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需针对各项危险因素实施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消除患者不良心理,提高其治疗积极性,以改善预后。

猜你喜欢

新冠肺炎状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四)
新冠疫苗怎么打?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小知识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宁愿死于新冠,也要自由?
认识肺炎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知识问答》
状态联想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